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麗慧 李可心
專欄·中國故事的世界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有鑒于此,本專欄以中國經典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征引、闡釋與流變?yōu)槁窂?,彰顯中國文化的感召力、生發(fā)力和影響力,以期夯實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的底層邏輯,在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層面推動中國敘事體系的構建。本專欄力求呈現“中國故事”作為全球知識生產和話語操作的場域,具有求同存異的統(tǒng)合性和生產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情和共識,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整體性構建。
本期輯錄《中國民間故事域外傳播的三重困境與實踐路徑》《迪德里希斯出版社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推廣》《龍舍出版社對中國故事的出版與傳播》三文,管中窺豹,以期探尋中國故事在世界范圍傳播的機制機理。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話語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 ? 《中國故事》編輯部
主持人
張帆,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話語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德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從事中外文學關系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入選國家級重大人才計劃等。
摘要
中國民間故事是呈現中國民間生活,傳播中華民族情感的文化載體,亦是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渠道。然而,中國故事域外傳播進程仍受制于傳播內容參差、出版發(fā)行散亂、宣傳推廣乏力三重困境。對此,應立足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優(yōu)勢,拓展中國故事傳播路徑,構建中國民間故事海外傳播生態(tài)。
關鍵詞
中國民間故事;域外傳播;傳播困境;實踐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成為應然舉措。中國民間故事在藝術傳承、民族團結和價值構建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其感染力與傳播力不容小覷,是向世界推介、闡釋“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載體。促進中國民間故事海外傳播,遠播民族文化與民族情感,有助于增強國人文化自信,消弭國際社會對中國社會的誤解與偏見,進一步完善、建構和提升國家形象。
本文基于六十部德譯中國民間故事集,回顧中國民間故事對外傳播歷程。雖在傳播主體、傳播目的、傳播渠道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故事域外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扭曲與異化的現象依然存在。與家喻戶曉、極具文化特色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和《一千零一夜》相比,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路徑亟待拓展與創(chuàng)新。鑒于此,在話語權斗爭日益白熱化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中,立足中國立場,主動推進民間故事海外傳播,拓展傳播渠道,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尤為重要。
一、中國民間故事“走出去”與“走進去”的三重困境
“‘講好中國故事是不斷回應世界關切,給復雜多變的國際社會以真實、清晰、完整的中國圖示的必然選擇?!比欢M管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有所加快,體量龐大的中國民間故事寶庫卻仍處于“走出去”的起始階段,面臨難以“走進去”的問題,中國故事的講述效果與國際影響力亟待改善。明確中國民間故事對外傳播的現實困境,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增進文化交流互鑒、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題中之義。
(一)傳播內容:缺乏經典、翻譯參差
宏觀來看,中國民間故事“走出去”缺乏代表性的經典故事,難以在海外讀者群體中形成記憶點,成功的經典故事和人物占比不容樂觀。反觀在國內大獲成功的德國童話集《格林童話》,正是以《小紅帽》《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經典故事為基點向外擴展、輻射。鑒于此,打造中華經典,以此帶動篇目繁多的中國民間故事的海外傳播刻不容緩。
微觀來看,中國民間故事集名稱和單篇故事名稱的翻譯質量參差不齊。中國民間故事涵蓋傳說、寓言、笑話、童話等諸多體裁,而在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中,這些體裁都有其專屬詞匯。中西話語體系間存在歷史語境的認知偏差與理解障礙,致使西方譯者無法完全理解中國民間故事的概念、意象與文化意義。以《中國童話:漢族童話》(Chinesische M?rchen,M?rchen der Han)為例,故事集被譯為 “M?rchen”,而“M?rchen”在德語讀者認知中是“童話”,泛指與確指之間的矛盾導致該書的受眾群體受限。一些以故事主角為故事名稱的翻譯問題,導致部分故事喪失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以《中國民間童話》中的篇目《狐貍和雷》(原名《狐仙渡雷劫》)、《醫(yī)生》(原名《神醫(yī)》)為例,譯名遮蔽了故事情節(jié)的精妙之處與主角的身份特征?!跋伞薄岸山佟薄吧襻t(yī)”等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元素未能得到充分呈現。中國故事“所展現的文化景觀”本應彌補西方話語體系中“東方聲音的缺位,促進文化內省”,而中西文化認知隔閡卻折損了外譯中國故事的獨特性,影響中國特色文化價值的域外傳遞。
(二)出版發(fā)行:選篇散亂、定位失準
據現已統(tǒng)計的323個故事,在德語世界傳播的中國民間故事單篇重復率極低,難以建構中國故事經典篇目,選篇散亂導致故事集主題不明晰。以漢學家衛(wèi)禮賢(Richard Wilhelm)譯介的《中國民間童話》(Chinesische VolksM?rchen)為例,該書既囊括《聊齋志異》《東周列國志》《西游記》《今古奇觀》等文學作品中的故事篇目,又包括口頭色彩強烈的民間口述故事,從鬼怪傳奇到日常生活無所不包,跨度之廣模糊了故事集的定位,主題不明晰導致讀者在閱讀時難以抓住重點,不能形成對中國故事的整體認識,從而無法領略中國故事多民族、地域差異明顯、充滿哲理等特色。
中國民間故事集出版篇目與讀者群體的定位失準,致使中國故事的傳播缺乏針對性,海外讀者群體流失。對比《格林童話》與《中國民間童話》《中國童話:漢族童話》等相對知名的德譯中國民間故事集可以看出,早在1903年《格林童話》被引入之時,該書就被歸為充滿奇思妙想的“教育童話”。定位與內容間的契合恰好順應“啟民智”的時代要求,因此成功打開中國市場。而《中國童話:漢族童話》雖被置于兒童讀物之列,但其故事均選材自《民間文學》雜志,語言對于兒童讀物來說過于艱深,且缺乏生動形象的插畫,通篇文字令兒童的閱讀體驗大打折扣。圖書定位與故事內容之間的偏差不僅一開始就將成人讀者拒之門外,而且無法吸引兒童讀者。衛(wèi)禮賢的《中國民間童話》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沒有定位,圖書定位問題出現在圖書編譯、出版和銷售的整個過程,讀者群體的模糊不僅造成圖書內容混亂、副文本匱乏,也導致讀者無法找到想要購買的書籍。所以,明確圖書定位,精準讀者畫像是每一部走出國門的中國民間故事集都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三)宣傳推廣:研究匱乏、新媒體乏力
中國民間故事學術價值挖掘不足,未能發(fā)揮“名人效應”帶來的宣傳潛力。德國漢學家賴納·施瓦茨(Rainer Schwarz)曾在《中國童話:漢族童話》的前言中,將中國故事在西方國家遭到冷遇,歸因于“迄今為止,中國民間故事與其他民族民間故事的關系尚未得到研究”,致使其脫離世界民間故事研究譜系,無法與其他國家民間故事形成互動,僅能被少數漢學家所關注。中國故事研究未能打破研究領域壁壘,吸納故事學、文學、傳播學等多領域學者,從多角度發(fā)掘其價值。此外,很多譯者在作品中模糊故事出處,對故事蘊含的中國文化避而不談。以“狐假虎威”為例,雖然以此故事為原型的英文改編版《咕嚕牛》熱潮席卷歐洲,但因作者缺乏“源頭意識”,未指出“此故事來自中國”,因此僅有極少數國外讀者知悉這是一則中國成語故事。
學術研究的匱乏和故事出處的模糊,導致部分中國民間故事雖在國外得到一定程度的譯介,卻始終沒有得到廣泛認可。外譯中國民間故事講述方式單一,停留在紙面上的故事與飛速發(fā)展的新媒體時代脫節(jié),乏善可陳的宣傳手段進一步加劇中國故事對外傳播困境。售賣故事集的電商平臺僅羅列圖書名稱、作者、出版時間等基礎信息,缺乏對圖書的具體介紹,使得購書者在相關頁面得不到實質的信息,因而無法有效地吸引讀者、擴大受眾。而二手圖書售賣網站,甚至連基礎信息都可能缺失,僅有的描述只是對圖書新舊程度的介紹。電商網站上的評分機制也僅涉及服務評價,缺少讀者交流平臺,無法形成良性的交流氛圍。
二、中國民間故事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路徑
在華夏大地上,已有許多他國民間故事在此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借鑒這些故事的成功經驗,從自身出發(fā)觀照現有問題,能更好地講述和傳播豐富多彩的中國民間故事,進而彰顯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一)譯介與出版:經典性與多樣化相結合
在中國民間故事譯介與出版策略上,可從傳播內容、出版定位、出版形式、譯者團隊四方面入手。首先,民間故事的對外傳播,應以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既挑選經典民間故事,如盤古開天、愚公移山,展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中國人民的生活智慧,也應聚焦以當代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新時代故事,如鐵人王進喜、雷鋒的故事。不避諱過去中國封建思想統(tǒng)治下誕生的民間故事,但也不刻意傳播大量具有濃厚封建思想烙印的民間故事,避免加重西方讀者對中國的固有偏見,秉持客觀求實的原則,展現新時代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傳播中國經典傳統(tǒng)文化。
其次,明確故事出版定位,以準確恰切的翻譯,優(yōu)化讀者接受體驗。精準的圖書定位直接影響國外讀者的接受體驗。《格林童話》取得的良好傳播效果與其“教育童話”的市場定位不無關聯(lián)。與之相反,很多外譯中國民間故事集在出版伊始即定位不明,游走于兒童文學、民族文學和漢學研究之間。內容、語言和形式上的錯誤定位會導致讀者期望與實際閱讀體驗間的鴻溝,從而阻礙中國故事的對外傳播。此外,圖書標題的翻譯對于讀者在第一時間做出接受與否的判斷尤為關鍵,因此在不同語言間翻譯轉換時,需要尤為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譯文泛指與確指之間的矛盾導致不少中國民間故事集容易在外文語境中被誤解,從而影響受眾范圍。
再次,要豐富故事出版形式,針對不同讀者群體采取不同的宣傳推廣策略。為突破當前外譯民間故事出版形式過于單一的窘境,出版策略需要更加系統(tǒng)化和更具針對性。一方面,可按照故事類型分類出版,如成語故事集、動物故事集、節(jié)氣故事集等,明確中國民間故事對外出版體系和受眾。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年齡段的讀者群體定制相應的推廣策略,例如區(qū)分兒童文學市場、大眾文學市場、漢學愛好者市場和漢語學習者市場,從內容選題到產品推廣方案,均須根據讀者群體進行靈活調整。同時,在介紹故事時,可適當標明故事來源,以凸顯中國民間故事的歷史性、發(fā)展性和延展性。
此外,鼓勵中外翻譯家積極合作,共同打造中國民間故事外譯的多語種團隊。西方譯者由于對中國文化理解的局限性,導致中國故事集譯介經常出現錯譯、誤譯和漏譯等問題。因此,中外譯者協(xié)同翻譯,對推動中國故事對外傳播至關重要。以中文譯者為核心,能更好地闡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準確譯介中國民間故事;而以外文譯者為基礎,則能加深西方讀者對中國故事的理解,進而推進中國故事在西方的譯介和接受。
(二)研究與傳播:學術性與傳媒性互融通
在制定中國民間故事海外傳播策略時,可從學術研究、融媒體矩陣、特色宣傳方案等方面入手。首先,應加強中國民間故事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鼓勵開展跨學科跨國別的民間故事研究。積極推動中國故事研究,尤其是中國民間故事與其他民族民間故事的關系與流變研究,促使中國故事研究重新融入世界民間故事研究譜系。同時,促進民間故事研究與文化學、史學、文學、社會學、傳播學等領域的跨學科合作,吸納民俗學、故事學等領域的學者參與中國故事研究,鼓勵學者申報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推進中國故事研究的海外交流與學術探討,構建中國故事學術研究共同體,向國際學者呈現中國民間故事的文化底蘊與學術價值,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為中國故事對外傳播提供有力的研究支撐和學術依據。
其次,打造民間故事產業(yè)鏈,創(chuàng)新融媒體時代多樣化傳播樣式。傳統(tǒng)紙媒之外,視覺媒體的傳播效力不容忽視。在美國迪士尼公司將格林童話中的《白雪公主》改編成第一個動畫長篇后,便不斷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IP從書本走向市場,完成商業(yè)化和日?;霓D變,成為生活中無處不見的“符號”,與整個流行文化同頻共振,輻射流行歌曲、商業(yè)廣告、影視劇改編等各個領域。在審美多元化的時代,中國故事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價值,為大眾流行文化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因此,在推廣與翻譯中國民間故事時,也應該與短視頻、動畫、電影等媒體樣式相結合,打造經典人物形象,拓展中國故事的融媒體多模態(tài)傳播路徑,并以此為基礎,完善故事行業(yè)產品市場分析,開發(fā)中國故事產業(yè)鏈。
再次,依照不同故事類型定制特色傳播計劃,設計立體化的宣傳方案。不同的中國民間故事各有特點,因此宜根據這些特色分類,制定相應的設計傳播方案和宣傳手段。如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的譯介,可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慶祝活動相結合,彰顯中華經典文化的深刻內涵;而地域性鮮明的中國民間故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湖故事群,可作為城市名片推廣,促進國內旅游行業(yè)的繁榮,引發(fā)國外讀者對中國城市和中國故事的濃厚興趣。構思多方位、全方面、立體化的宣傳方案,一方面以文本為基礎,通過導游手冊、對外漢語教材等對外文本,加強對中國故事的宣傳。另一方面,借助媒體、工藝品、城市推廣等多層次的傳播途徑,設計中國故事特色的文創(chuàng)產品,打造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工藝品,營造中國故事無處不在的傳播生態(tài)。
最后,構建中國民間故事對外傳播多元網絡,推動孔子學院的中國故事宣傳。外文局、出版社等翻譯發(fā)行機構應加強與國際知名作家與評論家的互動,鼓勵并資助國外漢學愛好者和漢學家譯介中國民間故事,助推中國故事對外傳播,從而實現中國范本的“格林童話”??鬃訉W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機構,應積極推動孔子學院開設中國故事相關文化活動,增進與其他國家文化教育機構的合作,如歌德學院、漢學協(xié)會等。以外文局、出版社、孔子學院等機構為起點,鏈接國外著名作家、批評家、漢學愛好者、漢學家,構建中國民間故事國際傳播網絡,加強中國故事傳播力度,提升中華經典文化國際影響。
結語
不同文化語境的隔閡令中國民間故事域外傳播面臨譯介、出版、宣傳三重困境,外顯的語言障礙實際仍植根于歷史語境下對他國文化話語的內生偏見與認知偏差。在此背景下,強化中國故事的多元講述和中國精神的文化傳遞,是打破文化隔閡、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應有之舉。為此,我們應完善外譯中國民間故事集的選題、譯介、出版,構建中國故事外譯多語種團隊與中國故事學術研究體系,搭建國際傳播網絡,促進融媒體時代中國故事的多模態(tài)傳播,向世界傳遞多元、獨特、立體的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 Rainer Schwarz (Hrsg.): Chinesische M?rchen, M?rchen der Han [M]. Leipzig: Insel-Verlag, 1981.
[2] Robert McCrum: Where the Gruffalo roams – Interview: Julia Donaldson [J]. In: The Guardian, 29. August 2004.
[3] Wolfram Eberhard: Erz?hlungsgut aus Südost-China [M].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66.
[4] 董曉萍. 翻譯與跨文化——解讀(德)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的翻譯經過、發(fā)現與意義(下)[J].? 西北民族研究,2016(3).
[5] 付品晶. 格林童話在中國[M].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
[6] 高寶萍,孟子瑩.? 新媒體時代中國故事對外傳播的敘事策略研究[J]. 安康學院學報,2022(6).
[7] 高婧. 德語童話的中國漫游——以格林童話為代表談其在中國的譯介、傳播、接受和影響[D]. 華東師范大學,2010.
[8] 《光明日報》評論員. 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四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N]. 光明日報,2021-12-19.
[9] 哈羅德·拉斯韋爾. 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 何道寬,譯.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10] 李華君,王沛佳. 中國故事出版?zhèn)鞑サ慕Y構敘事、話語實踐與路徑創(chuàng)新[J]. 中國編輯,2022(12).
[11]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 黨建,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