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洋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才能把高校德育工作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才能推動高校德育工作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動的對象,又是教育活動的主體。高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是停留在告訴大學生應該怎樣做,而是要引導大學生通過切身實踐與理性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與決策,明確如何去做,并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行為[1]。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直接接觸、聯(lián)系緊密,能夠及時發(fā)現大學生的閃光點與不足,對良好品德的形成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在新時代新思想的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掌握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思想政治狀況,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學習生活的問題。因此,高校輔導員要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從而培育良好的品德;要幫助學生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飛速發(fā)展下,大學生是網絡群體中最重要的一部分?;ヂ?lián)網平臺存在著一些難辨真?zhèn)蔚男畔?,為?yōu)化網絡環(huán)境、有效規(guī)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高校輔導員可充分地利用互聯(lián)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同時可咨詢與配合相關部門及時發(fā)現大學生群體輿論,及時糾正不良信息帶來的影響,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進行防詐騙、辨真?zhèn)蔚慕逃?,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輿情認知,避免被不良信息誘導,以此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同時高校輔導員還應利用好互聯(lián)網這把雙刃劍,運用新媒體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陣地,積極傳播先進文化。加強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網絡文化作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1.3.1 以完善人格影響大學生
在大學生的心目中,高校輔導員不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是代表著社會層面、代表著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完美人格的模范。所以,高校輔導員一定要具有人格主體意識,能夠主動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教育中,高校輔導員要眼界開闊、心靈開放,要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不斷補充新知識;要崇尚科學、實事求是,高校輔導員要不迷信于書本、不束縛自身權利,要對世界環(huán)境有保護意識、生態(tài)意識,要重視每名學生的生命價值,也要保持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衡的心態(tài);在大學生管理中,高校輔導員既要重視大學生的物質生活,還要鼓勵他們自覺地追求現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要注意培養(yǎng)他們勇于創(chuàng)新、自我剖析、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精神。
1.3.2 以民主教育觀滲透大學生
民主教育觀是高校輔導員做好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和重要前提。樹立民主教育觀最關鍵的就是高校輔導員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因為師生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讓每名學生都能夠自尊、自信;要確保在德育教育中師生關系是平等的,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要尊重學生的情緒和情感變化,能包容學生的脾氣,真誠地和學生進行溝通、交談;要承認個體是存在差異的,因人而異地對待每一名學生,客觀地對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特點作出評價,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教育;要尊重大學生自己的選擇和判斷,不用現成的價值判斷標準來指導學生,而是應該激勵學生依靠自己的判斷做出選擇。
1.3.3 以教學相長觀作用大學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種樸素的“教學相長”觀反映了教與學的客觀規(guī)律。在高校輔導員的德育教育中[2],不同的聲音往往是高校輔導員創(chuàng)造性教育知識和方法的源泉,所以,高校輔導員要樹立“教學相長”觀,強化師德建設,要始終保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期待和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強”“后生可畏”,才能躬行真正的“教學相長”的理念和原則,即在雙方教與學或者是在提問和答疑解惑中,抑或是在討論與切磋中,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共同進步。
1.3.4 以正確道德規(guī)范教育大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師大師生座談時,借鑒《論語·述而》“至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賦予新意并作為新時代“四有”好教師的標準和要求?!皳诘隆睙o疑要求高校輔導員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在與學生的相處中處處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备咝]o導員自身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質,要有明辨是非、去偽存真、激濁揚清的能力,同時要建立富有、開闊、崇高的精神追求、精神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在這種巨大的生產力作用下,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速,多元文化沖突與價值觀差異日漸明顯,而這集中表現在中西文化交融下的開放性思想上。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到經濟轉型,經濟與文化發(fā)展的多元化在逐漸滲透并形成適應中國發(fā)展的文化體系,社會道德體系也必然隨之變化,即與中國社會共產主義道德規(guī)范(主流道德規(guī)范)、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并存著西方的功利主義道德、個人主義道德、各種宗教道德等等。在這種多元道德并存的環(huán)境下,高校輔導員擔負的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德育教育任務更加艱巨。
衛(wèi)星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超導技術等高新技術廣泛地應用于各種媒體傳播、網絡信息產業(yè)、網絡媒介中,尤其是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讓各種輿論的觸角能夠直接延伸到每一名大學生的生活中,會影響大學生的認知傾向。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網絡上良莠不齊的信息,缺乏辨識能力[3],而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正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幫助學生構建獨立完整的人格,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高校輔導員擔負的教育大學生“堅定信念”“明辨是非”的德育任務將更加復雜。
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開展德育教育,除了教學主渠道、學科滲透、班團會、課外、校外活動和社會實踐、輔導員日常工作等傳統(tǒng)途徑之外,高校輔導員要通過各種各樣的網絡媒介,主動占領網絡高地,利用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網絡自媒體等各種平臺發(fā)揮高校輔導員在培養(yǎng)大學生德行中的協(xié)調作用,使學生言行有度;豐富、優(yōu)化網絡資源,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們領悟、掌握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開展形象直觀的德育教育,重要的是高校輔導員要時刻清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利用一切德育教育途徑旗幟鮮明地表明“為國育人”的政治立場和態(tài)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培養(yǎng)大學生“明辨是非”“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
高校輔導員在德育教育中[4],要重視、利用網絡文化的隱性作用,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開設在線德育教育課堂、校園德育育人實訓、道德典范學習、線上考研在線咨詢、就業(yè)指導規(guī)劃等相關欄目,融入網絡德育教育現階段存在普遍性,從而以網絡的形式來關注學生的成長成才;高校輔導員在網絡德育教育中,要注意發(fā)揮網絡德育教育對大學生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始終保持深刻性和持久性。要注意樹立大學生典型模范,在德育教育過程中,為大學生們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和“三全育人”的環(huán)境。
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在德育工作中除了繼續(xù)沿用已經成型的說理法、教育法、儀式法、情感陶冶法、榜樣示范法、實踐鍛煉法、行為習慣培養(yǎng)訓練法、品德修養(yǎng)指導法和品德評價法等傳統(tǒng)德育方法外,還要努力做到“四要”,即一要虛心地向領導求教、向優(yōu)秀的同事求幫、向網絡媒介求新、向專業(yè)的書本求知、向好學的學生求需,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和工作水準;二要帶好學習的頭,善于學習、刻苦鉆研,使自己成為勤奮學習的表率和楷模,引導學生養(yǎng)成時刻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和習慣;三要知行結合,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把學習成果作為推進德育工作的思路、手段和方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四要在德育教育中做到“種花須知百花異,育人要懂百人心”,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想學生之所想,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