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強 劉浩恬
【摘 要】心理韌性是指個體在積極適應挫折的過程中對困難經(jīng)歷的反彈能力,提高心理韌性對高中生未來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現(xiàn)實意義。通過設計表達性藝術治療干預方案,并通過團體輔導活動,考察高一學生心理韌性的干預效果。根據(jù)對比分析干預組與對照組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RSCA)前后測量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輔導可以顯著提升高一學生的心理韌性總體水平,尤其在個人力維度的目標專注、情緒控制及積極認知等三個因子上效果顯著。
【關鍵詞】表達性藝術治療 團體輔導 高一學生 心理韌性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9-77-04
一、問題的提出
青春期是個體生長和發(fā)育的關鍵時段,也是個體心理逐漸成熟的過渡期。當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升入高中,與在初中的生活相比,承受了更大的學業(yè)壓力,容易產(chǎn)生心理健康問題。同時,極為迅速的生理發(fā)育與相對緩慢的心理發(fā)育會導致青少年產(chǎn)生心理沖突,身心發(fā)展不平衡。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青少年在承受強大壓力后產(chǎn)生心理健康問題。Werner對698位青少年進行了32年的縱向追蹤,以考察經(jīng)歷過高壓力情境后的青少年的發(fā)展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個體的心理健康沒有受到不利影響,依舊較好地適應了生活,持續(xù)良好的發(fā)展。[1]經(jīng)過諸多研究對比發(fā)現(xiàn)經(jīng)歷同樣壓力情境的青少年,在適應和發(fā)展方面有所差異的原因在于個體間的心理韌性不同。[2]
心理韌性是指個體所具有的能夠有效應對和適應逆境的特質(zhì)。[3]心理韌性能使個體在經(jīng)受挫折后迅速地恢復與適應,發(fā)展出健康的心理特質(zhì)和行為,在面對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這些重大壓力時,保持良好適應的過程。[4]心理韌性作為一種正向積極的反應能力,對個體的自我管理有顯著的促進意義,心理韌性強的個體能合理控制和約束自身行為,合理處理生活中的困境。[5]Friborg等的實證研究表明,低心理韌性的個體會感知到更多的心理困擾,而高心理韌性的個體表現(xiàn)出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6]因此,擁有良好的心理韌性是青少年迅速地適應危機情境,發(fā)展出良好個人特質(zhì)和行為的關鍵。
高中生情感豐富、思維活躍、精力旺盛,正處于情感表達、人際交往、升學考試的高峰期,在遭受挫折后可能會在情緒上表現(xiàn)為焦慮、孤獨、苦惱、恐懼等,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社交回避、厭學等。如若能通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高中生的心理韌性,對高中生的未來發(fā)展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相比個體心理咨詢與輔導,團體輔導在中學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出更強的適用性,其高效率、多元互動和深刻的共鳴特點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為多名學生提供心理支持,而且還能促進學生間的相互理解和成長。團體輔導是提升高中生心理韌性的有效干預方法之一。
表達性藝術治療是基于多種心理學理論并將各種藝術形式進行整合發(fā)展出的一種心理干預技術,主要以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作為情感媒介,旨在通過創(chuàng)造性表達激發(fā)個體內(nèi)在的能力,處理心理沖突、提高自我覺察,增強自信,并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性。[7]表達性藝術治療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以來,以其操作靈活、有吸引力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點廣泛地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但關于表達性藝術治療在高中的實證研究,整體量化研究不足。高中生群體心思細膩敏感,容易出現(xiàn)心理矛盾,傳統(tǒng)的基于語言的輔導方式可能會導致他們產(chǎn)生防御心理,而將表達性藝術治療引入團體輔導中,可以為高中生提供一個更為自由、直觀的表達平臺,從而更好地解決他們的心理沖突,緩解他們的壓力,并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與成長。
因此,本研究以表達性藝術治療為主要的干預技術,在此技術上開發(fā)設計團體干預方案,以團體輔導的形式對高一學生進行干預,以期提高其心理韌性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某中學高一年級通過自愿報名方式選取學生參與研究活動,排除存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或精神病性心理問題或正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學生,經(jīng)篩選后在平衡性別比例的基礎上,隨機選擇48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干預組24名學生,其中男性12人,女性12人;對照組24名學生,其中男性11人,女性13人。
(二)研究工具
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RSCA)。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分為個人力(共15題)和支持力(共12題)兩個維度,其中個人力包含目標專注、情緒控制和積極認知三個因子,支持力包含家庭支持和人際協(xié)助兩個因子。該量表采用Likert5級評分,α系數(shù)為0.85,重測信度為0.83,效度良好。最終計算量表平均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試的心理韌性水平越高。
(三)干預方法
本研究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輔導根據(jù)團體動力學理論、個人彈性理論、心理韌性影響因素等相關理論進行設計,每次活動基本由熱身活動、主題活動、收尾環(huán)節(jié)三個模塊組成,借助繪畫、舞動、剪紙、粘土、戲劇等藝術治療形式開展。團體輔導持續(xù)8周,每周一次,每次90分鐘,具體的干預方案見表1。
(四)研究程序
對參與研究的48名學生進行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測驗,根據(jù)測量評分,在平衡性別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確保兩組學生的量表得分無顯著差異。干預組24名學生參加每周一次、每次90分鐘、連續(xù)8周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輔導活動,對照組24名學生不進行干預處理,保持正常學習和生活,并承諾下學期可參加團體輔導活動。此外,控制期望效應,不對干預組和對照組講解實驗目的。在干預組完成最后一次團體輔導后,邀請兩組學生填寫RSCA量表,使用SPSS23.0將干預組和對照組的前后測量表得分結(jié)果錄入,并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研究結(jié)果
對參與研究的48名學生進行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測驗,對干預組與對照組學生的量表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學生在量表的各因子、維度及心理韌性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由此確認兩組學生在研究前的心理韌性得分具有同質(zhì)性。
對干預組與對照組后測的量表中的五個因子和兩個維度及心理韌性上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人際協(xié)助因子及支持力維度上,干預組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組在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個人力和心理韌性上的平均分均比對照組高,且差異均十分顯著(P<0.01),見表3。
對干預組前后測的量表得分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輔導后,干預組在各因子和兩維度及心理韌性上的平均分均比干預前有所提高。除支持力這一維度及家庭支持、人際協(xié)助兩因子,干預組成員在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等因子和個人力維度及心理韌性上差異均十分顯著(P<0.01),見表4。
對對照組前后測的量表得分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jié)果表明,對照組在五個因子和兩個維度及心理韌性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5。
四、討論與總結(jié)
通過參與本次研究的干預組和對照組學生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前后測量得分對比顯示,經(jīng)過8周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輔導干預后,干預組成員心理韌性總水平后測結(jié)果顯著高于干預前測結(jié)果,尤其在個人力維度上,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等三個因子上的分數(shù)提升均十分顯著,而對照組學生在前后測得分結(jié)果均無顯著差異。由此可見,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輔導在干預高一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上是有效的。
從本研究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輔導的設計理念及實踐中的互動情況看,以下四個方面是團體輔導療效的關鍵保障:第一,本研究基于團體動力學理論,通過形式多樣、充滿趣味而富有深度的表達性藝術治療活動,創(chuàng)建了一個安全友好的團體氛圍,這為團體成員提供了一個可信賴、無壓力的環(huán)境,使得他們更容易打開心扉,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同時,藝術化的表達方式既可以繞過言語的障礙,也可以幫助成員更深層次地處理內(nèi)在的情感。第二,本研究依據(jù)個人彈性理論,通過音樂、繪畫、戲劇等不同的藝術形式梳理生命故事,團體成員得以對自己進行相對客觀全面的認知,這不僅加強了他們與自己的連接,而且還加強了團體中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幫助每個成員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過去,悅納現(xiàn)在,積極展望未來。第三,本研究團體輔導的設計分階段聚焦于提高心理韌性多個維度上的能力,每周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帶出特定的目標,從增強團體成員間的互動、提高意志水平,到提高認知、情感水平,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第四,在整個團體輔導過程中,都強調(diào)了積極努力維持保護性因素和打破危險性因素的消極認知,表達性藝術治療提供了一個直觀且感性的方式幫助團體成員更新認知,明確方向,“當意象與感覺透過藝術的表達,從紛亂的情境中被獨立出來時,給予當事人一種可控制的感覺,療效因此發(fā)生”[9]。
此外,從干預組的前后測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家庭支持與人際協(xié)助這兩個因子上效果并不明顯,具體來說,可能與以下兩方面相關:第一,家庭支持方面主要與家庭環(huán)境有關,因為本研究持續(xù)時間只有8周,時間較短,且受客觀條件限制,無法與父母溝通,難以有效影響成員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然而,團體成員在梳理生命故事時能夠產(chǎn)生思考,發(fā)展出新的故事支線,所以此因子較前測在分數(shù)上有小幅度的提升。第二,在人際協(xié)助這一因子的干預上看,結(jié)果不顯著可能側(cè)面反映了本研究在活動設計上的不足,雖然全體成員十分樂意并積極配合共同交流溝通,達到了與他人產(chǎn)生連接、安全自在地表達情感的目的,但是也忽略了一些人際交往的核心問題,因此人際協(xié)助因子分數(shù)盡管有小幅度提升但未達到顯著水平,這也提示在未來干預方案的設計上需進一步探索與完善。
綜上所述,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輔導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尤其體現(xiàn)在個人力維度上的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等三個因子,值得進一步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WERNER E E. Overcoming the odd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1994,15(2):131-132.
[2]呂夢思,席居哲,羅一睿.不同心理彈性者的日常情緒特征:結(jié)合體驗采樣研究的證據(jù)[J].心理學報,2017,49(7):928-940.
[3]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5):658-665.
[4]王敏,張麗霞,徐寧,等.網(wǎng)絡分析視角下的心理韌性[J].職業(yè)與健康,2023,39(10):1436-1440.
[5]董亞琦,吳靜濤,王春順,等.初中生鍛煉氛圍、心理韌性與手機依賴的交叉滯后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31(2):299.
[6]Friborg O,Hjemdal O,Rosenvinge J H,et al.Resilience as a moderator of pain and stres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6,61(2):213-219.
[7]章學云.表達性藝術治療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8(2):78-81.
[8]沈佩琦,段玲玲,朱丹.表達性藝術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可行性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6):222-223.
[9]焦雋.團體輔導對高中生人際關系的干預研究:表達性藝術治療與螺旋式團體輔導干預效果之對比[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