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從未中斷過的民族。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得益于炎黃子孫血液里流淌著一種不甘落后,永不言敗,奮發(fā)圖強的精神特質。
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有拼搏奮斗的場景,就會有﹃加油﹄助威的吶喊,只要有奮發(fā)圖強的努力,就會有﹃加油﹄鼓勁的呼聲。特別是面對外來列強入侵,中華民族面臨危亡之際,中華兒女們奮斗從未間斷,吶喊永不停息。正是這種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使中華民族相繼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逐漸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加油﹄一詞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加油﹄一詞從何而來,何時出現?廣大專家學者溯古探源,認為得從180多年前的貴州省興義府﹃知府添燈油﹄勸學的故事說起。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張锳就任興義知府,正值鴉片戰(zhàn)爭時期,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救亡圖存成為當時無數仁人志士的共同夙愿。1854年,張锳在招堤畔金星山上建﹃省耕亭﹄,其上有一副楹聯:﹃攜酒一壺到此間暢談風月;極目千里問幾輩能挽河山﹄發(fā)出了振聾發(fā)聵的時代之問。與林則徐、龔自珍、魏源、陶澍等愛國人士探尋救亡圖存真理同向發(fā)力。
﹃耿耿油將盡,瑯瑯韻未終。﹄面對當時興義積貧積弱,廣大學子缺油少教等問題,張锳14年如一日通過給學子﹃添燈油﹄勸學、修書院、開義學、辦學堂等一點一滴地用實際行動將時代之問變成實踐,興義府一時學風興盛、人才輩出。
生于貴陽,成長于興義的清﹃四大名臣﹄張之洞受父親張锳影響深遠,他成名后將父親﹃重教興學、為國育人、以文化人﹄的實踐升華到辦學堂、強實業(yè)、修鐵路、建城市、練新軍的新高度,讓﹃問幾輩能挽河山﹄的﹃加油﹄接力棒更加發(fā)光發(fā)熱。
起于﹃知府添燈油﹄勸學的時代接力,到經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試圖變法圖強的戊戌變法、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等歷史淘洗。人們將這種激勵世人自信自強、勇毅前行、奮力拼搏、苦干實干、敢為人先,潤物細無聲、日用而不覺的歷史沉淀后演化而成為一種力量。﹃知府添燈油﹄勸學的歷史典故在當地廣為傳頌,后經人們口口相傳簡化稱為﹃加油﹄。
﹃知府添燈油﹄根植于深厚的中華文化沃土,特別是其﹃守正篤行,久久為功﹄的精神特質在《史記·禮書》《禮記》《孔雀東南飛》等均能找到,具有厚重的歷史性;﹃知府添燈油﹄展現出激昂斗志的時代魅力,蘊藏著催人奮進的無窮力量,具有永不言敗的內生動力,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苦干、實干、擼起袖子加油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力拼搏之時,黔西南﹃知府添燈油﹄的恪守正道、求真務實、知行合一、鍥而不舍、行穩(wěn)致遠精神價值,已然轉化成當地促進民族大團結、經濟大發(fā)展、社會大進步,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無窮力量。
以書為媒、以史為證。翻開本期《鄉(xiāng)村地理》,讓我們穿越百年走進興義府,重溫﹃知府添燈油﹄勸學,﹃問幾輩能挽河山﹄的時代之問;品味專家學者關于﹃知府添燈油﹄當代文化之價值的大道之論;感受﹃萬峰成林處,陽光黔西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磅礴偉力。(文/陳治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