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金,陳春旭,喻群芳,展茂魁,易筑剛*
(1.遵義華粟環(huán)境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貴州 遵義 563000;2.遵義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貴州 遵義 563000)
大型真菌是指在真菌中子實體較大型的一類,人們通過肉眼可以看見且能夠徒手采摘到的一類真菌[1]。在自然界中菌物有150萬種以上,目前被人們研究認識的或已經(jīng)被記述的僅約7萬余種,約占5%[2]。大型真菌是一類目前具有重要開發(fā)應用經(jīng)濟價值的真菌,其應用前景極為廣闊,資源極為豐富[3]。按生態(tài)習性可以把大型真菌分為木生菌、糞生菌、土生菌、蟲生菌和外生菌根菌[4]。
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是貴州省人工林的主體,豐富的馬尾松森林資源是發(fā)展野生食藥用菌的基礎[5]。馬尾松林下著生的乳菇類是一種典型的外生菌根菌,一般統(tǒng)稱松乳菇類群,如鮮艷乳菇(Lactariusvividus)、松乳菇(L.deliciosus)、油味乳菇(L.quietus)、橙黃乳菇(L.akahatsu)、血色乳菇(L.sanguifluus)、紅汁乳菇(L.hatsudake)、橫斷乳菇(L.hengduanensis)等約40種食用乳菇[6]。本課題組前期調查發(fā)現(xiàn),在貴州主要以鮮艷乳菇和紅汁乳菇為主,尤以鮮艷乳菇數(shù)量居多[7]。
鮮艷乳菇(L.vividus),又稱靚麗乳菇、黃絲菌,為擔子菌亞門(Basidiomycotina)、層菌綱(Hymenomycetes)、傘菌目(Agaricales)、紅菇科(Russulaceae)、乳菇屬(Lactarius),是馬尾松林下著生的外生菌根真菌[8]。因其子實體肉質脆嫩,味道鮮美獨特,營養(yǎng)豐富,是純天然的珍稀名貴食藥用菌[9]。但因其特殊的生態(tài)條件、營養(yǎng)方式和子實體分化條件,尚不能人工馴化栽培[10]。
長期以來,在貴州部分地區(qū),由于不當?shù)慕?jīng)營(包括采摘、管理等)方法,導致其自然種群出現(xiàn)嚴重下降的現(xiàn)象,加劇了松乳菇資源的枯竭,導致原本著生該類乳菇的地方出現(xiàn)“歇年”的現(xiàn)象,即大小年,上一年度著生較多鮮艷乳菇,下一年卻只出菇幾個或者不出姑,再待下一年有少量出菇現(xiàn)象[11]。為科學解析這一趨勢,我們通過野外田間對比試驗,以期找到造成自然種群嚴重下降的原因及有效解決的方法。
試驗地位于貴州省湄潭縣高臺鎮(zhèn)(107°35′E,27°65′N),海拔830~950 m,坡度約20°,屬飛播造林的馬尾松混交林,馬尾松分布不勻,平均405株·hm-2,林齡約20~25 a。
在試驗基地內選擇鮮艷乳菇產(chǎn)量高、分布均勻、地面平緩,立地條件一致的試驗地面積400 m2(20 m×20 m),在試驗地設置12個正方形樣方,樣方面積10 m2,樣方間隔1 m,用雙層遮陰網(wǎng)隔離。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設置A、B、C和D共4種采摘方式,并設置3個重復。各采摘方式處理說明如下:
采摘方式A:在菌柄與根部交界處用剪刀采摘。具體為,采摘時用左手輕壓土面,然后剪斷,完整保留菌盤。
采摘方式B:按田字形均勻留5個菌菇不采,直至腐爛(留菌種),其余連根拔出采摘。
采摘方式C:選擇分布均勻的5個菌菇不采,其余保留菌盤,用剪刀采摘。
采摘方式D:全部連根拔出采摘。
2019年9月26、28、30日3 d,在實施采摘前,先對樣方內菌菇進行調查,記錄菌菇子實體數(shù)量及其形態(tài)指標,作為采摘前的數(shù)據(jù)。然后按試驗布置,對各樣方采取相應的采摘方式進行菌菇采摘。
第二年同期,即2020年9月26、28、30日3 d,再對樣方內的菌菇數(shù)量進行調查,得到各采摘方式處理后第二年的菌菇子實體出菇數(shù)據(jù)。
使用R軟件,采摘方式處理前后(2019年為處理前、2020年為處理后)為因子,對4種采摘方式,分別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采摘前,即2019年9月26—30日,所觀察的一個產(chǎn)菇高峰期,樣方平均產(chǎn)菇35.8個,標準差8.3個,中值33個。采摘后第二年同期,樣方平均產(chǎn)菇25.9個,標準差16.0個,中值21.5個。各處理采摘前后的出菇數(shù)量統(tǒng)計詳情見表1。
表1 處理前后各采摘方式出菇數(shù)量統(tǒng)計表
經(jīng)對比,處理B和D的樣方平均出菇量出現(xiàn)大幅下降。樣方平均出菇量處理B由35.3個降低為11.3個,處理D由38.7個降低為13.3個。降幅分別為67.99%、65.63%,處理A和處理C的樣方平均出菇量有增加。樣方平均出菇量處理A由37.3個增加到41.7個,增幅11.5%;處理C由32.0個增加到37.3個,增幅16.6%。由此可見,采取連根拔出的處理B和D,即便是留種(處理B),也會大幅降低來年出菇量。而采取保留菌盤的處理A和C,則不會降低來年出菇量,且有所增加。從方差分析來看,處理B和D顯著影響來年出菇量;而處理A和C對來年出菇量影響不顯著。此結果支持前述判斷。
以連根拔出的方式采摘,即便少量留種,仍顯著降低鮮艷乳菇來年的出菇量,降幅可高達65%以上。而以保留菌盤的剪切采摘方式,不會對鮮艷乳菇來年出菇量產(chǎn)生顯著影響。
連根拔出是人們采摘鮮艷乳菇和其它野生菌類的傳統(tǒng)方式,本試驗初步證實了此方式對來年鮮艷乳菇出菇量有負面影響,而保留菌盤對維持資源可持續(xù)性有積極意義。
由于外生菌根菌要與寄主共生方能出菇,主流方法在原生長有子實體的林地進行人工增施菌液或者菌劑,從而達到增加子實體數(shù)量的目的。但是目前最新報道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于富強團隊[12],通過制作、移栽于松苗林地形成共生關系的菌根松苗,從而實現(xiàn)出菇的方法。該方法雖然能實現(xiàn)大量出菇,但是存在以下推廣問題:(1)菌根苗是在實驗室培養(yǎng)出來的,專業(yè)技術要求高,經(jīng)濟成本高;(2)該方法是重新栽種已經(jīng)形成共生菌根的菌根苗,目前我省現(xiàn)有馬尾松林均為20世紀飛機播種造林,成林的馬尾松面積高達168.43萬hm2,該研究方法獲得的菌根苗不能利用現(xiàn)有資源;(3)在林業(yè)上,除能扦插的樹木外,苗木的移栽需要帶土栽培方可保證較高存活率,該研究方法獲得的菌根苗未攜帶土壤,即使能做到攜帶土壤,運費成本也較高。綜上,菌根苗雖能達到一定效果,但是從經(jīng)濟成本、技術要求、便利程度、現(xiàn)有資源利用等方面綜合考慮,有待進一步商榷。在本研究中,通過保護菌盤并留菌種可顯著提高出菇數(shù)量,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一是保護菌盤可為下一次出菇提供場地,不用再經(jīng)過漫長的菌盤形成過程;二是留下個別子實體不采摘可在一定程度上為孢子傳播提供來源。但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如通過測定樣方內鮮艷乳菇菌絲體含量、占比等數(shù)據(jù),這也是我們未來的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鮮艷乳菇的生長除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外,人為的干擾破壞對出菇影響非常大,特別是隨意踩踏,在一片林子里,采菇人頻繁進入對第二年的出菇影響極大。鑒于此,本研究采取設置菇床和管護通道的方法,目的是避免對出菇區(qū)域的踩踏破壞。具體方法是:在出菇區(qū)域,沿等高線設置1.2 m寬菇床,之間留置0.3 m寬的管護通道。
乳菇屬食用菌與松科植物共生,是典型的外生菌根菌,人工馴化和栽培的研究未有重大突破,市場供應全依賴于野生采集,過度采摘導致產(chǎn)地資源破壞嚴重,產(chǎn)量逐漸減少,且其保育促產(chǎn)還未引起足夠重視。通過前期開展鮮艷乳菇的保護研究,總結出針對松乳菇類群有效的管理方式,該方式對乳菇屬食用菌保護有顯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