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 婧,馮永鵬,郭耀銳
肩袖損傷(RCT)是指肩袖肌群由于外傷或退行性變等因素產生病變或勞損,導致肩關節(jié)局部產生疼痛、活動受限和功能障礙等一系列臨床癥狀。RCT的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增高趨勢,20歲以下人群及60歲以上人群發(fā)病率分別為9.7%和30.0%,其中以岡上肌與岡下肌的撕裂最為常見[1]。有研究表明[2],退化和損傷是引起肩袖損傷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為肩袖肌群嚴重的炎癥、萎縮、纖維化和脂肪浸潤。針對肩袖損傷后所涉及的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臨床治療主要集中了傳統(tǒng)中醫(yī)康復治療、物理因子療法、關節(jié)松動治療和沖擊波干預方面。肌內效貼布作為消除腫脹、緩解疼痛和增加局部關節(jié)本體感覺較為有效的康復手段,現階段在肩袖損傷的聯合治療中缺乏充足的臨床效果,故本研究旨在探討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聯合肌內效貼布對肩袖撕裂術后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接受肩袖修補術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隨機數字表法將60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實驗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33~60歲,平均年齡(49.63±7.60)歲;僅接受岡上肌損傷修補術患者10例,接受岡上肌伴岡下肌損傷修補術患者8例,接受岡上肌伴肩胛下肌損傷修補術患者6例,接受岡上肌伴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損傷修補術患者6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齡38~62歲,平均年齡(50.17±8.23)歲,僅接受岡上肌損傷修補術患者13例,接受岡上肌伴岡下肌損傷修補術患者10例,接受岡上肌伴肩胛下肌損傷修補術患者5例,接受岡上肌伴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損傷修補術患者2例。2組患者性別構成、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呔炇鹬橥鈺?。
1.1.1 納入標準:①核磁共振診斷表現為Zlatkin分型Ⅲ級損傷患者;②關節(jié)鏡下均為岡上肌、肩胛下肌伴或不伴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撕裂患者;③均采用關節(jié)鏡下雙排鉚釘修補術患者;④術后4~6周的患者;⑤依從性好,能配合完成相關治療的患者。
1.1.2 排除標準:①合并骨折發(fā)生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嚴重皮膚病,或對肌內效貼布中亞克力膠成分過敏患者;④依從性差,未按規(guī)定進行治療,或自行加用其他治療措施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單純采用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手法操作具體包括①肩胛骨松動?;颊呓扰P位,治療師一手握住患者患側肩胛骨外側緣,另一手托住患側肩胛內下緣,根據國際生物力學學會標準化和術語委員會定義的肩胛骨運動方式,分別做肩胛骨上旋、外旋、后傾及內收動作,每一運動方式進行8~15次;滑動肩胛骨時要求操作有節(jié)律且流暢,手法強度為1~2級,3~5次/s。②分離牽引。患者仰臥位,治療師站于患側,雙手放于患側肱骨近端,行冠狀面牽引,分離關節(jié)面;手法強度為2級,8~15次/組,共5組。③長軸牽引?;颊哐雠P位,手臂外展30°,前屈45°,在肩胛平面進行長軸牽引;手法強度為3級,8~15次/組,共5組。④前后方向滑動?;颊哐雠P位,治療師雙手放于患者患側肱骨近端并固定,然后活動肩部,自前向后,使盂肱關節(jié)呈矢狀面滑動;手法強度為3級,8~15次/組,共5組。⑤滾動式滑動?;颊哐雠P位,手臂外展50°~55°且稍向內旋,治療師一手卡住肩峰,另一手卡住肱骨大結節(jié),同時向外做長軸牽引,然后向內做擠壓的同時伴有內外旋轉的滾動;手法強度為3級,8~15次/組,共5組。上述治療1次/d,6 d/周,共治療4周。
1.2.2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肌內效貼扎技術(KT)治療,在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后即可開始實施KT治療(威海海格瑞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YL50)?;颊呷∽?肩部放松自然下垂,采用2條貼布,按順序貼扎,第1條貼布選擇Y型,錨點貼于三角肌粗隆處,尾部分別沿三角肌前束和后束伸展,以30%自然拉力,止于肩峰。在貼扎三角肌前束時,保持患者手臂水平外展60°~80°,完成外旋位姿勢下貼扎;在貼扎三角肌后束時,保持患者手臂水平內收20°~30°,完成內旋位姿勢下貼扎。第1條貼布選擇I型,錨點貼于肩峰與肱骨頭間隙處,尾部沿岡上肌方向伸展,以30%自然拉力,止于同側肩胛骨上角。在貼扎岡上肌時,保持頸椎向對側側屈,同時同側上肢做手向后背動作。1次/2d,每次貼扎時間≥36 h,6 d/周,共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①通過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肩關節(jié)疼痛狀況,其中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最無法忍受的劇痛。②評估2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被動活動度(PROM),測定患側肩關節(jié)(肩肱關節(jié))外旋、內旋、前屈及外展活動度。③采用Constant-Murley 肩關節(jié)評分量表(CMS)和美國加州大學肩關節(jié)評分量表(UCLA)評估肩關節(jié)功能。其中,CMS共有4個維度,日常生活0~20分,疼痛0~15分,肌力0~25分及關節(jié)活動度0~40分,總分值越高說明肩關節(jié)功能越好。UCLA評分量表包括疼痛、功能、肩關節(jié)屈曲活動、肩關節(jié)屈曲肌及患者滿意度。疼痛和功能分值為1~10分,屈曲活動、屈曲肌及患者滿意度分值為0~5分,總分為35分,34~35分為優(yōu),29~33分為良,評分<29分為差。其中疼痛、功能及滿意度為主觀評價指標,屈曲活動和屈曲力量為客觀評價指標。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疼痛改善效果VAS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肩關節(jié)疼痛評估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實驗組患者疼痛較治療前表現明顯降低,且實驗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疼痛改善效果VAS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PROM改善效果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肩關節(jié)PROM評估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2組患者肩關節(jié)前屈PROM、外展PROM、內旋PROM、外旋PROM較治療前均表現為明顯增加,除外旋活動度外,實驗組肩關節(jié)各項PROM值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PROM改善效果比較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CMS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CMS各評分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2組患者疼痛、日常生活活動、關節(jié)活動度和外展肌力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實驗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CMS評分比較(分,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UCLA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UCLA各項目評分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對照組除前屈力量和滿意度外,實驗組除滿意度指標外,2組患者在疼痛、功能和肩前屈活動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實驗組各項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UCLA評分比較
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聯合肌內效貼布在肩袖損傷修補術后患者的治療效果主要表現在減輕局部疼痛和腫脹、促進淋巴回流、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增強本體感覺,最終達到調控運動及姿勢控制的能力。其機制可能與兩者結合可促進腦內阿片肽釋放、改善中樞的鎮(zhèn)痛、減緩肩袖局部的炎癥反應及調整肩關節(jié)的生物力學有關[3-4]。本研究采用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聯合肌內效貼布,通過為期1個月的跟蹤治療,結果表明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聯合肌內效貼布能有效緩解肩袖損傷修補術后患者的疼痛,擴大肩關節(jié)被動活動度,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本研究中,與單純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相比,肌內效貼布聯合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能有效改善肩袖損傷修補術后患者肩關節(jié)的疼痛和功能。張娜[5]研究表明,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能有效緩解肩袖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肩關節(jié)功能障礙。大量臨床研究表明[6-7],肌內效貼布聯合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療法在肩袖修補術后患者的疼痛、肌力、關節(jié)活動度及肩關節(jié)功能改善方面均優(yōu)于常規(guī)康復治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聯合療法包括常規(guī)康復治療和等速肌力訓練。值得注意的是,Taik等[8]研究表明單純肌內效貼布對肩袖損傷患者的疼痛及肩部功能無顯著改善作用,尤其在夜間痛和靜息痛方面。本研究中,肌內效貼布聯合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在肩關節(jié)被動外旋方面,聯合療法與單純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無顯著性差異,而在肩關節(jié)前屈、外展、內旋方面均效果顯著,考慮到現階段尚無研究評價肩關節(jié)各被動活動度,主要原因是本研究納入的受試人群主要集中在岡上肌伴岡下肌損傷,對肩關節(jié)內旋影響較大的肩胛下肌損傷修補的受試人群較少。在肩關節(jié)功能方面,與單純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相比,肌內效貼布聯合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在肩關節(jié)疼痛、活動度、肌力、功能方面均療效顯著。Frassanito等[9]通過KT聯合體外沖擊波療法對肩袖病變患者的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進行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表明,KT聯合體外沖擊波療法對肩袖損傷后所涉及的肩關節(jié)短期和長期功能均具有顯著改善作用。但Han等[10]研究表明體外沖擊波對肩袖損傷患者具有潛在風險,質疑其對肩袖損傷引起的疼痛及功能改善。結合當前研究,在肩袖損傷修補術后患者的疼痛恢復中,肌內效貼布仍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聯合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能有效改善肩袖術后患者的疼痛及修復肩部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肌內效貼布聯合Maitland關節(jié)松動術與單純Maitland關節(jié)松動治療相比,前者能更有效降低肩袖損傷修補術后患者的疼痛及肩關節(jié)被動活動度,增加肩關節(jié)功能,提高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但由于本研究納入研究患者的數量有限,肩袖損傷類型較多,手術方式不統(tǒng)一,以及不同患者對肌內效貼布的敏感性不一致,在后期的研究中應該注重研究條件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