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士冬
李四光是我國地質力學的創(chuàng)立者,中國“地質學之父”,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李四光為我國石油的勘探和開發(fā)、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無疑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對李四光的一生給予高度評價。
李四光名字的由來
李四光出身于貧苦家庭,因為在家里排行老二,他的父親便給他起了李仲揆這個名字。他的父親是一名私塾先生,收入微薄,因此家里生活很拮據。李四光從小就非常聰明懂事,他一邊在父親教書的私塾里讀書學習,一邊在家里幫助母親做一些家務活,一有閑暇的時間,就抓緊時間讀書學習。
1902 年的冬天,父親決定送13 歲(虛歲十四)的李四光到武昌高等小學讀書。李四光聽到這個消息后,很是高興。他目光堅定地說:“我一定爭取考上!”父親看著眼前這個聰明伶俐的兒子,舒心地笑了。
李四光開開心心地去參加入學考試,但在填寫報名表時,由于一時緊張,把年齡填在了姓名一欄。李四光沒有錢再買一張新的報名表,不過他靈機一動,有了主意。他拿起筆把“十”改成了“李”,然后在“四”后面加上了一個“光”字,后來李四光便成為他的學名。
考試成績很快就出來了,李四光以極高的成績考上武昌高等小學。之后,他告別了父母兄妹,獨自一人乘船來到了武昌。在課上,老師說:“同學們,希望大家努力學習,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還會派公費出國留學呢。”
李四光心想:“有機會出國留學,真是太好了。我一定要爭取出國留學!”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認真學習每一門功課。每次考試,李四光都是班里的第一名,老師們都很喜歡他,同學們也非常佩服他。
離開祖國,外出求學
1904 年,李四光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選派到日本公費留學。在東京弘文學院讀書期間,李四光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開始走上革命道路。1905 年7 月,孫中山來到東京,開始籌組同盟會的工作。那時,李四光年僅16 歲,他積極響應,成為同盟會會員。
從弘文學院畢業(yè)后,他又到大阪高等工業(yè)學校繼續(xù)深造學習。
1910 年7 月,李四光留學歸來。三年后,李四光第二次離開祖國,前往英國攻讀地質科學。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英國受到戰(zhàn)爭的影響,物價開始急速上漲,生活用品也開始緊缺。在艱苦的境況下,李四光節(jié)衣縮食,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堅持學習和工作。
1917 年7 月,李四光通過了學士考試。暑假期間,李四光收集了有關中國地質的科學文獻,并進行了仔細閱讀和研究,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還將其寫成一篇題為《中國之地質》的論文。1918 年5 月,李四光將這篇論文提交到伯明翰大學地質系,6 月他便順利完成答辯,獲得了伯明翰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
為祖國奉獻出全部
1920 年秋,李四光帶著滿腔的熱血和對祖國深切的熱愛回到了祖國?;貒诙?,李四光到北京大學任教,在北大地質系講授巖石學和高等巖石學兩門課程。1928 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擔任所長一職。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里,李四光一直在地質研究所潛心研究,最終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地質學家。
李四光曾說:“我是炎黃子孫,理所應當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李四光如此說,也如此做。
長期以來,我國在國際上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貧油”的國家。李四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后,深信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石油的儲藏量一定非常豐富。在他的指導下,1959 年9 月26 日,黑龍江省松基3 號探井,終于見證了中國工業(yè)石油噴涌而出。中國不再是“貧油”的國家。李四光為石油的勘探和開發(f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過程中,李四光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指導“找鈾小隊”發(fā)現了一列鈾礦床,而鈾正是研制原子彈和氫彈的關鍵原料。在地震預報方面,李四光也有很大的貢獻。在生命最后的幾年里,他仍舊在深入研究地震預測、預報等,提出了一些預測。后來這些預測,幾乎都被證明是正確的。
錢學森曾高度評價李四光說:“他畢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終達到的高度,以及對祖國和人民做出的貢獻,在當今中國科技界、知識界,都是一面旗幟。”
我們都應該向李四光學習,不但要有高超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一顆熱愛祖國、回報祖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