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末,一場以中國和日本為主角的戰(zhàn)爭在朝鮮半島燃起。1894年,日本借朝鮮東學黨起義之機,挑起了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史稱甲午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最終以清廷戰(zhàn)敗和北洋水師覆沒告終。次年2月,迫于戰(zhàn)敗壓力,清廷免去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并給他安排了一個新任務——和日本談判。
這不是李鴻章第一次與日本使團坐到談判桌上。早在15年前,李鴻章剛任直隸總督不久時,日本便派出使臣柳原前光帶著外務省的文書來到天津,拜見李鴻章,請求兩國訂立條約進行通商。在談判中,李鴻章在條約原文中加了兩個“不”字——把“日本國可運輸貨物到中國內地,也可到內地購買貨物”改成了“日本國不可運輸貨物到中國內地,也不可到內地購買貨物”,這意味著只允許日本在中國口岸通商,不允許日本到中國內地通商,引得日本使團喪氣而歸。但此時盡顯大國風貌的李鴻章怎么也想不到,15年后等待他的是怎樣的窘迫。
1895年3月14日,李鴻章乘坐懸掛著新制加繡黃龍大清國旗的德國“公義”號商輪,離開天津來到日本馬關,談判中國戰(zhàn)敗之后的議和條件。
這次談判的對手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10年前,正是伊藤博文乘船到天津與李鴻章簽訂了《中日天津條約》。那時的李鴻章,還有一些清帝國的傲氣在身,說過一些硬話。而今,他與伊藤博文再見于馬關,以失敗者的身份納款乞和,李鴻章想的全是“今非昔比,人老態(tài)龍鐘,國危如累卵,尚須拼得一條老命,為國家減少一點損失”,心里五味雜陳。
談判中,日本態(tài)度刁蠻,拒絕停戰(zhàn)。李鴻章?lián)砹帲撂俨┪膭t以繼續(xù)向北京進攻相威脅。其實,日本有他們的算盤——通過甲午戰(zhàn)爭,攫取中國包括臺灣在內的領土。談判伊始,日軍還沒有完全占領中國臺灣,正繼續(xù)向那兒運兵。日本人明白,占領中國的臺灣會讓他們在談判中立于不敗之地。此時,甲午戰(zhàn)爭雖未結束,但中國戰(zhàn)敗已成定局。相坐于馬關,僅僅是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日方不得不與中國談判。
長桌前,日方開出一個又一個強硬苛刻的條件,中方則以向朝廷請示為由拖延時間。長桌外,日本的軍隊已經(jīng)打到山海關一線,直逼京畿。清軍一敗涂地,再也沒有力量進行抵抗。伊藤博文之所以囂張,李鴻章之所以氣餒,正是雙方軍事實力使然。
3月24日傍晚,李鴻章談判結束返回住處。在經(jīng)過外濱町郵便電信局時,26歲的日本青年小山豐太郎,突然撲到李鴻章的轎子前,向敞開轎簾向外張望的李鴻章開槍,子彈擊中李左頰,眼鏡片破碎,幸未擊中要害。附近警戒的日本警察一擁而上,將小山豐太郎逮捕。在審訊中得知,此人是一名狂熱的軍國主義者,他認為中日戰(zhàn)爭不應該就此結束,日本軍隊應當一直打到北京,所以他選擇刺殺前來談判的李鴻章。
當時的報紙這樣描述:“李以手掩創(chuàng)口,血出駕轎,而還接引寺旅館,神色自若,徒步登階入內?!苯?jīng)隨從法國醫(yī)生診斷,左頰的子彈“深嵌骨縫,非割開兩面皮肉不能挖取,年高恐難禁此大痛,亦難保無虞,議留彈不取,用藥水洗治皮肉,可望補復”。
這一槍,使世界瞠目結舌,輿論大嘩。伊藤博文為首的日本內閣,擔憂國際局勢(主要是西方列強)聯(lián)合對日本施加壓力,決定在和談條件上稍作收斂。
3天后,被擊傷的李鴻章傷情稍愈,便和日方開始第四輪談判。雙方最終達成協(xié)議:清政府賠款兩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及臺灣、澎湖諸島。不過,讓李鴻章稍稍挽回一點兒顏面的是,經(jīng)過外交斡旋,在俄國、德國、法國的聯(lián)合干涉下,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清政府。李鴻章在得到了準確消息以后,奏報朝廷,才在條約上簽了字,返回天津。
之后發(fā)生的故事想必不用贅述:《馬關條約》成為日本崛起的墊腳石,其中80%的賠款成為軍費,為日本軍隊現(xiàn)代化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由此發(fā)展起來的日本陸海軍在10年之后的日俄戰(zhàn)爭中一舉擊敗俄國,獲得了中國東北權益,使日本正式躋身列強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