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娜娜 潘俊曉 陳艷萍
洛陽市中心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河南 洛陽 471000)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病,在急性腦血管病中約占70%,致殘率高和死亡率均較高,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1]。腦梗死后導致的痙攣型偏癱使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語言障礙等,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也給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目前臨床針對此類患者多采用藥物治療、康復治療等,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情,但該病治愈難度大,整體療效不甚理想[2]。因此,尋找更為有效且安全的治療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的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是臨床亟需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針刺在腦梗死后偏癱中的應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既往有研究報道[3],電針療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明顯改善腦卒中后偏癱痙攣患者運動功能,減輕痙攣癥狀。另王曉春[4]等研究發(fā)現(xiàn),透刺結合運動療法在治療腦卒中后手痙攣患者中療效顯著,有利于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诖?,本研究將透刺加電針結合應用于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患者中,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旨在為臨床治療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后,選取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68例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甲、乙、丙、丁四組,每組42例。其中甲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41~71歲,平均(60.61±7.12)歲;病程40~63d,平均(50.21±8.42)d。乙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2~73歲,平均(61.22±7.31)歲;病程42~66d,平均(51.05±8.52)d。丙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40~74歲,平均(61.33±7.36)歲;病程41~65d,平均(51.24±8.46)d。丁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41~73歲,平均(60.80±7.23)歲;病程42~67d,平均(50.65±8.37)d。四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5];均為首次發(fā)病,且表現(xiàn)為痙攣型偏癱;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發(fā)病前即伴有肢體殘障者;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疾患者;近期有服用抗痙攣藥物;合并關節(jié)病變影響肢體運動者;合并腦外傷、腦部腫瘤者;凝血功能障礙、暈針者;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甲組患者給予基礎藥物治療,如給予營養(yǎng)神經藥(胞二磷膽堿注射液)、抗血小板聚集藥(阿司匹林腸溶片),同時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給予控制血糖、血壓、降脂等對癥治療。另配合常規(guī)康復訓練,①早期指導其良肢的正確擺放;②軟癱期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一些床上移動、翻身訓練等被動運動;③痙攣期指導患者進行Bobath握手訓練,并指導其進行拉伸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漸向立位平衡過渡,借助輔具進行短時間站立和短距離的行走等。以上康復訓練每天1次,每次30min。4周為1個療程。乙組在甲組的基礎上加電針治療:取(患側)上肢:天泉、外關、合谷、曲池;下肢:足三里、陽陵泉、殷門、環(huán)跳等穴位,使用0.30mm*40mm的針灸針(購自蘇州東邦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直刺或斜刺入針15~25mm,行小幅度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連接電針儀(購自廣州邦標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選擇斷續(xù)波(頻率2/100Hz),輸出強度為4(不能耐受者可適當調小),留針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4周為1個療程。
丙組在甲組的基礎上加透刺治療,取(患側)上肢:外關透內關,合谷透后溪,曲池透少海;下肢:懸鐘透三陰交,陰陵泉透陽陵泉,環(huán)跳透風市。常規(guī)局部消毒,使用3寸針灸針(購自江蘇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施以提插捻轉、疾徐補瀉等手法,有強烈針感(觸電感為佳),留針20min,每日1次,每周5次,4周為1個療程。丁組在甲組的基礎上加透刺與電針治療:患者取穴同丙組,得氣后連接電針儀,頻率為0.3Hz,電流強度由小逐漸增大,以患者可耐受為宜,每次留針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4周為1個療程。四組均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1)對比四組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ugl-Meyer量表(FMA)[6]評價患者治療前后上下肢運動功能,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肢體運動能力越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量表(MBI)[7]評估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60分以上表示患者生活基本能夠自理。(2)對比四組治療前后痙攣程度: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8]評估患者偏癱側肢痙攣程度,共6級,評級越高,表示肌張力越大,痙攣越嚴重。(3)對比四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美國卒中量表(NIHSS)[9]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分為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4)對比四組臨床療效:參照相關評定標準[10]:患者癥狀和體征均明顯好轉,肌張力下降大于等于2級,痙攣基本消失,NIHSS評分減少大于45%,記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部分好轉,肌張力下降1級,患肢表現(xiàn)為部分僵直狀態(tài),NIHSS評分減少在18%~45%,記為有效;患者病情無好轉現(xiàn)象,肌張力未降低,NIHSS評分減少小于18%,記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5)對比四組治療前后步態(tài)參數(shù)變化:患者按照要求在不受干擾的平地直線行走,采用三維步態(tài)分析系統(tǒng)采集患者的步速、步頻、步幅等參數(shù)。(6)安全性評價:在治療過程中,如實記錄四組患者發(fā)生的不良事件及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并治療4周后進行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查。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樣本比較以單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檢驗;上述檢驗標準α=0.05。另多樣本中的每兩樣本計數(shù)資料比較需要調整檢驗標準,調整為α’=α/k*(k-1)/2,其中α=0.05,k為組數(shù)。
2.1 四組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治療后,四組FMA、MBI評分均升高(P<0.05),其中乙組、丙組、丁組均高于甲組(P<0.05),丁組高于乙組和丙組(P<0.05),見表1。
表1 四組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
2.2 四組治療前后痙攣程度治療后,四組M A S 評級中0~Ⅰ+級所占比例均升高(P<0.05),丁組0~Ⅰ+級所占比例為78.57%(33/42),高于甲組的57.14%(24/42)(=4.421,P=0.035),見表2。
表2 四組治療前后痙攣程度變化比較[n(%)]
2.3 四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治療后,四組NIHSS評分均降低(P<0.05),其中乙組、丙組、丁組均低于甲組(P<0.05),丁組低于乙組和丙組(P<0.05),見表3。
表3 四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
2.4 四組臨床療效丁組總有效率高于甲組(P<0.05),見表4。
表4 四組臨床療效比較[n(%)]
2.5 四組治療前后步態(tài)參數(shù)變化治療后,四組步速、步頻、步幅均變大(P<0.05),其中乙組、丙組、丁組以上參數(shù)均大于甲組(P<0.05),丁組大于乙組和丙組(P<0.05),見表5。
表5 四組治療前后步態(tài)參數(shù)變化
2.6 安全性評價四組接受治療的患者均未出現(xiàn)皮下血腫、出血等嚴重不良事件,且所有患者病情穩(wěn)定,血糖、血壓等控制良好,相關身體檢查結果未見異常,安全性良好。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重,腦梗死的發(fā)病率也逐年上升[11],且相關調查顯示[12],50%以上的腦梗死患者中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偏癱,給患者日常行動造成不便,影響患者生活質量?,F(xiàn)階段采用的西藥、康復訓練等手段,可改善肢體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能力,但臨床效果仍有待提高。因此,探索關于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患者更加高效的治療方案,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四組FMA、MBI評分均升高,NIHSS評分均下降,乙組、丙組、丁組以上評分均優(yōu)于甲組,丁組均優(yōu)于乙組和丙組,且丁組總有效率高于甲組,提示透刺加電針治療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患者可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臨床療效。在中醫(yī)學中,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屬“經筋病”范疇,病機主要為病邪上犯腦竅,脈絡瘀阻,筋脈失養(yǎng),四肢經絡無主,肌肉痙攣而癱[13]。本研究所采用的透刺加電針治療,不僅通過針刺調補氣血,疏通經絡,還加以電針以增強刺激作用,使臨床療效得以提高。在選穴方面,外關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內外相通可宣通三焦氣機,交通陰陽之氣,血行則脈絡通,起到通利關節(jié)、除凝止痛的作用[14];合谷為大腸經原穴,有醒腦開竅、通調氣血之功,后溪是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合谷透后溪可通暢氣血、緩解腰部肌肉痙攣;曲池為大腸經合穴,可舒經絡、利關節(jié),少海為心經合穴,可疏經理氣,二穴透刺可貫通肩周關節(jié)經氣,促進上肢功能恢復;陰陵泉和陽陵泉分別為膽經脾經之合穴,二者相透刺可健脾溫陽、強筋骨[15];懸鐘有清髓熱、舒筋脈的功效,三陰交為三陰經交會穴,可通經絡活氣血,二者透之,可使三陰三陽經氣血貫通,疏利踝關節(jié)[16];環(huán)跳和風市均為膽經之穴,主要疏通下肢經絡,是恢復下肢功能的要穴,可強腰益腎、健步活絡。以上諸穴合用可調和營衛(wèi),疏通經絡。此外,電針有良好的電生理特性,脈沖電流刺激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新陳代謝,對穴位所屬經脈起到調節(jié)平衡的作用,可增強活血通絡之效[17]。袁野[18]等研究報道,電針針刺法對中風偏癱患者下肢運功功能、神經功能等方面均有明顯改善,本研究結果與此具有一定相似性,表明電針療法在治療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患者有確切療效。將透刺加電針應用于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患者治療中有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減輕神經功能缺損,提高生活質量和臨床總有效率。
本研究結果還發(fā)現(xiàn),治療后四組步速、步頻、步幅均變大,其中乙組、丙組、丁組以上參數(shù)均大于甲組,丁組大于乙組和丙組,丁組MAS評級中0~Ⅰ+級所占比例高于甲組,提示透刺加電針治療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患者可更好改善患者痙攣程度,糾正步態(tài)。由于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高級中樞控制的隨意運動模式被低級中樞控制的以痙攣為基礎的異常運動模式取代,使得患者下肢的控制能力下降,步速、步頻、步幅均降低[19]。透刺是一針兩穴或多穴的針刺方法,可減少進針刺激點,擴大針刺治療范圍,對功效相同或相近的穴位透刺并加以電針療法,可加強針刺作用,提高針刺效果?,F(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20],透刺可使組織氧分壓升高,血流量增大,加快新陳代謝,從而改善肌肉痙攣,提高運動功能。任毅等[21]研究報道,踝關節(jié)康復器結合穴位透刺可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肢體痙攣情況,維持步態(tài)穩(wěn)定性,提高步行功能,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本研究將透刺加以電針聯(lián)合應用,通過低頻電流不斷刺激,加強透刺治療效果,提高拮抗肌的興奮性,并抑制主動肌痙攣,更好的改善患者感覺運動功能,促進步態(tài)的恢復。另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整個研究過程中患者均未出現(xiàn)任何嚴重不良事件,說明透刺加電針在治療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患者中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腦梗死后痙攣型偏癱患者采用透刺加電針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步態(tài)參數(shù),降低肌肉痙攣程度和神經受損程度,效果顯著,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