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東部的商丘,是一座低調的歷史文化名城?!叭饰宓邸敝椎撵萑耸显诖算@木取火,開啟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商國國君王亥在此發(fā)明了牛車,還有“以物易物”的原始貿易方式,中國商業(yè)由此開端,他也被稱為“華商始祖”。
這座擁有近五千年歷史的古城,經歷了夏、商、周、秦、漢、唐、宋等多個朝代的興衰,承載著無數的歷史故事與文化記憶。李白、杜甫、高適、范仲淹等歷史名人,都與商丘有著不解之緣。
■閼伯臺:我國最早的觀星臺
閼伯臺又稱“火神臺”,位于商丘市睢陽區(qū)古城西南1500米處,是一座距今四千多年的觀星臺遺址,是國內現(xiàn)存最早的觀星臺。
在夏朝之前的上古時期,帝嚳之子閼伯被封為商丘這一帶的“火正”,主要負責管理火政。此“火”是指天上的“大火星”(并非太陽系八大行星之火星,而是現(xiàn)在的紅巨星)?!对娊洝贰捌咴铝骰稹敝械幕穑彩侵浮按蠡鹦恰?,而并非熊熊燃燒的火焰。閼伯任職期間,建造了一座觀星臺,根據星象測定一年的自然變化和年景好壞,他還發(fā)明了以“火”紀時的天文歷法,這是我國古老天文學的重大發(fā)明。
在古代,天文觀測對于農業(yè)生產和國家治理至關重要。比如“七月流火”,并不是指盛夏氣候如火一般炎熱,而是在農歷七月天氣轉涼的時節(jié),天剛黑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這是天氣開始變涼的信號。因此,閼伯臺不僅是我國天文學的發(fā)祥地,更是古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閼伯一生不辭勞苦造福于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閼伯臺又被稱為“火神臺”。閼伯死后,人們就按他的遺愿將他葬于火神臺下,因其封地為“商”,這座高臺又被稱為“商丘”。
火神臺為圓形夯土筑成,臺上建有閼伯廟,包括大殿、拜廳、鐘鼓樓等;臺下有戲樓、大禪門等建筑。火神臺寄托了古代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對研究中國天文發(fā)展史更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火神臺如今保存完好,石碑、石臺等歷史遺跡依然可見,碑文記載了當時的天文觀測記錄。站在閼伯臺上仰望蒼穹,仿佛可以回到幾千年前,見證古人用肉眼和簡陋的儀器測量星辰運行的偉大成就。閼伯臺不僅展現(xiàn)了古代中國天文學的輝煌,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古代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精神。
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火神臺景區(qū)都會舉辦盛大的廟會,當地百姓稱其為“臺會”?;鹕衽_廟會是以祭祀商祖王亥、火神閼伯為目的的大型民俗聚會,約從宋代起逐漸形成,明清達到鼎盛,延續(xù)至今。
廟會有火神祭祀儀式,還有打鐵花、踩高蹺、蹴鞠等傳統(tǒng)民藝表演。盛會期間,火神臺及周邊人山人海,攤位一個接一個:捏糖人兒的、賣糖葫蘆的、炸年糕的、套圈的……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趕廟會的大人孩子們臉上,都洋溢著歡樂的笑容。
■歸德府城:古城池的典范
商丘古城是始建于1511年歸德府城,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之一。
商丘古城墻呈方形,氣勢恢宏,總長度超過六公里,環(huán)繞著整個古城區(qū),城墻高約十米,厚度達到了十余米,顯得異常堅固。
這座古城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城摞城三大特點。全城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象征著天圓地方、招財進寶。九十三條街道形如棋盤,內城地勢呈龜背狀,中間高,四周低,略向南傾斜。
內城四周城墻聳立,巍峨壯觀,古城四面環(huán)水,僅有四門與外界相通,從空中看古城像建在水中一樣,這種內城、城湖、城郭三位一體保存完好的古城,堪稱中國古城池的典范之作。
在商丘古城及其周邊的地下,疊壓著幾座古城遺址??脊抨犝业搅藦纳现料碌脑瘯r期修建的歸德府城、北宋時期的陪都應天府南京城、隋唐時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漢時期的梁國國都睢陽城,以及西周時期的宋國都城。這一座座古城,因黃河水患等原因,被湮沒于黃土之下。
商丘古城墻不僅是防御外敵的軍事設施,還承載著明清時期商丘的繁華市井生活。在古代,這里作為重要的商貿中心,城墻內外遍布店鋪、客棧、茶樓,商賈云集、貿易繁盛。
步入古城的老街,煙火氣息撲面而來:灰墻灰瓦的北方民居透著粗獷和質樸,掛著黑底金字招牌的小店鱗次櫛比,小吃店內剛出籠的大白饅頭和包子飄出誘人的香味,挑糖擔的、賣臉譜的、做梨膏的,擠擠挨挨擺滿了路旁。
在這座古城中的某個四合院里,藏著明代才子侯方域的故居“壯悔堂”,其中還能尋覓到他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
■應天書院:宋代的名校
在波光粼粼的商丘南湖邊,有一座氣勢恢宏、重檐翹角的庭院,它就是近年修復的應天書院,位居北宋“四大書院”之首。
應天書院創(chuàng)立于北宋時期,作為當時最具盛名的書院,其地位堪比今天的清華、北大,這里曾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才子學者,是培養(yǎng)國家棟梁的重要場所。
書院內有數百名學子攻讀經典,探討學問,其中不乏日后成為治國名臣的才俊。應天書院的開創(chuàng),為后世中國的教育體制奠定了基礎,也為商丘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如今,應天書院依舊保留著古代建筑風貌,院內古樹參天,靜謐的環(huán)境與書卷氣息交相輝映。走進這座千年書院,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學堂,書生們埋首書案,抄錄經典,讀書聲瑯瑯不絕于耳……書院內還展示著宋代、明清時期的文化教育制度,讓游客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的教育體系與文化傳承。
范仲淹曾是應天書院的學生,他在此求學時“五年未嘗解衣就寢”。27歲時中進士的范仲淹,抱定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踏上仕途,成為治國愛民的千古名臣。
1026年,37歲的范仲淹應當地官員晏殊之邀,回到母校應天書院講書。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以德為先,德才兼?zhèn)洹钡闹螌W態(tài)度,為書院培養(yǎng)出一大批精英。
范仲淹成才于應天書院,使他對商丘產生了深厚情感,以至于終身大事也緣結于此——范仲淹的妻子李氏,是宋州楚丘人(今河南商丘市梁園區(qū)北部),她是宋太宗時的參知政事李昌齡的侄女。
從此,范氏家族與商丘結下長久之緣,孩子多生長在這里。他的第二個兒子范純仁后來官至宰相,被稱為“睢陽少年”。而睢陽、歸德、梁園等,皆是商丘的舊稱。
除了范仲淹,李白、杜甫、高適、王昌齡都曾游歷商丘,留下很多佳作。詩圣杜甫在《遣懷》中描寫睢陽城說:“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陳留亞,劇則貝魏俱。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边@首詩真實反映出當時睢陽城的繁榮昌盛。
李白客居商丘十年之久,并在此娶妻宗氏夫人,也就是說,李白是商丘的女婿。
電影《長安三萬里》中的主角高適,定居商丘二十多年之久,在此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可以說高適與商丘是半世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