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林
(天津城建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384)
神話故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歷史事實,這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話題。極端的學術(shù)流派認為“神話即歷史”;較溫和的學術(shù)流派認為神話具有“人話”的性質(zhì)[1]。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或多或少都是遠古時期人與大自然或與人類自身斗爭的記憶,展現(xiàn)出某一時段真實的人類社會,神話中的荒謬色彩大多是后人對以往真實人物或事實的潤色和裝飾[2]。不管學界對神話真實性觀點的差異性有多大,不可否認,包括神話故事在內(nèi)的民間故事孕育并展示著民族精神,是社會群體形成的共有價值觀念的基礎(chǔ),這已成為學界的共識。
《勒俄特依》是流傳在四川大小涼山地區(qū)的彝族神話史詩,與《查姆》《梅葛》《阿細的先基》一起,并稱為“彝族四大創(chuàng)世史詩”[3]。與其他傳世史詩類似,在很長的時間里,《勒俄特依》僅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在民間傳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組織專家學者對這一史詩進行了搜集整理。由于口傳時間較長,傳播的地域廣泛,加之搜集整理者的個人原因,《勒俄特依》這一民間史詩的異本較多。從現(xiàn)有版本來看,有的包含十五章內(nèi)容,有的僅包含十三章內(nèi)容。雖然內(nèi)容有差異,但各版本都包含創(chuàng)世神話、人類起源、與洪水斗爭、民族英雄支格阿龍、部族遷移等主要內(nèi)容。這些故事情節(jié)記錄了彝族先民與自然或社會斗爭的艱辛歷程,展示了彝族同胞崇尚自然、崇拜祖先的哲學思想[3],也是當代彝族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底蘊與基礎(chǔ)。這一精神處處顯露著和諧思想:人與神靈的和諧,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多民族間的和諧。分析《勒俄特依》中展示的和諧思想,能進一步認識彝族當代精神、中華民族的和諧發(fā)展觀,以及當下大力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天、地和人分別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一問題一直是人類感興趣的話題。遠古時期科學技術(shù)比較落后,人們無法對這樣的問題給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借助神靈來回答這些問題是世界各地的先民們經(jīng)常采用的辦法。彝族先民也不例外,他們把天、地、人及世間萬物的出現(xiàn)歸結(jié)為神的杰作。但與西方創(chuàng)世神話不同,《勒俄特依》并沒把創(chuàng)世者(神靈)和被創(chuàng)造者(人類)的關(guān)系看成是控制者與被控制者、主人與仆人的關(guān)系,而是認為人類與神靈是平等關(guān)系。古希臘神話認為,世界產(chǎn)生之前是一片混沌(Chaos),由混沌之神卡厄斯掌控;卡厄斯孕育了大地之神、地獄之神、愛神。此后有了黑夜和白晝,有了世間萬物。希伯來創(chuàng)世神話認為,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上帝用七天時間造就了世間萬物,包括人類。我國漢族地區(qū)流傳的創(chuàng)世故事主要包括“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捏土造人”等。在這些故事中,混沌之神、大地之神、地獄之神、愛神、上帝、盤古、女媧都是高高在上的神,完全區(qū)別于普通的人;而普通人只是這些高高在上的神的“作品”,是受神靈掌控的對象;普通人與創(chuàng)世的神靈之間存在著天然鴻溝,兩者生活在不同的時空之中,除了“創(chuàng)造”和“被創(chuàng)造”那一刻,相互間不存在任何交集。而《勒俄特依》中并不存在這樣高高在上的神靈,這些神靈只是隱藏在背后,隱藏在普通人之間,他們不是在“創(chuàng)造”世界,“創(chuàng)造”人類,更像是“服務”世界,“服務”人類。
《勒俄特依》的開篇描述了混沌世界的狀況。“上面沒有天……下面沒有地……中間無人過”“既非黑洞洞,又非明亮亮;上下陰森森,四方昏沉沉”①。這種原始世界靜止不動,沒有運動,沒有變化,形成“混沌”,一種原始的和諧狀態(tài)。接下來《勒俄特依》在天地演化史中寫道:“天地的一代,混沌演變水;天地的二代,地上霧蒙蒙;天地的三代,水色變金色;天地的四代,四面有星光;天地的五代,星星發(fā)出聲;天地的六代,發(fā)聲后平靜……”從這些描述可以看到,《勒俄特依》所描述的天地形成過程是自然發(fā)展的結(jié)果,而非神靈憑自己喜好、靠個人能力創(chuàng)造的。在天地演變過程中,神靈沒有走到讀者面前。也就是說,從開天辟地開始,《勒俄特依》就沒有把神靈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
《勒俄特依》在第三章《雪子十二支》中講述了人的起源?!斑h古的時候,天庭祖靈掉下來,掉到恩杰杰列山,變成烈火在燃燒,九天到晚,九夜到亮,白天成煙柱,晚上成巨光,天是這樣燃,地是這樣燃,變來又變?nèi)?生出一對啞物來,矮小又難看,既不耐風吹,能否成先人……”從這里的敘述可以看出,在彝族先民的認知中,人直接源于天神,是祖靈從天庭掉落到地上后經(jīng)多次轉(zhuǎn)化而成的。人神雖不同,但二者共源,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反觀希臘神話或希伯來神話,這些民族的先民將人看作神的作品,在原初的認知層面上就將人置于神的支配或從屬地位?!叭松裢础钡恼J知理念反映出彝族先民所持有的人神平等的哲學觀。這一觀點完全不同于希臘神話或希伯來神話的哲學觀。正是由于這樣人神平等的理念,《勒俄特依》中幾乎從未出現(xiàn)人與神真正沖突的場景,二者一直處于和諧共存中。
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離開了大自然的饋贈,人類無法生存。對待大自然,應懷敬畏之心,不能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要懂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是當代人類經(jīng)過多次困苦磨難最終總結(jié)出的真理。彝族先民似乎很早就懂得這個道理,《勒俄特依》展示出彝族先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待物之道。
根據(jù)《勒俄特依》的描述,開天辟地后,世間一片虛無,沒有樹木、草地、河流、山川。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空曠孤寂,與人類的期待不符。彝族先民渴望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希望外部世界多姿多彩?!独斩硖匾馈分v述了彝族先民如何讓孤寂的外部環(huán)境變得和諧多姿。首先是創(chuàng)造樹木?!暗厣喜婚L樹,去到天上取,取來三棵樹,栽在地面上,樹木長成林,荒山有了杉木樹?!痹趧?chuàng)造樹木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對抗和沖突,一切都是那么和諧順利。創(chuàng)造森林后,光禿禿的外部環(huán)境瞬間變成綠油油的大森林。但大森林缺少動物,也缺少生機;森林環(huán)境并沒有達到理想中的和諧狀態(tài)。接下來《勒俄特依》為森林帶來動物?!吧紭淞种袩o動物,引來鹿子放林中,林內(nèi)亮堂堂,鹿子玩得樂,從此林中有動物?!甭谷涸诹撂锰玫纳掷餁g快地奔跑,呈現(xiàn)出一幅活力四射的生活場景。以同樣的方式,《勒俄特依》創(chuàng)造了草地。“地上沒有草,阿俄暑布啊,去到天上取。取來三種草,栽在地面上,草長一片青,荒壩成草原?!眲?chuàng)造草地之后,又創(chuàng)造了各種動物?!安菰瓱o動物,引來云雀放期間,草原亮堂堂,云雀歌聲揚。云雀無糧食,捉對小蚱蜢,專作云雀糧,從此草原有動物?!弊源艘黄椭C的草原生活圖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接下來《勒俄特依》以同樣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江河和山川,引來水獺和魚兒在江河中生活,巖蜂和蒼蠅在山川中生活。這一恬靜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沒有任何沖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圖景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古代人們的生存壓力較大。他們面對的自然環(huán)境并不總是像上文描寫得那樣美好,更多的時候需要面對艱難困苦?!独斩硖匾馈返牡诰耪戮兔鑼懥艘妥暹h古先民所面對的惡劣環(huán)境?!鞍滋炝鶄€太陽一齊出,晚上七個月亮一齊出。樹木被曬枯,只?!鸾z達底’樹。江水被曬干,只?!⒛畹獭??!薄安蓊惐粫窀?只剩一顆‘帕切曲’。莊稼被曬干,只剩一粒麻種子。家畜被曬死,只剩一只白腳貓。野獸被曬死,只剩一只灰白公獐子?!逼渌褡宓膭?chuàng)世神話或史詩中,也有很多與自然斗爭的故事?!翱涓钢鹑铡薄昂篝嗌淙铡钡裙适戮兔枋隽藵h族遠古先民和干旱炎熱做斗爭的故事。但與其他民族故事不同,《勒俄特依》講述烈日和干旱時,總給人留有希望。太陽曬枯樹木卻留下“火絲達底”樹;曬干江水卻放過“阿莫暑堤”水;烤焦草原卻留下“帕切曲”;曬干莊稼但一粒麻種子卻躲過此劫;曬死家畜和野獸可是白腳貓和灰白公獐子卻安然無恙。雖遭受各種劫難,但每次劫難都給彝族先民留下一線生機,一絲希望。在困難中找到生機,在劫難中發(fā)現(xiàn)希望,大自然給彝族先民留下了繼續(xù)生存下來的機會,人與自然在另類和諧中共同發(fā)展。
民族史詩都基于一定的社會事實。據(jù)前人研究,《勒俄特依》描述的內(nèi)容大約涵蓋母系社會、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父系社會以及奴隸社會階段[4]。在所描寫的這一漫長時期,社會階層已形成,人與人之間需要一定的聯(lián)系,需要協(xié)作完成生產(chǎn)生活活動。古代社會存在部族爭斗與階級剝削,人與人之間很難和睦相處,但《勒俄特依》描述的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卻充滿和諧友愛。
男女兩性是對立統(tǒng)一的社會兩方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女性依附于男性,處于從屬地位。人們通常認為女性在智力和能力等多方面弱于男性。《勒俄特依》中的女性卻表現(xiàn)出聰明、睿智、獨立的一面。蘇曉梅曾詳細解讀《勒俄特依》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女性的原型[5]?!独斩硖匾馈分信匀宋锉姸?有名字和沒名字的加在一起近三十位,這些人物均以積極正面的形象存在,被解讀為英雄之母、宇宙之母。正是由于女性不僅“勤勞、善良、聰慧、美麗、賢惠”,還促進社會進步[5],兩性之間一直和睦相處,互相幫助?!独斩硖匾馈防镒畹湫偷哪信ブ咐鞘癄柖硖貙じ傅墓适?。遠古時代孩子不知自己的父親是誰。石爾俄特決定探尋親生父親。他歷盡千辛萬苦,走過草原、穿過樹林、翻過山崖、跨過江河,翻越彝人區(qū)和漢人區(qū),正走投無路的時候,一位睿智的姑娘茲尼施色(后成為石爾俄特的妻子)出現(xiàn)了。她盛情邀請石爾俄特到家中休息,并告訴石爾俄特,如果能回答出她提出的問題,將幫助石爾俄特找到父親,可惜石爾俄特不知道如何回答茲尼施色的問題,只能回家求助妹妹石爾俄洛。在妹妹的幫助下,石爾俄特完美回答了這些問題。在兩位女性的幫助下,石爾俄特了結(jié)了心愿。兩位女性善良睿智,愿意幫助別人。這是《勒俄特依》表達的男女和諧關(guān)系的一個縮影。
除了兩性和諧,《勒俄特依》描寫的底層社會民眾和諧互助的場面也讓人印象深刻。《勒俄特依》認為人和動植物來自“雪”,相互是平等的。“雪族子孫十二種,有血的六種,無血的六種……人為第六種,住在世界上。”《勒俄特依》中經(jīng)常描寫動植物幫助人的場景。事實上這些動植物是普通民眾擬物人化的表現(xiàn)[6],展現(xiàn)的是普通階層互幫互助、和諧相處的場景。《洪水漫天地》講述底層民眾躲避洪水的場景?!熬幽炯溢圩?是個愚蠢漢,好的作不到,做個木柜子來睡,口糧種子放在內(nèi),吉豬祥雞放在內(nèi),公羊閹羊放在外,銅鐵農(nóng)具放在外。母雞孵聲‘咯咯’叫,柜口鎖上鎖;小雞出殼‘嘟嘟’叫,柜口就開開?!泵鎸樗?擁有逃生技能的居木家幺子沒有選擇獨自逃生,而是造了救命船并把“種子”“雞”“羊”等一同帶到船上。人與動植物同源,“種子”“雞”“羊”都是居木家幺子的同胞。事實上這個故事講述的是面對自然災害時底層人民互相團結(jié)互相協(xié)助的和諧場景。
生活并非一帆風順,也會有磕磕絆絆。古時候部落氏族等地方團體林立,相互之間沖突對抗是時常發(fā)生的事情。《勒俄特依》的《合侯賽變》一章講述合侯兩家因分土地和百姓而紛爭對抗的故事。雙方的爭斗并沒有打打殺殺的血腥場面,而是充滿溫馨與和諧。合先后變成羊、稻草、母雞、紅葉、母豬、姑娘和人;相應地,侯則變成狼、牛、鷹、鐵塊、狼、首飾和熊。在這七次交鋒中,合與侯各勝三次,最后一次未分勝負。合與侯兩家都認識到依靠武力無法解決兩家的紛爭,都想到了找人調(diào)解?!昂吓c侯兩家,來了調(diào)解人,莫打合家莫要打,莫殺侯家莫要殺,并非仇殺人,應當來和解。”經(jīng)過調(diào)解人的努力,合與侯兩家不但和解還成了親家?!昂吓c侯兩家,合家趕來千頭畜,娶了侯氏施哈來,做了合比阿結(jié)妻,財禮送了千千萬,合家子孫千千萬”“侯家趕來千頭畜,娶了合氏曲爾來,做了侯比涅格妻,財禮送了千千萬,侯家子孫千千萬”。部落氏族之間的紛爭與對抗,沒有血腥殺戮,只是幾次變身,外加幾個調(diào)解人,就化干戈為玉帛,甚至成就兩樁美滿的婚姻,呈現(xiàn)和諧美滿的結(jié)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和諧相處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旋律。中原地區(qū)的民間故事和正史中就有很多描述漢族和其他民族和諧相處的故事?!独斩硖匾馈肥且妥宓膭?chuàng)世史詩,其中不乏涉及彝族與漢族、藏族相處的故事。
《勒俄特依》中直接講述彝族與其他民族關(guān)系的部分位于《洪水漫天地》這一章。劇木武吾躲過洪水災難,治好了天神的傷,娶了天神恩體谷茲的女兒茲俄尼拖。三年后二人生下三個兒子,但都是啞巴。為了弄清楚兒子們不會說話的原因,劇木武吾分別派蜘蛛、公雞、兔子去天神恩體谷茲處尋找答案,但均未成功。最后聰明的小白雀勇?lián)巳?。她偷聽了恩體谷茲和夫人的對話:“苦命女兒在夫家,成天用手撕枯菜,所以我恨她。若不是這樣,只要砍來三節(jié)竹,用火燒爆烙三子。再燒三鍋開水燙,就會各自說出話?!毙“兹笇⑾Щ?告訴劇木武吾。劇木武吾照著做:“深谷砍了三節(jié)竹來炸,家中燒開三鍋水來燙。首先燙長子,說聲‘俄底俄奪’,成為藏族的始祖,蹲起雙腳坐。然后燙次子,說聲‘阿茲格葉’,成為彝族的始祖,跳到竹席上面坐,最后燙幺子,說聲‘表子的咯’,成為漢族的始祖,跳到門檻上面坐?!睆倪@一部分可以看出,彝族先民認為彝、藏、漢雖講不同語言,但三個民族同源,是同父同母生養(yǎng)的三兄弟。雖不能完全認同《勒俄特依》所說的彝、藏、漢源于同父同母的觀點,但中華民族大家庭同宗同源,操漢藏語系的各民族(包括彝族、藏族和漢族)擁有共同的原始母語,這已被語言學和分子生物學證明[7]?!独斩硖匾馈芬钥趥髅耖g史詩的形式從另一側(cè)面印證彝族、藏族和漢族同源的事實,為民族關(guān)系和諧提供了血緣依據(jù)。
除講述彝、藏、漢三族同父同母以外,《勒俄特依》也描述了不同民族間和諧相處的其他場景?!拔湮崂~是漢族,數(shù)他見識廣,壘石做地界,所有平壩被他占,住在海湖池水邊。武吾格子是彝族,挽起草結(jié)做地界,住在高山峽谷間,……武吾斯沙是藏族,插起木牌做地界,住在高原上。”這一部分描寫漢、彝、藏三個民族所習慣的生活場地:漢族住平原,彝族居山間,藏族住高原。三個民族各自居住在適合自己的地域和環(huán)境中,和諧相處。在《茲的住地》一章也有不同民族和諧共處的片段,“彝漢相交雜,出門在一起,歸家各走各”“站在百昌城,望見大興場,大興場地方,土地荒涼狀,象征子孫窮,彝人說漢話,漢人留彝善”。短短幾句話,一幅彝漢兩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勞動、相互了解對方語言和文化的多民族和諧雜居場景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以和為貴、以和為善、以和為美,歷來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精髓。追求人與自然、人和社會的和諧共生,崇尚“天人合一、物我為一”,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8-9]。中原神話[10]、納西神話[11]、哀牢神話[12]等民間故事都孕育了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通過分析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勒俄特依》,發(fā)現(xiàn)其中也貫穿著同樣的和諧觀念。
邢有男曾分析傳統(tǒng)儒家和諧觀的基本特征;其突出特征之一是強調(diào)整體和諧,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自我身心的整體和諧,最高境界是達到天人合一[13]?!独斩硖匾馈氛宫F(xiàn)出的哲學思想與傳統(tǒng)儒家思想完全一致。在《勒俄特依》中,人與神的關(guān)系是和諧的:天神默默無聞地為人類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人類缺少東西的時候可以直接到天庭處去取,天神將女兒許配到人間;人與環(huán)境是和諧的:居所周圍樹林、草地、河流、山川環(huán)繞,樹林中鹿子奔跑,草原上云雀翱翔,河流中水獺暢游,山川間巖蜂飛舞;人與社會是和諧的:男女兩性互助互愛,民眾間相互幫扶,部族間通過談判解決分歧;各民族之間是和諧的:彝、藏、漢是同父同母的三兄弟,三個民族共同生活勞作,能夠用對方的語言交流。《勒俄特依》中描繪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與傳統(tǒng)儒家思想倡導的大同世界幾乎一致。
傳統(tǒng)儒家思想是中原王朝的主流思想,也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思想。通過分析《勒俄特依》發(fā)現(xiàn),彝族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儒家思想高度吻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操漢藏語系的各民族(包括漢族、藏族和彝族)本就同源,另一方面在于傳統(tǒng)儒家文化博大精深,順應社會發(fā)展,不僅影響了國內(nèi)其他民族,還影響了日韓及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共同生活在中華大地上、先天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后天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中國境內(nèi)的各民族完全契合民族共同體的“血緣-地緣-文緣”構(gòu)建模式[14],久而久之,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以“天人合一、物我為一、和諧共生”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緊密聯(lián)系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成員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紐帶之一。
《勒俄特依》蘊含著與儒家傳統(tǒng)文化高度一致的和諧思想,這種和諧思想不僅是引領(lǐng)彝族同胞走向光明未來的哲學基礎(chǔ),更是聯(lián)系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文化根基。目前以“天人合一、物我為一、和諧共生”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美融合[15-16],煥發(fā)出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傳統(tǒng)民間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更好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和人類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17],也是文化工作者的當代使命?!独斩硖匾馈诽N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不僅是民間故事、民族史詩,更是文化瑰寶,值得學術(shù)界進一步發(fā)掘傳承和保護整理。
注 釋
① 本文引用的《勒俄特依》原文均出自《勒俄特依:彝族古典長詩》一書(馮元蔚,2016,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此書電子版詳見網(wǎng)站https:∥yuedu.163.com/book_reader/7e523ca8e85848ec9336faf7594e60
19_4。后文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