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打
小的時候很流行過一本書叫《菜根譚》,記載著許多長長短短、人生格言式的道理。有一首詩尤其出名,印在信紙、手帕和各種筆記本里,隨處可見,不記得也記得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我看電影《完美的日子》,心里就不自覺浮現(xiàn)出“若無閑事掛心頭”這句老生常談來。
這部德國導(dǎo)演拍的日本電影,呈現(xiàn)了一段文藝濾鏡加持下的勞動人民生活,主旨倒是特別鮮明的。役所廣司飾演的清潔工,主要工作任務(wù)是打掃東京的公共廁所。他的生活極為規(guī)律:工作日從蝸居開著小卡車出工,路上聽老磁帶消遣;在露天長凳午餐,看看頭頂?shù)臉淙~和天空;收工后在地鐵附近吃飯,返回小屋,睡前讀書。休息日騎自行車去泡澡,乘涼,在相熟的小酒館喝一杯,聽對他略有意思的老板娘唱歌。不知道別人,反正我看了影片的前半個鐘頭之后,特別認同片名——這可不就是“完美的日子”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既不用開會,也不用填表,沒有年終清潔考核,也不需要匯總打掃報告。工作的時候認真工作,休息的時候認真休息,辛苦當(dāng)然辛苦,但是心里清凈,爽爽快快。別人的冷眼也像風(fēng)過楊柳,毫無掛礙,更不用說每天都有時間聽歌讀書形而上。
生活像一個無可言說的秘密,長輩看著晚輩,往往升起這種心情。
孔子曾經(jīng)稱贊顏回的修養(yǎng),說他可以“三月不違仁”,而其他的學(xué)生只能做到“日月至焉”,偶爾為之。如此說來,修養(yǎng)是希望通過一種自覺的、不間斷的維護,達到一份不自覺而悠游其間的境地。拋開這段話的道德意義不談,我們是多么地不自在啊,以至于看見一段自得其樂的生活,就會心生羨慕。影片過半,男主都還沒有講過一句臺詞,哪怕是不靠譜的小同事跑來跟他借錢,試圖攛掇他賣掉心愛的磁帶,他仍然自洽地緘默,正如生活中的清潔工人,好像永遠一言不發(fā),永遠低頭忙碌。
變化出現(xiàn)在主人公離家出走的侄女突然來投奔他。這波瀾不驚的生活終結(jié),終于透露出一絲中年人焦頭爛額的日常,觀眾也終于能找回快給電影推到失衡邊緣的一顆平常心。以前讀書,看宋人說“閑愁最苦”,似懂非懂。人生是在雞毛蒜皮里無休止地翻滾和拉扯,年輕人大概不會想到;就算想到了,也覺得是前車之鑒,等輪到自己的時候,好歹應(yīng)該比先輩長進一些。生活像一個無可言說的秘密,長輩看著晚輩,往往升起這種心情。影片沒有過多地牽扯主人公的情感生活,他和姐姐之間的糾葛,和酒館老板娘的情愫,都呈現(xiàn)得謹慎克制,點到即止。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影片倒是肯花篇幅,刻畫老板娘那得了絕癥的前夫跟主人公“托妻”:兩個大男人深沉地站在河邊抽煙,沒想到誰也不會,兩個都咳嗆不已。這是很輕盈的閑筆。
無可否認,影片的文藝化傾向?qū)е滤粔颥F(xiàn)實主義。生活中真正的艱辛,肯定遠不止小同事借錢跑路、無人替班連軸轉(zhuǎn)這么簡單,生活里的幸福,也不是年輕姑娘的一個沖動親吻就能代表。抽掉這些批評,故事的核心在大面上依然可以成立:日子難的是過下去,不止是歲月靜好地過下去,是經(jīng)過風(fēng)吹雨打、生死聚散,心無旁騖地過下去——雖然這個勸人方式的主題,實在并不深刻。《完美的日子》的觀感,就像《菜根譚》里的箴言,淡淡的一直在那里,時不時讓人想起來。我們終究都不是圣人。所謂人間好時節(jié),能“日月至焉”,也就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