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稱夫妻之事為周公之禮,您知道這其中的由來嗎?
周公的本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后人稱其為周公。
在約3000多年前的周公時代,男女關(guān)系較為混亂,兩人結(jié)合成夫妻時,沒有結(jié)婚證,甚至沒有五媒六聘,顯得相當隨意。
這導致兩家往往因一女子而爭執(zhí),引發(fā)社會矛盾。周公看在眼里,心急如焚,決定制定一套法規(guī),將婚姻問題制度化。經(jīng)過考察和借鑒各地風俗,他制定了“婚義七禮”。
具體而言,男女組合成夫妻、生育子女,需經(jīng)歷以下七個步驟:
一、納采:男方向女方提親,表達結(jié)婚意愿并討論條件。二、問名:詢問女方姓名或排行。三、納吉:男方送禮表達尊敬和誠意。四、納征:女方回贈禮品表示接受。五、請期:確定婚期。六、親迎:男方代表團前往女方家接新娘,舉行儀式。七、敦倫:洞房花燭夜進行繁衍后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為讓人們理解這七個步驟,周公與妻子一同演示。然而,在“敦倫”環(huán)節(jié),妻子毅然拒絕,不肯配合,紅著臉退出。
面對妻子的拒絕,周公見到兒子伯禽玩弄的葫蘆瓢,便拿出一對原配的葫蘆瓢,將其扣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葫蘆。
他告訴眾人:“未分之前如混沌一體,剖開之后如男女有別?!狈驄D之倫就如同把葫蘆瓢重新合為一體,從而衍生后代。
自此以后,“敦倫”被稱為“周公之禮”。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巧妙地將隱私之事稱為行“周公之禮”,顯得既文雅又通俗易懂,實為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