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藝術是發(fā)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chuàng)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根雕工藝講究的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痹诟袼囆g創(chuàng)作中,應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tài)表現藝術特點,輔助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據《靈臺縣志》記載,明萬歷時期靈臺境內就有孝悌之人用荊木根制成抓背器、用木瓜根制成拐杖獻給耄耋老人,以敬孝道。清代末期,家族先輩中的木匠及手藝人在閑暇時間,利用樹根制成煙斗、拐杖、坐凳等器具,代代相傳。這種技藝隨之便被傳播到周邊崇信、涇川和陜西長武、麟游、千陽等地。
靈臺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的殘塬溝壑地區(qū),境內溝壑縱橫,山高谷深,森林覆蓋率較高,樹木種類繁多,為根雕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材質。大量喬木根系豎直向下,須根發(fā)達,適宜創(chuàng)作大型機架、坐凳和體型較大的動物造型。
靈臺根雕藝術具有同類藝術作品的特點,具有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深受群眾的喜愛,在日常生活中頗有市場,它融會了當地民俗文化和時代精神。在創(chuàng)作上,根雕工藝最大程度利用了枯朽樹根,變廢為寶,激發(fā)了人們對美的追求,以及對自然的崇尚和熱愛。
靈臺根雕藝人大部分生活在靈臺龍門、蒲窩等南部靠山區(qū)的鄉(xiāng)鎮(zhèn)。明清時期和上世紀60年代,根雕藝人基本都是木匠,根雕作品散見于民間,其種類不多,作品數量也很少。80年代左右,隨著改革開放文化藝術逐漸繁榮,根雕事業(yè)也有一定規(guī)模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者普遍增多,根雕的種類也逐漸豐富起來,作品逐漸由實用型向觀賞型轉變。
但是,當前根雕創(chuàng)作和欣賞受到了現代視聽藝術和網絡媒體的沖擊,根雕藝術只是圈內愛好者自娛自樂的藝術活動。在當下社會,快餐式文化消費不崇尚親歷實踐,熱愛根雕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民間從事根雕藝術的老藝人又相繼去世,傳承鏈瀕臨斷裂。2018年,甘肅省平涼市根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僅有4人。2009年,靈臺根雕被評為甘肅省平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來源:澎湃新聞·文旅靈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