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魚
上了大學,還用寫作業(yè)嗎?
此時此刻,正在看《求學》雜志的你,作業(yè)寫完了嗎?是在寧靜漆黑的深夜里,暫時逃離一摞一摞的數學試卷;還是在陽光燦爛的周日下午,給已經疲憊不堪的大腦換一換思維?我們三年的高中生活,幾乎全被學習占據:課上聽課,課下寫作業(yè),再上課聽老師講作業(yè),然后滿腦子想著今晚又會有什么新作業(yè)……最后卻發(fā)現課代表一筆一畫寫在黑板上的作業(yè),又是和昨天一樣的“試卷1”或者“練習2”。 正當你感嘆高中作業(yè)的單一無聊時,卻又被試卷上新穎的題目難倒,這時你的心里五味雜陳,卻又無處傾訴,只能暗暗地給自己加油:“等我考上了大學,我就再也不用寫作業(yè)了!”
如果你抱有這樣的想法,很抱歉,我接下來說的話可能會讓你喜憂參半。憂的是:進入大學后,你依然需要寫作業(yè);喜的是:大學作業(yè)也許會比你的高中作業(yè)多彩、有趣得多。
被大學作業(yè)潑了一盆冷水
進入大學之前,我對大學的作業(yè)形式一無所知,只常常聽學長學姐們說“寫論文”,但我連論文是什么也搞不清楚:難道是高中所寫的議論文?那就太常見了!高中三年,我寫得最多的文章就是議論文!這樣想來,大學作業(yè)好像也沒那么難。但沒想到,大一第一學期我就被大學作業(yè)潑了一盆冷水。大學的作業(yè)形式遠遠不是我聽說的“寫論文”那么簡單:個人展示、小組展示、社會實踐……作業(yè)形式五花八門,再也不是高中一個人坐在書桌前,埋頭苦寫兩個半小時完成一份語文試卷的時候了。
大一新接觸的每種作業(yè)形式,都讓我十分頭疼。不過,要是你問我最讓我頭疼的作業(yè)形式是什么,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小組展示!”不光是我,如果你對大學生做個采訪,估計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會給出相同的答案。
在我們學院的節(jié)目演出中,曾有同學排過這樣的相聲段子:
甲(自信地):有一天你發(fā)現你變成了老師,那些教過你的老師都成了你的學生,你想講什么就講什么,課堂你說了算,都得聽你的!
乙(緊張地):那我不知道該講什么怎么辦?。?/p>
甲(輕松地):那你讓他們做“小組展示”呀!
此言一出,全場爆笑,由此可見“小組展示”這種作業(yè)形式在大學生心中的棘手程度??墒?,很不幸,我在大學里遇到的第一項作業(yè),就是“小組展示”。
我那一波三折的“小組展示”作業(yè)
那時,我剛上大一,選修了一門關于社會學的課程。上第一節(jié)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作業(yè): 6—8個同學自由組成一組,自選一個社會學話題,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在校園里完成一項研究,并在最后一節(jié)課上對全班同學進行匯報展示。然而,這個時候的我,不懂什么是社會學,不認識幾個同學,甚至連全新的校園也只認識了個大概。因此,面對這項作業(yè),我可以說是束手無策。
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組隊。
因為這是一門通識課,幾乎全校的學生都可以選,所以選修這門課的學生背景十分多元——從大一新生到博士,從人文到理工,從祖國天南地北到世界五湖四?!欢谶@接近200人的大課堂中,幾乎沒有我認識的人——我該和誰組隊呢?
正茫然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同系的朋友,他正熱火朝天地和周圍人聊著天!我便鼓起勇氣走過去,想要加入他們,但沒想到他們已經組好了隊,正如火如荼地討論著選題。碰了一鼻子灰的我只好無奈地再次看向四周,這一看,才發(fā)現班里有不少人和我一樣也在觀望,然而,可能是因為害羞,大家都沒有主動組隊的意思。
好在為了提高效率,老師說在下周上課前還沒有組好隊的同學,由他隨機分配。
“哦,還可以隨機分配,那至少有個保底方案,不會孤零零一個人?!蔽野底运闪艘豢跉猓x擇了聽天由命。本以為自己的命運就這樣被隨機安排了,沒想到下課后,剛剛在課上和我一樣茫然四顧的一位女生主動過來找我,問我愿不愿意和他們組隊,他們目前已經有5個人了,還希望再找一位隊友。
“好呀好呀!感謝收留!”面對這樣的邀請,我喜出望外。然而,很快我就發(fā)現,事情并沒有我想的那么簡單。這位女生是一位國際生,她的隊友也來自不同的地方,如此一來,我們組就成了一個既有中國大陸學生,也有港澳臺學生,還有國際友人的“多元小組”。
了解情況后的我暗暗吃驚:這得多考驗我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啊!這接下來的研究,得多坎坷??!
組好隊后,第二個困難就來了:選話題。
因為我們組的成員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所以感興趣的話題也不一樣,于是工科的同學想調查理工科學生和其他學科學生的熬夜學習情況,文科的同學想調查大家到圖書館借書的情況,而有同學對生活更感興趣,想調查學生覺得學校的哪個食堂最好吃……大家在微信群里爭論了兩天都沒有結果。
“咱們的話題不能只有咱們感興趣,還得有實際意義,最好能對咱們的學校和學生做出點什么貢獻?!庇腥私ㄗh。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有學術價值?!庇腥搜a充。
“咱們的學術經驗都太淺了,不如去咨詢咨詢老師?”我說道。
“可以!我們把我們的想法整理好后發(fā)到群里,你作為代表去找老師!”看到大家的回復,我驚掉了下巴。
經過和老師的多番討論及組內成員的多次交流,兩個星期后,我們終于磕磕絆絆地選定了研究話題——探究學校里國際生的融入情況。這是基于我們組多元的文化組成而形成的不偏不倚、大家都感興趣且有一定學術價值和實際意義的話題。
然而此時,為期十六周的大一上學期已經過去了八分之一。我已經可以預料到,更大的困難還在后面——研究還沒開始呢!
經過學習和訓練,我們決定采取問卷調查和線下訪談兩種方式進行研究。設計好問卷之后,我們需要將問卷發(fā)給目標群體,這可難壞了我們,因為我們的目標群體是國際生,這就意味著我們組里只有國際生才能接觸到大范圍的目標群體,其他成員只能在資料收集和數據整理上盡量多做一些。
“問卷通過微信群發(fā)出去了,但收到的回復太少了,而且根本沒有人愿意接受線下訪談。”國際生A無奈地說。
“唉,換我,我也不愿意費這個時間進行志愿勞動啊。”
“我們是不是需要設計一些獎勵措施?我們在課上學過相關的倫理法規(guī),有些調查是會給訪談對象獎勵的?!?/p>
“看來我們需要破費了?!眹H生B笑道。
最終,在符合社會學規(guī)范的范圍內,我們給予了填問卷的同學一些紅包獎勵。果然,問卷回收情況大大改善,也有國際生愿意接受線下訪談了。
6個訪談對象,我們組6個人正好一人負責一個。在訪談的過程中,有人因學業(yè)問題幾次更改訪談時間;有人被訪談對象無情地放鴿子;有人訪談后得到的信息寥寥無幾;有人不小心把訪談資料弄丟了,只能和對方再約一次時間重新訪談,請人喝了咖啡還一個勁兒地賠不是……
狀況百出的一個月之后,我們小組終于完成了前期的資料收集和數據整理工作,進入后期的分析匯報階段。
新的困難又來了——團隊工作不同于個人工作,協調大家的時間成了我們最大的難題。
后期的分析匯報階段需要我們這一組成員定期見面討論分析,但因為大家的空閑時間很不相同,所以湊齊很難。而那時網絡線上遠程的方式還沒有成為主流,大家還是習慣約到研討間或者自習室,見面一起交流。
因此,在我們小組的微信群里,經??梢钥吹揭韵聦υ挘?/p>
“你還說你的訪談對象放你鴿子,你這不也放我們鴿子?”
“你們到了嗎?研討間需要至少3張學生卡才能進入,我現在一個人在外面等,北京冬天的風,你們都懂!”
“完了完了,我忘了帶電腦……”
“A你怎么還不來?微信電話也不接!”
好在經過將近一個學期的磨合,大家已經能合作得很好了,大部分的抱怨也都只是調侃而已。晚來的同學會給大家?guī)┬×闶?;天氣不好的時候,大家也會取消討論;當有人因時間沖突不能來時,其他人也會代為轉達相關任務的進展……寒冷的冬季,一群原本素不相識的人,成了相互扶持的隊友。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一路跌跌撞撞,我們終于完成了研究,到了最后的匯報展示階段。按照既定的流程,我們先是自己彩排,然后到老師那里預演,多番修改PPT和講稿后,我們終于順利地在第十五周的課上,向全班同學展示了我們這一學期努力的成果。最終,我們的這項作業(yè)拿到了相當出彩的成績,得到了授課老師和全班同學的一致認可。
有趣的是,為了保證公平,防止在“小組展示”中出現有人“搭便車”的情況,老師還特意設置了一個“匿名評分”的環(huán)節(jié):組內每個成員都匿名寫出一個自己認為在此過程中貢獻最多的同學的名字,該同學將會得到額外的加分。
其實,此時此刻,分數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那么重要了。在完成這項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雖然有分歧、有爭執(zhí),甚至有沖突、有抱怨,但更多的是相互扶持和相互鼓勵。
不同于高中時單槍匹馬的個人戰(zhàn)斗,在大學里,我們漸漸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聽取他人的意見、如何協調不同的分工、如何包容他人的失誤、如何尊重他人的勞動……這就是“小組展示”這種大學作業(yè)形式教給我的,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句話,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