建華
我國高血壓患者的患病知曉率、服藥率和控制率分別只有51.6%、45.8%和16.8%,而造成目前這種現(xiàn)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知觀念落后。
那么,對于高血壓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qū)有哪些呢?
1.老年人血壓高屬于正常,不需要干預
在很多人看來,血壓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屬于正常的生理變化,因而覺得老年人血壓高點沒事,這種錯誤觀點導致一些老年人對自身高血壓不夠重視,延誤治療。
事實上,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并無年齡劃分,非同日3次測量,只要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就屬于高血壓,而高血壓會對心腦血管造成危害,就需要治療。
2.血壓高低全憑自我感覺
雖說高血壓癥狀與血壓高低之間存在一定關聯(lián),但兩者并不完全一致,有些人盡管血壓很高,但因為病程較長,已經(jīng)逐漸適應了,癥狀反倒不太明顯;相反,有些人雖然血壓只是輕度升高,癥狀卻非常明顯。
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高血壓的耐受性不同,所以,單憑自我感覺來估計血壓高低并不可靠,血壓高不高還是要以血壓計的測量結(jié)果為準。
3.降壓藥有副作用,能不吃就不吃
由于懼怕藥物的不良反應,有些高血壓患者非常抵觸用藥。事實上,國家批準使用的降壓藥物總體上都是比較安全的,雖然藥物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良反應,但只要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這些不良反應是可以控制甚至避免的。與長期高血壓的嚴重危害相比,降壓藥物的不良反應微不足道,患者大可不必因噎廢食。
4.降壓藥輕易別用,吃了就不能停
降壓藥不存在依賴性,也不是用了就絕對不能停,有些輕度高血壓患者(尤其是體形肥胖者)通過嚴格的生活方式干預(低鹽、減重、運動等),就可以把血壓控制好,降壓藥可以逐漸減量甚至完全停掉。大多數(shù)高血壓患者之所以用藥之后停不下來,是自身病情的需要,而不是因為藥物依賴。
5.降壓藥盡量別早用,就怕將來不管用了
很多年輕患者被診斷為高血壓后,總是不愿意用藥,擔心過早吃藥會產(chǎn)生耐藥性,以后療效會越來越差,這種擔心是多余的。
控制高血壓越早,對保護心腦血管、預防并發(fā)癥效果越好。一旦出現(xiàn)臟器損害時再用藥,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
6.沒有癥狀,就不必吃藥
沒有癥狀不代表血壓正常,其實,無癥狀高血壓往往更兇險。只要患者血壓高,無論有沒有癥狀,都需要盡早干預。
一般來說,高血壓未經(jīng)治療,3~5年會造成心、腦、腎、眼等靶器官損害,控制血壓的目的不只是減輕不適癥狀,更重要的是保護心、腦、腎、眼等靶器官免受損害,降低心肌梗死、腦卒中、腎衰竭的發(fā)生風險。
7.血壓降下來就可以停藥
有些高血壓患者經(jīng)過一段時間治療,血壓降至正常后就把藥停了,結(jié)果血壓反彈,不得不再次服用降壓藥物。如此用用停停,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而且由于血壓大幅波動,還會導致心、腦、腎等并發(fā)癥(如腦出血、腎衰竭等)。
8.降壓藥用久了會耐藥,隔幾年就得換藥
有些患者擔心一種藥物用久了會產(chǎn)生耐藥性,于是服用一段時間后就自行更換藥物,這其實是不合理的,而且很容易導致血壓波動。其實,一種藥物如果在使用過程中療效和安全性都很好,就沒必要更換。
有些患者之所以藥物用了幾年之后感覺效果不如從前,很可能是由于自身病情起了變化(如體重增加、情緒波動等),或是天氣變冷,或是藥物用法、用量不當,而不是耐藥所致。遇到這種情況,需要在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下調(diào)整藥量或更換藥物。
9.開始不能用“好藥”,以免病情嚴重時無藥可用
首先,降壓藥物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和不適合之分,目前專業(yè)醫(yī)師推薦的降壓藥物都是安全有效的,均可使用;其次,降壓藥物也沒有耐藥一說,藥物療效并不會隨服藥時間的延長而減弱。
10.降壓藥物使用不當
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在清晨醒后升幅最大(“晨峰現(xiàn)象”),中午以后血壓會自行下降。這種血壓變化規(guī)律使得高血壓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間發(fā)生腦卒中(上午容易發(fā)生腦出血,而夜間則容易發(fā)生腦血栓)。
有些高血壓患者采取每日睡前一次性服用降壓藥;還有些患者采取同一劑量、每日3次服用,而且早晨用藥時間較晚。這兩種用藥方法都沒考慮到血壓變化的規(guī)律,其結(jié)果往往是上午的血壓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間的血壓偏低。
正確的做法是選擇每日1次的長效降壓藥物,在晨起時服用;如果服的是1日3次的短效降壓藥物,早晨的藥量應比晚上的藥量大一些,而且盡量早用,這樣方可有效控制上午的血壓高峰,減少血壓波動,預防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