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作家講讀經(jīng)典名著,理解文學與人生。本期特邀作家杜梨品讀《論語》。杜梨,青年作家、譯者。出版短篇小說集《致我們所鐘意的黃油小餅干》、長篇小說《孤山騎士》、散文集《春祺夏安》等,獲香港青年文學獎、“澎湃·鏡相”非虛構(gòu)獎,“鐘山之星”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痹唬骸把芍t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p>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論語》中那個勇猛的少年最后怎樣了
文/杜梨
春秋某年,魯國,一個叫仲由的少年常常招搖過市,他戴著插有雄雞羽毛裝飾的帽子,腰間佩戴著公豬(豚)裝飾,用來表示自己的勇猛無敵。他從小家貧,自己可以吃野菜度日,卻愿為父母去百里外背米盡炊。長大了,由幫人傭耕為生,生活漸漸富裕了,父母卻去世了,讓他終生遺憾。由極其勇猛,性格剛直,甚至有些粗俗不堪。最能體現(xiàn)這一點的是,見到了比他大9歲的孔丘,他去“陵暴”對方。由不只是單純挑釁,還可能把孔丘給打了。據(jù)載孔丘也“力招城關”,精通御射,但他不愿以力聞,應該沒打過仲由。這是一場鬧市間再平常不過的欺凌,卻被刻進了司馬遷的《史記》,讓后人看一次,笑一次。
那個叫孔丘的人做過倉庫小吏,也做過乘田,管理牧畜,干過粗活,但他早以熟知禮樂知識聞名于魯,智慧過人。于是他設禮樂來引誘仲由,那位叫由的青年可能覺得新奇,又覺得喜歡,便脫下了自己那身時髦的行頭,換成儒服,找門人引薦,拜入了孔丘門下。按照由那剛烈忠貞的性格,他既委質(zhì)于孔丘,就相當于把一生都托付給了對方。
仲由,這個后來被我們熟知為子路的勇猛青年,的確也是這樣做的,他是陪伴孔子最久的一個學生,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41次,留下了自己鮮活的身影。
(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