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小升初的節(jié)點,網上就會流傳各種神童簡歷:3歲讀《論語》,5歲學編程,會多國語言,精通微積分,物理化學通關,體育美術全能……內容多達十幾頁,比大學生的履歷還豐富,堪稱“滿級小孩”。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人生被一鍵加速,大家都在拼命奔跑,你趕我一米,我追你三秒。
父母說: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
你哀號:卷又卷不動,躺又躺不平。
而這,才剛剛開始。初中,怕考不上高中;高中,怕讀不了大學;大學,怕找不到工作;工作,怕談不了對象;成家,怕養(yǎng)不起娃;養(yǎng)娃,又怕娃不成器……
更不用說,那些日常隨處可見的焦慮。少加了班焦慮,錯過了地鐵焦慮,沒薅到羊毛焦慮,多喝了一口奶茶焦慮,就連出門手機電量不足也坐立難安。
讓人不禁想問,當下的你我,都怎么了?
你活在各種“標準”下,世俗的規(guī)則讓你焦慮。
18歲,你要考上一個好大學。22歲,你得找到一個好工作或者獲得一個更高學位。25歲,你該結婚生子,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可人生,從來不是只有一種模板;我們,也從來不是只有一種價值。
你太想要一個結果了,所以你焦慮且不快樂。
互聯網太過發(fā)達,你看到了太多的高分答案,以為那就是常態(tài),想當然地去否定自己。但其實,一路升級打怪至此,就已經很棒了。不要看見別人在閃閃發(fā)光,就覺得自己人生黯淡。那樣,你只會內耗至死。
你總焦慮地擔心未來,卻大大方方浪費現在。
陷在情緒中的你,每天在害怕這個、恐慌那個,虛構焦慮,應付焦慮。你把大把時間花在焦慮這件事上,唯獨沒有認真踏實地干好手頭每件事,自然也只能始于焦慮,終于焦慮。可謂是,王冠還沒來,頭發(fā)先沒了。
無所謂,不至于,沒必要——這是網友總結的“快樂三大秘訣”。辯證來看,適度焦慮可以是一種力量,但過度焦慮,則是一個你為自己建造的迷宮。
允許焦慮,允許“最近比較煩”。
讓自己擁有松弛感,允許一切發(fā)生。允許自己做自己,也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如其所是,允許萬物穿過,像萬物化成風、水、云,穿過樹葉、山澗、天空。不論好壞,無論西東。去經歷,去體驗。不強求,不執(zhí)著。
延后焦慮,生活就是見招拆招。
沒有人能準確預判未知,預判將來。所以,不必提前焦慮。萬一生活把你拋入最低谷,也一定給你留了上坡的路。所以,先腳踏實地,再仰望星空。等時過境遷,再拱手抱個拳:都是風景,幸會。
放下焦慮,接受每個階段的自己。
人跟人的節(jié)奏不一樣。有人3分鐘泡面,有人3小時煲湯,有人剛備好食材,有人外賣已送達。同樣的,人跟人的花期亦不同,不必焦慮有人比你提前擁有,就當自己是一朵晚開的花。網紅教授戴建業(yè)說過:“現在成績不好不要焦慮,大器晚成好過泯然眾人?!?/p>
后浪時代,人的焦慮可能一直都在。關鍵是,不把目光聚焦于我沒有什么,而是更珍惜當下我所擁有。
慢慢來,比較快。多出來的時間,去賞花,看海,擁抱日出和日落,浪漫的年紀別活得太無趣。
大聲地告訴自己:
會好,遲早。
編輯/李雪蓮?戴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