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建軍 祁 妙
“養(yǎng)正毓德”作為千百年來歷經歲月沉淀的文化精髓,早已透悟在古圣先賢的智慧中?!墩撜Z·憲問》有云:“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1]?!睂W者自身內心修養(yǎng)的提升是養(yǎng)成的,作為“為人”之主體的教師,亦是如此。故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于外:務積德于身,而處之以尊道[2]。教師內生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是“為學”“治人”之前提。中國教育是養(yǎng)正教育,是人本教育,是具有歷史性、具有中國氣象的教育。中國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即教師對獨特智慧素養(yǎng)、教育理念的“修為”的過程。
教師“修為”,“修”取自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3]”。即學問、品行方面學習、鍛煉和培養(yǎng)。“為”取自清代顧炎武《與人書》中的“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4]”。即做、學習、研究之意。教師“修為”涵具雙重內涵,作為名詞,指教師經由練習、修煉等實踐過程后所達到的修養(yǎng)、素質、能力、道德等境界;作為動詞,指教師為達成或實現(xiàn)某一技藝水平或境界所進行的持續(xù)的、規(guī)律的、不斷深入的實踐過程。
教師內修其心,外正其為,對中國教育智慧素養(yǎng)的“修為”的過程,是指向文化自覺、德性自覺、專業(yè)自覺三重內涵的教師學習方式,是由“學以為己”到“行以致教”的自覺覺醒與自我轉化,不斷修煉以“自我作為”,追求以文化價值為引領的深植師德、具身學養(yǎng)、從教育自發(fā)走向教育自覺的教育境界?!靶逓椤敝荚诮處熂橙≈袊幕甜B(yǎng),使之成為扎根于中國信念的,追求卓越之心向,具備中國生命學養(yǎng)的博練之師、厚德之師、鴻懿之師,探尋中國式教師發(fā)展之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師隊伍體系。
中國哲學是一種人生哲學,究問人生應該如何度過、人生價值何在的哲學。中國哲學本體論對人之本性的究問,為教師修為的發(fā)生提供了本體論上的依據(jù)。思孟學派從人的道德屬性出發(fā),提出人生的價值根源于人自己的“心”的“盡心知性”說,奠定了中國哲學的基本品格——“心”的哲學。陽明心學上承思孟學派心學的萌芽,集先哲取向之大成,以辯證的思維解釋了本體與人性原本為一的關系,點明人性即心性,心本為善,心是性善所止之處,萬事萬物的真理我們本心具備,吾性自足,不必外求。
中國人安心立命的根本是本心仁體,良知是人之本體,是生命的意義的根本。良知既即“知”,也“非知”,具有知識與能力的雙重含義。作為知識,良知即良善之知,本義承接孟子“善端”說,是知“道”的“知”,是人心本有的向善的秉性,不學而知,不慮而能,良知合乎天理,是超越意義上的絕對存在。作為能力,良知是知道如何行動的“知”,即實踐之知。良知在事上顯,顯于經驗的活動,可用“智”覺知,人能否從心出發(fā)真正把握理解,自覺隨處體認踐行此良善之知,便需下“致良知”的功夫。由此可知,良知與心性本義相通,彰顯陽明心學“本體與心性的原本唯一”的智慧。因此,中國人獨立的人格形成,主體性價值的凸顯,要發(fā)乎本心需向內修,心上修,內修而外顯,才能達至真實的、人之為人的本我生存狀態(tài)。
陽明心學“良知本體論”,不僅為教師“修為”的發(fā)生提供哲學本體論依據(jù),凸顯教師獨立的主體性人格的要旨,亦賦予教師“修為”以動名雙重詞性,既指教師經由練習、修煉等實踐過程后所達到的修養(yǎng)、素質、能力、道德等境界,同時亦指教師為達成或實現(xiàn)某一技藝水平或境界所進行的持續(xù)的、規(guī)律的、不斷深入的實踐過程。教師獨立的主體性人格形成以自身行為的合適與否為判斷依據(jù),人的行為合適與否源于始終一貫的意念純正,陽明心學“心乃至善所止之地[5]”以內心為軸來詮釋“修心”之必要性,至善即人的本心,心正則內不為欲所擾亂,外不為事物所動搖,安心治學,恒行其教,一心一意專注于至善。
“志”包含本根、功夫和結果三合一的意蘊。許慎《說文解字》曰:“志,意也。從心ㄓ。ㄓ亦聲[6]。”就此而言,“志”是一切事情的開端,意味著生命的最初生長狀態(tài)。中國人安心立命的根本是本心仁體,良知是人之本體,是生命的意義的根本。良知與心性本義相通,“志”的內容即善念的保持和存養(yǎng),此善念的根源即良知,為良知本體的內容。“心之良知是謂圣[7]”,可見,“志”的主宰作用貫通于“心”,“心”具有的道德創(chuàng)發(fā)的能動作用,本心善端的存養(yǎng)、良知本體的擴充,有一個本然指向的主宰——“志”?!爸尽敝诰褪菍仍谟谛牡牧贾倔w呈現(xiàn)出來,因此,“志”與“良知”實為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
志不立萬事難成,無志便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因此,立志是根本,是本原之學,從精神層面志向給出為學的方向。張載把“士先志”作為“教之大倫”,把立志作為人的事業(yè)和德性的基礎,作為師者更需立志為先,志有定向,方有著落,自然中正。因此,教師無論“為學”還是“治人”,都要先保證“志”之中正無偏。點明了教師“修心”的最終旨歸——正志。
“正志”是圣人對心之良知最為極致的追求。志立得正,千事萬事只是一事,可以一心應萬事。“志”作為人的意念,是主動驅迫“心”表現(xiàn)、呈露自身的本然指向性,要其發(fā)用流行,惟有在“心”上修才能立得住。故而教師需“修心”以“正志”,只有教師真切發(fā)乎于本心,真切篤修于“志”之所在的“心”,才能日益擴充與鞏固,由“內隱”化為“外顯”,從而完成“志”本身,使“志”成為真正的“志”,方可得心之“正志”。志到正處,才能展現(xiàn)出其本體內涵,則精神層面的“德”和現(xiàn)實層面的“行”自然符合“心”的要求,進致身心自得、人之為人的本我生命狀態(tài),自作主宰,超越本體,終得一事一心的力量。“志”與“心”亦是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旦志正,便會時刻“持志養(yǎng)心”,從而使自己更加“神氣精明”。
教師“正志”以“修心”為法,以內心為軸,求之于心,心有敬畏,方有所止,則志有定向,心不妄動自然能靜,能靜則日用之間自然能安,能安則能詳審精察,能慮便能得——正志。教師需下“蓄心”“養(yǎng)心”“煉心”三重功夫?!盁捫摹币浴梆B(yǎng)心”為先,“養(yǎng)心”以“蓄心”為基。教師以蓄積善心以“覺志”,存養(yǎng)善心以“誠志”,心上磨煉以“正志”,方得其心,以一心一事的力量,正其志,誠其教。
第一重功夫是教師要“蓄心”,“蓄心”是教師“修心”之基。萬物至重,非能一人而獨兼有之,教是學的一種轉化形態(tài),是學習的進一步延伸。教者首先應是學者,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不明其本,行為徒事其末而已。因此,教師要以“蓄心”為先,蓄積善心,明善方可誠身,才能切實有效地身體力行。教師泛觀博覽,彰往察來,學其可學,遠之古之先賢,近之教授名師,凡其從教之正志,皆可為教師立志之方向。博覽前言往行,知先人之志,開闊眼見,破除“囿于物”“一曲”之蔽,是以觀其用,觀其心,蓄積善心以“覺志”。
第二重功夫是教師要“養(yǎng)心”。養(yǎng)心莫善于誠,為使此心常在,達至“誠”的境界,須時時存養(yǎng)。教師蓄積而來的“他山之石”,繁多駁雜,有真?zhèn)沃畡e,終究非絕對契合自身,教師需在兼采前圣之說基礎上返身而誠,深求于心,心上用功,詳審精察,去繁就簡,去偽存真,尋契合自身之正志。同時不斷自家解化,自心上體當,加之湛思使自己變得更加“神氣精明”,以誠其志。
第三重功夫是教師要“煉心”。志無定在,無窮盡,追求志亦是無窮盡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志向,就必須加倍修心以養(yǎng)志,著實用功,時時省察,自修自悟,以誠敬之心,心上用功,事上磨煉,惟精惟一,使志“日充日茂”,方能愈探愈深,誠至至極即達至善,得心正志。志到正處,方能端本澄源,達“一心應萬物”的境界,遂“正”從教之志,率心誠教。
教師“修心”以“正志”,是為激發(fā)從教之“正志”——養(yǎng)正毓德,以中國語境下教育本體性追求為本,以育學生之德性完滿為根。教師惟“志”之“正”,持志于此,方可端本澄源,進德修業(yè),追求為師之至善——循“心”以貫“教”。
“德”包含“志”的規(guī)定,“志”為德性根源的良知本體,“正志”的確立是德性培養(yǎng)的前提和基礎,使精神層面的“德”和現(xiàn)實層面的“業(yè)”自然符合“心”的要求。“志”不僅凸顯內在成德的力量,亦為篤行精業(yè)的方向所在,化“德”與“業(yè)”為一體,教師修“德”的過程亦為修“業(yè)”的過程,“德”明而“業(yè)”成,方能精其所業(yè)。
“修德”是“正志”具體形態(tài)之體現(xiàn)。師為“德”之載體,教師要“教人使入德”,最先追求的一定自身具“德”?!爸尽迸c“德”“業(yè)”間的涵具關系,亦彰顯“德”在“心”與“業(yè)”間的銜接價值,是外顯道德表現(xiàn)轉化為內隱道德信念的中介。教師惟有站在“德”的層面上,對“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有真正的領悟,將“德”的標準置于人性之中,才能以合乎“心性”的方式展開教學生活,將“養(yǎng)正毓德”滲透于教之全程,賦予知識能力以靈魂,在“德性”的精神高原上行“正德”之教。
教師“修德”,修的是一種適切中國人的修養(yǎng)方式的德性自覺。中國哲學是一種以德性為本體的人生哲學,是趨于生命的?!疤斓刂蟮略簧?]”是中國人對宇宙本性的理解。天地的根本性質是生命,生命趨于生命情感,“德”為生命情感的根本性存在。中國人安心立命的根本是本心仁體,即建立中國道德自覺的主體。中國人有了德性,就有了脊梁骨,才能真正的直立行走,成為真正的人。千百年來,中國的獨特的德性倫理文化,奠定以“養(yǎng)正毓德”為根本旨歸的治人之道。故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于外;務積德于身,而處之以尊道[9]。教師以“修德”為法,“修”為師者敬義恪責、弘道潤性、懷德臻善之本德,以“德”率“身”,以合乎“德性”的方式正人成德,追求真實的生命成長,德厚身正,精其教業(yè)。
首先,教師要“修”敬義恪責之德。教師要“敬義恪責”,即明確教育的責任感、義務感,此為師從教的底線之德,是教師德性之根柢。德具有基礎性、價值性的基本特征,統(tǒng)領教育全程。“敬義恪責”對于教師的自我定向、發(fā)展理性的智的價值舉足輕重。“敬義”既是為師者“修德”的起始,亦為其道德境界追求的歸宿。“敬義”之“敬”具有雙重意蘊,淺層意蘊是指,出于為師者角色倫理要求的“禮敬”,教師正視教育義務、從教規(guī)范,知恥知格,盡忠職守。教師出于對良善之約的“敬畏”,方可嚴于律己,以理性認知統(tǒng)領教育全程。“恪責”為教師理性自覺之培養(yǎng),教師具備明辨是非、去偽存真的道德判斷,莊嚴自恃、審慎而為的道德意志,借已有之“德”作為標準,理解“心”之正志,知志而不蕪,方可“恪守”為師之責任,做理性道德判斷,身正令行。教育是直指人心的事業(yè),“求真”“崇善”的教育良知是為師者本源性道德追求,亦點明教師“敬義”之“敬”的終極意蘊——“虔敬”,即教師對為師之義務出于“心”的“禮敬”。惟有教師將認可之德內化于心,化為從業(yè)之道德自覺,心中敬德,方可克明俊德,恭德慎行,涵養(yǎng)中國教師之精氣神,率先垂范,正己以治人。
其次,教師要修“弘道潤性”之德。教育以育人為旨歸,作為育人之主體的教師,“弘道潤性”指教師對教育職業(yè)使命感、歸屬感的本然指向。德具有向上的引導力量,教師育人的過程即以德為指向,引導學生向上的過程。因此,教師需以學生立場趨于德,固化其向上的動力,提升其為善的能力,終而通其業(yè),成其德。教師要“弘道”,即教師具有價值引導的使命。學生本具一定的學習潛能,要將其化為現(xiàn)實可能,教師要率先垂范,啟發(fā)引導,尤其重視精神方面的價值引導。德并非虛無空洞的,德因性而發(fā),因事而顯。中國幾千年來獨特的德性倫理文化,開辟了一條極具中式特色的“以智養(yǎng)德”治人之道,亦為教師“弘道”提供了中國智慧,為“致化”學生提供現(xiàn)實可能。教師“弘”具體美德知識中共性之“道”,將其滲透于整個教育日常中,體現(xiàn)在真實“道說”中,感通學生,引發(fā)學生共情共鳴,激發(fā)學生積極的道德思維,幫助學生建立明晰的、前后一貫的道德意識,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斷力,使學生的行為符合社會公認道德。
教師“潤性”,即教師以潤澤學生之德性為歸屬。教師認可學生的道德主體性價值是“潤性”之前提。教師作為育德主體的主體性是以學生的主體性的發(fā)揮為存在前提和檢驗標準的。每一學生皆有其獨特個性,教師要有觀照學生存在的主體意識,尊重個性,和而不同。教師要時時發(fā)揮“潤性”的力量,以潤澤學生天性的方式施教,在無形教育滲透中展現(xiàn)有形的價值。從生活化、真實化的日常中,以平等心對待對待學生,用人文關懷潤澤學生,將“德”持續(xù)穩(wěn)定地滲透于教育全程,隨學生的“德”而適切施教,敏感捕捉學生的生長點,順其天性,激發(fā)自主構建的道德思考意識,使學生自然而然將德內化于心,顯現(xiàn)于外在得宜合適之表現(xiàn),實現(xiàn)自我道德構建,造就道德自覺主體。
最終,教師追求“懷德臻善”之境界?!皯训抡樯啤笔菐煹碌淖罡呔辰?,教師“修”的自我廣延、自主融通的大愛精神,即教育信仰感、超越感。教育是一種信仰,沒有信仰就沒有教育。教師有堅定不移之心向,方可進德修業(yè),為善成業(yè)。教師“懷德”,即心懷“大愛”之德。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yè),教師心懷“大愛”才有主動“修德”的生命狀態(tài),以“德”施教,以“正德”立學,用“德”的方式理解生命,嚴愛相濟、潤己澤人,追求“不教之教”的理想狀態(tài)。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以“正德”為業(yè),在學生德性成長的細節(jié)中把握整體,依據(jù)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時刻保持警醒,以“心”率“德”,不斷進行道德思考,構建適切學生道德發(fā)展的原創(chuàng)智慧,使學生掌握真才實學、涵養(yǎng)學生高尚品德,培養(yǎng)真正道德自覺主體。教師不僅要“懷德”,亦需有“臻善”之心向。教師“修德”為“精業(yè)”,有不斷對教育價值追求的心向,尋求超越,方可臻于教業(yè)。教師要賡續(xù)傳統(tǒng)、關注當下、著眼未來,為其可為,不斷作為,使其實現(xiàn)成為可能。教師要賡續(xù)傳統(tǒng),進入傳統(tǒng)的內核,立于傳統(tǒng),自覺承接中國德性文化中理性、悟性思維,又超越傳統(tǒng),從傳統(tǒng)內核中開啟新思、新意,激發(fā)中國視野下的內生智慧。教師關注當下,以心有大我的崇高信念,關注不斷變化的現(xiàn)代社會需要;以自我生長職業(yè)內驅力,在不斷的價值引導和自主構建的統(tǒng)一過程中,將道德社會化日?;?,實現(xiàn)學生道德構建。教師著眼未來,追求超越。教師以理性悟性的中國視角,立德樹人的責任擔當,攻堅克難的堅定意志,勇毅力行,超越有限追求無限,豐富已有德性內涵,追求構建新德,實現(xiàn)職業(yè)信仰與生命價值的統(tǒng)一。
教師知志而不雜,以“正志”為基,主動“修德”,明心之德以養(yǎng)德,德“明”而身“正”,“正”為師者敬義恪責、弘道潤性、懷德臻善之厚德。身“正”方可以“立德樹人,養(yǎng)正毓德”為業(yè),行“正德”之教,修業(yè)而不怠,追求教業(yè)“不教之教”的理想狀態(tài),成為具有獨特中國生命學養(yǎng)的厚德之師。
“徳業(yè)如形影,徳是存諸中者,業(yè)是徳之著于外者[10]?!边M德與修業(yè)并非分離的兩件事,“德”因“心”而發(fā),因“業(yè)”而顯?!皹I(yè)”是教師從教的真正落腳點,是教師“修為”從知到成的轉化關鍵?!肮胖畬W者必有師,所以通其業(yè),成就其道德者也[11]?!苯裰畬W生,要通其業(yè),成其德,也必有“師”,要有“師”的教育引導,發(fā)揮率先垂范作用,以其自身的超越性引領學生的超越性。因此,教師教師惟德厚行正,行方有果,身正令行,終而以德成人。
“業(yè)”顯于“行”,教師要見效于“教業(yè)”,要先具以“正行”——從教以“德”為觀照,滲透于教育全程,篤行于日用道說間,養(yǎng)德正人,育德成人。教師“修業(yè)”是塑造自我行為的動態(tài)過程,是“成”己與“成”人的統(tǒng)一過程。“為學之實,固在踐履[12]。”將大道理化到日常道說之中,將人格之養(yǎng)成滲透于日常踐行中,此為中國古代教育傳統(tǒng)的極高明處。教師也惟有“行”之“正”,方可日進而不息,修業(yè)而不怠,煥發(fā)職業(yè)內驅力,精于教業(yè),成為富有“內生智慧”的博練之師。
“行”亦顯于“業(yè)”,教師要精益于“教業(yè)”,亦需勤于“修業(yè)”。教師“修業(yè)”以“正行”,是博觀精察、凝疑究源、知行相資、昭本育慧的實踐過程,是向內自化以“自悟”、向外轉化以“自明”、不懈修煉以“自為”的共生過程。生有涯而知無涯,唯有教師以終身“修為”之心滲透于日常教學,淵博練達,力學篤行,方可日用而不匱,日進而不息,成人亦成業(yè),終致精于教業(yè)。
“博觀精察”為教師“修業(yè)”之始。教師“博觀”為“精察”之基,而教者“觀”之“博”的前提為“學”之“博”,能博喻然后能為師?!敖獭笔恰皩W”的一種轉化形態(tài),是“學”的進一步延伸?!皬V物之理,非學不知,非博不辨[13]?!辈W是教師從教之基,教師成為教者之前首先應是學者,學問博求,積文汲善,方盡其理,察微知著?!安W于文,約之以禮[14]”的中華民族獨特的為學之道,早已透悟在古圣先賢的智慧中。教師博觀圣人前言往行,是以觀其心,觀其用,盡可能地擴大知識獲取范圍,縱觀博覽以待其用。教師倘若欠缺“博學”的功夫,思維會因缺乏素材而難以深入,出現(xiàn)“囿于物”“一曲”等見寡識淺的弊病,從教過程中也難以達到“察微知著”的境界。因此,教師務先下“博學”之功夫,覺察中國文化內在精華與獨特,思往辨來,方可敏于識“疑”?!耙伞辈⒎菓{空杜撰產生,“人須做功夫方有疑[14]”,是在廣識博學的基礎上產生的?!耙伞敝F(xiàn)象是豐富冗雜的,教育的困惑可為“疑”,教育的失誤亦可為。日常教學過程是最真實教育生態(tài)的呈現(xiàn)過程,是孕育智慧、培植生命之源,興許看似遙遠無關的零星信息、淺表現(xiàn)象恰恰是創(chuàng)生教育智慧的源泉?!耙伞辈粌H顯于困惑之表象,亦涵具一種不事茍同的懷疑精神。教師敏于識“疑”的同時,也要有善于辨析“疑”的“精察”思維。從日常細微入手,既“聽生言”,又“觀生行”,處處見“疑”,時時見“疑”。在不確定性的教學中,既敏于識“疑”,又勇于存“疑”,觀察、收集經驗性課堂教學的現(xiàn)象,對現(xiàn)象提出疑問,判斷其是否合“理”,將碎片化、共性化的課堂現(xiàn)象形成表述合理、指向精準的課堂問題。
“凝疑究源”緊隨其后。察“疑”旨于去除疑竇,生成真慧。教師“修業(yè)”若僅限于察“疑”而不善于思考凝煉,所學再博、所察再微也依舊茫然若失,沒有創(chuàng)見或自己的建樹,終卒不得?!耙伞北旧聿⒉皇悄康?,“疑”不過是“覺悟之機”而已。教師要突破“疑”表層性局限,需以“深湛之思”為中介,思而后有得,無深湛之思,學之不成。學到窮源自不疑,教師不能“疑”而無思,應切己致思,不僅要“思其當然”,辨別事物的外在聯(lián)系,更要“思其所以然”,了解事物的內在本質,而湛思以究源,究其深層之“知”,進而得之以“知”,方可有行之所向。教師“修為”過程亦然——從“闕疑”開始,經由探跡究源的“釋疑”過程,最后以“不疑”為終結。
“知行相資”是教師“修業(yè)”的精湛之徑。教師“修業(yè)”是在“知”與“行”的相互依賴和促進中發(fā)生,因而需“知行相資”?!爸邢噘Y”具有雙重意蘊,是“致知力行”與“勉行證知”的共生過程。教師“修業(yè)”要先“致知勉行”。教師“究其源,明其理”并非最終目的,真正目的在于付諸實行。知可達行,“行”即實行其所知,知使行有目標指向,行是表現(xiàn)知的重要手段,是由心明而達物明的過程。“知行之知”才可稱為真知,真正的知必有行,也唯有知,可達行?!靶小笔侵囊环N自然屬性,知行是相互通融、彼此包含的。因此,教師在“究源”、“明理”基礎上,有了相對完整的觀點、判斷,但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惟有在課堂教學現(xiàn)場“致知勉行”才能“知”的真切。“致知力行”后,教師更需“力行”以“證知”?!靶兄Γ瑒t知愈進[15]?!苯處煛靶小钡倪^程,同時也是進一步的求知的過程?!爸匾孕袨楣Γ?6]”,知識的效能,只有在實行中才能得到驗證。知與行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可相互轉化,可增益其所不知不能?!靶小绷η笤趯嶋H上下工夫,而“知”則是建立在觀念層面上,以學習獲得的“知”為指導的“用”與“行”才會行之有效,否則就是盲行;同樣,以“用”與“行”為效驗的“知”方為真知灼見,否則便是空知。“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17]”,王充提出分辨“知”之真?zhèn)涡鑸猿帧靶灐薄坝凶C”原則的精到之見。要使立論成立,不僅要有原理的依據(jù),更要有實行的效驗。理論智慧的支撐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的及時地行動,才能去偽存真,驗其正誤,嚴謹從教。因此,教師要在“凝疑究源”基礎上,回歸課堂,返身而誠,以孜孜不倦的學術態(tài)度,扎根于課堂生態(tài),反饋于教學,思之再思,審辨論證,勤勉躬行,不斷效驗,不斷修正,將“知”轉變?yōu)椤罢嬷薄?/p>
“昭本育慧”是教師“修業(yè)”的最終旨歸。教師“修業(yè)”的過程并非“知至于行之而止[17]”,生有涯而知無涯,“行”僅僅是一個具體的學習過程的相對完成。學無止境,“學至乎沒而后止[18]”,學由無數(shù)個“知—行”的小過程組成的貫穿于人生學習的大過程。知非恒知,道非恒道,沒有做事上的磨練,行只是淺嘗輒止,教育“真知”的正確性、適切性并非固化的,是依據(jù)不同的課堂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影響的動態(tài)、相對過程。因此,學不可以己,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在教學之事上磨練,做“磨”之事愈多,知行領悟愈深,從教之業(yè)也愈臻完善。教師磨練需下兩重工夫——“事上磨練”與“心上用功”。教師要“事上磨練”。教育是追求精益求精的事業(yè),教師的獨特魅力在于以自身的超越性引領學生的超越性,在幫助學生完善的同時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自己。教師“事上磨練”,主動作為,以孜孜不倦的學術態(tài)度,事上看,事上磨,即試即改,不斷打磨,“磨”出最適切的教之良方,深度理解“教之良方”的價值和意義,在不斷淬煉中,反思質疑、破局重建、凝練升華,方可昭本澄源,深根固本。教師亦要“心上用功”。教師教學過程是轉換知識、生成個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是教師獨特個性與素養(yǎng)的覺醒過程,教師應成為不斷追求自己生命的發(fā)展和完善的人。教師要以生長的思維看待自己,“心上用功”,深求于心,充分發(fā)揮自我生長自覺,發(fā)揚獨立思考之精神,自家解化,轉知為能,以行煉知,形成具有自主意識的生長,生成彰顯獨特素養(yǎng)的“內生智慧”。生長是教師“修業(yè)”追求的最高境界,惟有教師以終身“修業(yè)”之態(tài),汲取綿綿不絕、生生不息的生長力量,滋養(yǎng)精神生命,體悟教育信念,激發(fā)職業(yè)內驅力,著眼于當下教學現(xiàn)象,主動挖掘普遍意義,在不懈實踐效驗中修正內化,方可日進而不息,修業(yè)而不怠,“修”成富有“內生智慧”的博練之師。
教師“修為”,以賡續(xù)傳統(tǒng)、超越當下、著眼未來的中國視野,由“修以為己”致“行以致教”,不懈修煉、自家解化以“自我作為”,體達正志、致于明德、顯于進業(yè)、化為自覺。教師以終身“修為”之心,汲取中國文化滋養(yǎng),扎根于中國信念,煥發(fā)職業(yè)生長力,“修”成涵具中國生命學養(yǎng),追求卓越之心向的博練之師、厚德之師、鴻懿之師,為探尋中國式教師發(fā)展之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師隊伍體系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