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斌斌,陳元利
(1.江西銅業(yè)集團建設有限公司井巷分公司,江西 九江 332204;2.萬安縣應急管理局,江西 萬安 343800)
在金屬采礦工程中,充填采礦方法廣泛應用于我國各地的許多金屬礦山。這種方法具有減少空間、限制變形、承載載荷、實現(xiàn)采礦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等諸多優(yōu)點。充填是一種由多相的復合材料,由尾礦、水泥以及各種膠凝材料組成。充填的材料是粘合劑[1-2]。
而充填取代礦體并占用采礦空隙。圍巖與充填體的接觸相互作用影響了采礦工程的局部穩(wěn)定性。張超[3]通過實驗分析描述了混凝土或水泥灌漿與軟、弱或風化巖石之間形成的接縫的剪切行為。在一些礦山中研究了單個填充采場中的應力狀態(tài)。由于充填體向下沉降,巖石和充填體之間的剛度和強度差異往往會沿界面產生荷載傳遞。沿界面?zhèn)鬟f的載荷在礦山實驗室和采礦作業(yè)中的一些實驗中得到了證實[4]。以前對充填的研究集中在材料性能和機制等方面。狹窄充填和圍巖的拱形效應不適合該區(qū)域礦山。因此,以某金屬礦山為研究,從整體及局部穩(wěn)定性分析了充填力學行為問題。且基于現(xiàn)場調查、監(jiān)測數據和數值模擬研究了充填體邊界應力變形特征。
某金屬礦山第一個采礦層的標高是133 m,充填的頂部從133 m 開始,如圖1 所示。一個水平采礦層被分為6 至8 個區(qū)域。每個采礦板的尺寸約為100 m寬,與礦體和充填材料的走向垂直,可有效填充采礦造成的空隙。采礦作業(yè)在每一板塊的礦體被挖出后轉移到下一層。在同一層的所有面板被填滿后,形成一層充填。充填材料包含有尾礦和一些添加劑的水泥漿。充填的水泥與沙子的質量配比為1∶4,固化時間為28 d,泥漿質量濃度大于80.8%。該金屬礦山經過30多年的開采,已經形成了較大的的充填體,其深度超過100 m。通過一系列的測試,得到了充填體的力學性能。充填材料的平均單軸抗壓強度為5.09 MPa。充填材料的質量配比為14.6%,而周圍巖石的平均拉伸強度為0.59 MPa。由于采礦作業(yè)的需要,測量工作分三次進行。充填區(qū)的三個部分分別位于133~1 250 m、125~110 m 和110~105 m。長度最大為160 m,寬度最大為250 m。
圖1 金屬礦山開采情況(單位:m)
充填材料穩(wěn)定性的關鍵控制因素之一是控制礦山分層位移。在研究區(qū)域內,采礦在4 m 高的水平巷道中自上而下進行施工。一旦在通道巷道內完成開挖,在開挖下一個通道巷道之前,使用水泥漿填充空隙。為了保證產量,開采在兩個分層同時進行。不同層面的充填在不同時間形成[4]。由于充填材料的體積收縮,發(fā)生了分層位移。在110 m 的分層中,用不同深度的充填材料位移計監(jiān)測分層位移。
監(jiān)測儀沿4 條勘探線分別布置在110 m 以下的層面。監(jiān)測儀設置在勘探線-12、線-14、線-16 和線-17。分層位移監(jiān)測工作以4 m 為一組,且分別延伸到以下4 個深度:20 m、25 m、30 m 和35 m,監(jiān)測時間為3 個月,監(jiān)測結果見圖2。
圖2 110 m 下層充填分層位移
分層位移監(jiān)測結果表明,110 m 以下的充填材料出現(xiàn)收縮變形,且所有位移值都小于20 mm。位于探測線-12 的充填材料的分層位移在初始階段出現(xiàn)。然而,隨著開采的深入,這種位移趨于減少。位于勘探線-14 和線-16 的充填材料的分層位移的趨勢是一致的。在初始階段,上部位移(20 m 深)、中部位移(25 m和30 m 深)和下部位移(35 m 深)有相同的變化。2 個月后,分層在充填材料的上部出現(xiàn)了上部位移,而在充填材料的下部出現(xiàn)了向下的位移。同時可觀察到位于17 號勘探線的充填材料的分離位移并不明顯。且影響分層位移的因素之一是兩個層面同時開采的影響。監(jiān)測結果表明,勘探線14 中充填材料部分的分層位移大于其他部分,這一特征與地面運動一致。
圖3 中的監(jiān)測結果為110 m 下層充填材料的應力分布。對于大多數監(jiān)測點,充填材料的水平應力同時大于垂直應力。這是由研究區(qū)域內的局部構造應力造成的。110 m 以下的充填材料從勘探線-7 到線-25延伸,充填材料在線-7 和線-25 為邊界區(qū)域[5]。監(jiān)測結果顯示,7 號線充填區(qū)域的水平應力為117.62 MPa,垂直應力為62.77 MPa。對于25 號線的充填區(qū)域,垂直應力為64.52 MPa。對于充填的內部部分,8 號線、10號線、14 號線和16 號線的水平應力分別為6.95 MPa、6.74 MPa、29.79 MPa 和74.36 MPa。而8 號線、10 號線、12 號線、14 號線、16 號線和21 號線的垂直應力分別為25.21 MPa、11.89 MPa、25.61 MPa、1.16 MPa、13.99 MPa 和33.47 MPa。進一步表明充填材料內部水平和垂直應力都比邊界區(qū)域小得多。而充填材料在金屬礦山是一個被動的支撐。外部荷載作用于周圍的巖石,然后通過巖石傳遞到充填材料。且內部充填的垂直應力遠遠小于充填的邊界區(qū)域。應力值最小的點位于勘探線-14。這一部分的充填材料是的充填區(qū)域中心部分。
圖3 水平應力和垂直應力曲線
充填材料的內部應力小于充填材料的邊界區(qū)域的應力。位于勘探線14 號的充填材料是內部部分,其應力只有1.16 MPa。且與金屬礦山地層運動相對應,沉降中心也位于勘探線-14,且?guī)讉€主要裂縫集中在勘探線-14 的沉降中心附近。且可觀察到,在監(jiān)測期間,14 號線充填材料的分層位移增加。且由于地面沉降,位于勘探線-14 號的充填材料的內部釋放了其積累的應力,進一步導致14 號勘探線的充填材料的應力比其他部分的充填材料低的多。
數值模型中圍巖體和充填材料的參數:圍巖體的彈性模量為2×103MPa,充填材料的彈性模量為0.3×103MPa。周圍巖體的法向和剪切剛度分別為2×109MPa 和0.5×108MPa。地質應力測量表明,水平構造應力比垂直應力大。因此,水平構造應力是主要因素。當開采深度增加時,水平和垂直應力都會增加。在該研究區(qū),水平應力與垂直應力之比為1.2~2.0。根據研究區(qū)的實際情況,數值模型的水平載荷與垂直載荷之比設定為2。邊界為臺階剖面,模型總體尺寸為16 m×16 m,單臺階高度為5.3 m。周圍巖體中的顆粒直徑為0.5 mm。充填部分混合了兩種尺寸的顆粒,直徑分別為0.6 mm 和0.8 mm,分別作為細骨料和粗骨料。
垂直荷載被設置在模型的頂部,而水平荷載只作用于周圍的巖石。水平荷載通過周圍巖體的變形轉移到充填區(qū)。這種加載模式可以使充填土材料作為金屬礦山被動支撐。且設計外部載荷作用在模型上,并由周圍的巖體和充填材料轉移到內部。在數值模型中,沿著充填材料的邊界設置監(jiān)測點,以測量應力和位移。對于邊界部分的每一個點(點1~點11)。根據充填材料邊界部分的幾何特征和水平應力與垂直應力的比率,監(jiān)測點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包括點2、點6 和點10;第二種類型包括點3 和點7;第三種類型包括點4 和點8;第四種類型包括點5、點9和點11。
圖4 為圍巖和充填邊界點的水平應力發(fā)展趨勢。在應力曲線的初始階段,圍巖的應力比充填材料邊界區(qū)域的應力大。圍巖的應力增長速度保持穩(wěn)定,并呈現(xiàn)線性趨勢。而充填邊界的應力起初緩慢增加,然后迅速增加。這一趨勢一直保持到充填邊界的應力一度大于圍巖,且裂縫開始延伸。
圖4 應力和裂縫變化曲線
位移監(jiān)測是在邊界上的相鄰巖石點和充填材料進行。在后峰值應力階段后,周圍巖石和充填材料的位移都急劇增加。隨著裂縫的發(fā)展,模型的破壞越來越明顯。在峰后階段,圍巖和充填材料的位移差異突然發(fā)生。在充填材料的邊界區(qū)域出現(xiàn)了不協(xié)調的變形,進一步導致圍巖發(fā)生裂縫和破壞。
圍巖上部應力在初始階段緩慢增大,后期應力增大速率較大。壓力突然上升到峰值,然后崩潰。應力變化率幾乎保持穩(wěn)定。在初始階段,充填的應力穩(wěn)定增加。微裂紋的形成導致充填應力的不穩(wěn)定變化,進而達到峰值。與圍巖應力變化相比,應力突然上升到峰值的現(xiàn)象得到緩解。充填的應力分布與地下測量的結果一致。在相同深度下,圍巖的應力值大于充填的應力。微裂紋萌生后,圍巖體與充填應力比為1.3~2.0。該應力比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開采深度的增加導致圍巖應力與充填應力之間的差異較大。
由于充填體與圍巖的相互作用,充填體邊界部分的應力分布較為復雜。沿著邊界的階梯輪廓,設置應力監(jiān)測點。邊界區(qū)域應力值小于內部圍巖應力值,大于內部充填應力值。一些邊界應力發(fā)展的主要特征是多峰強度。這兩個峰值應力值將應力曲線分為以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應力線性緩慢增加;第二階段為應力加速生長;第三階段為在第一個峰值應力階段后,應力略有下降后增加;第四階段為應力達到第二個峰值;第五階段為第二高峰期后應力急劇下降。
本文旨在研究充填應力分布和變形,并分析其穩(wěn)定性。研究結論如下:
1)地面沉降與充填的中心勘探線相對應。這部分充填體具有最大的分層位移。
2)地下充填體場應力監(jiān)測表明,充填體內部水平和豎向應力均小于充填邊界部分,充填邊界部分的應力分布較為復雜。
3)現(xiàn)場測量提供了充填邊界的精確輪廓。充填邊界具有階梯輪廓。建立了充填部分臺階剖面邊界部分的數值模型,進行應力傳遞分析。
4)沿充填邊界進行了圍巖體與充填的接觸相互作用。邊界點的應力監(jiān)測表現(xiàn)出多峰應力特征。充填邊界部分的多峰應力行為受開采深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