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用FLAC 3D軟件模擬壓力型錨桿支護邊坡的模型,分析了壓力型錨桿應力松弛后再加固的邊坡土體應力及位移特性,結果表明:邊坡土體應力、位移變形均隨著錨固力的增大而減??;邊坡土體變形為彈塑性變形,但仍可以通過多次施加預應力維持邊坡穩(wěn)定。
關鍵詞:滑坡;壓力型錨桿;應力松弛再加固;應力;位移
中圖分類號:U416.1+4
0 引言
邊坡滑坡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治理措施除卸荷外,通常采用支擋方式。學者們對邊坡的支擋結構進行了大量研究[1-2]。但研究對象多以拉力型錨桿為主,而針對壓力型錨桿的研究較少,且針對錨桿應力松弛后再加固的研究更少[3-4]。本文采用FLAC 3D軟件模擬壓力型錨桿應力松弛后再加固的邊坡應力、位移響應特性,旨在為邊坡錨固防護進行多次張拉、維持邊坡穩(wěn)定性相關工程提供設計依據(jù)。
1 滑坡概況及治理措施
某公路的K58+825~K59+000段邊坡所在路段屬于典型的剝蝕丘陵地貌,地面標高133.0~196.0 m。路線以120°方向切割山體下部,邊坡下方還分布有民房。原設計邊坡共3級,開挖至二級邊坡進行了掛網(wǎng)噴混凝土后,后緣出現(xiàn)裂縫,伴有錯臺情況,裂縫最深為2 m,寬度約為20 cm,并從后緣至現(xiàn)施工平臺出現(xiàn)貫穿式裂縫。主滑方向為26°,滑面深度為8~10 m,滑體方量約為10×104 m3,主要成分為破碎的強風化板巖。
結合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經(jīng)分析、討論,認為K58+825~K59+000段右側深挖路塹邊坡滑坡失穩(wěn)原因主要有:
(1)高邊坡位于斷層附近,山坡較陡,巖體破碎,易形成滲水通道,且自然邊坡處于欠穩(wěn)定狀態(tài),擾動后易失穩(wěn)。
(2)基巖產(chǎn)狀S0:330°∠18°,屬斜交順層坡。地層巖性為上覆6~8 m厚殘坡積含礫粉質黏土,下伏強-中風化板巖、變質泥質砂巖。地下水匯集于強風化地層內,致使強風化巖體長期浸水,巖體發(fā)生軟化,工程地質特性變化,導致邊坡失穩(wěn)。
(3)邊坡開挖后形成20 m的臨空面,且設計邊坡較陡,導致上部巖土體失去支撐,施工開挖后坡面支護不及時導致邊坡失穩(wěn)。
結合地形、地質、護坡特征及現(xiàn)場測量結果確定采用“削坡減載+坡體錨固”方案。原來的三級邊坡變更為五級,在第二、四級邊坡施作錨桿間距3 m×3 m的壓力型錨桿(單根錨固力360 kN)錨固防護。
采用GEO-5軟件分析二維情況下清除部分滑體后的五級邊坡穩(wěn)定性,考慮主滑方向為邊坡臨空面與巖層層面的組合,結果表明:邊坡進行錨固后正常工況下穩(wěn)定系數(shù)為1.23,gt;1.20,暴雨或持續(xù)降雨工況下,穩(wěn)定系數(shù)為1.14,gt;1.10,滿足規(guī)范要求。如果錨固力下降至280 kN,則正常工況下穩(wěn)定系數(shù)為1.21,暴雨或持續(xù)降雨工況下穩(wěn)定系數(shù)為1.11。
由于錨桿的錨固段處于富水的強風化板巖、變質泥質砂巖層內,容易出現(xiàn)應力松弛現(xiàn)象,應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支護體系或不能滿足規(guī)范要求,因此設計了可重復張拉的預應力壓力型錨桿。本文通過建立FLAC 3D模型,分析支護結構從單根錨桿預應力360 kN下降至280 kN后再張拉至360 kN后,邊坡應力與應變的變化特征。
2 預應力壓力型錨桿應力松弛后再加固的機理特性
預應力壓力型錨桿的桿體采用高強度螺紋鋼,通過擰緊錨墊板外的高強度螺母施加預應力。如圖1所示,荷載由桿體直接傳遞給錨底結構物(囊袋),由錨底結構物將荷載擠壓至深層巖土體并產(chǎn)生錨桿錨固力。桿體的受力變形主要呈點到點的位移特征(錨頭到錨底結構物),主要由桿體的受力變形產(chǎn)生,因此可以比較準確地控制錨桿位移。也可以多次通過擰緊高強度螺母施加預應力并張拉錨桿,使錨桿的頂部荷載再次增大,達到錨桿在應力松弛后再加固的目的。
3 邊坡錨固數(shù)值模型的建立
3.1 計算參數(shù)
根據(jù)K58+940段邊坡的典型橫斷面建立FLAC 3D模型,共剖分609 604個節(jié)點、587 500個單元。模型材料物理力學參數(shù)見表1,數(shù)值計算時土體屈服準則采用Mohr-Coulomb(M-C)準則,壓力型錨桿視為彈性材料,計算模型尺寸如圖2所示,邊坡坡率為1∶1,坡高10 m。本次計算模型為邊坡地形,模型整體位移和應力不對稱,采取只切割邊坡所在地形圖建模,邊界條件采用位移邊界條件來控制。
3.2 邊坡應力及位移特性分析
3.2.1 邊坡的應力特性分析
圖3所示分別為邊坡卸載后的初始應力狀態(tài)、錨桿錨固力為360 kN、錨桿錨固力松弛到280 kN、錨桿再次張拉至360 kN后的邊坡X方向的應力云圖。如圖3(a)所示,邊坡初始最小應力為1.032 3×104 Pa,隨著錨桿的施加逐漸減小為7.682 2×103 Pa。錨桿應力松弛后,邊坡土體應力增大;隨后錨桿重新張拉,預應力重新恢復,邊坡土體應力又逐漸降低,但未能降低到原錨固力為360 kN時的應力狀態(tài)。邊坡土體在施加錨桿之前,土體自重應力分力大于顆粒之間的摩擦力,土體下滑力較大,邊坡土體產(chǎn)生的整個初始應力較大。施加錨桿后,增加了土體顆粒之間的摩擦力,下滑力減小,應力降低。
3.2.2 邊坡的位移特性分析
如圖4所示分別為邊坡卸載后的初始變形狀態(tài)、錨桿錨固力為360 kN、錨桿錨固力松弛到280 kN、錨桿再次張拉至360 kN后的方向位移云圖。分析結果表現(xiàn)出與應力變化相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隨著錨固力的增加,邊坡安全系數(shù)增加,塑性變形區(qū)域明顯減??;錨桿應力松弛后,塑性變形增大,邊坡安全系數(shù)降低。錨桿再張拉后,土體變形未能恢復原有狀態(tài),連續(xù)均勻的土體介質發(fā)生彈塑性變形。在彈性變形階段,內力與變形存在著完全對應的關系,外力消除后變形就完全恢復。而塑性變形階段的應力應變關系受到加載狀態(tài)、應力水平、應力歷史與應力路徑的影響。塑性變形是不可逆的,可以預見的是錨桿經(jīng)過多次重復張拉,降低邊坡應力、減小坡體變形,提高邊坡安全系數(shù)的能力將逐漸降低,但在一定使用安全期限內,仍可以起到維持邊坡穩(wěn)定的效果。
3.2.3 邊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
當邊坡進行錨固后正常工況下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為1.23,gt;1.20,暴雨或持續(xù)降雨工況下,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為1.14,gt;1.10,滿足規(guī)范要求,邊坡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而錨桿錨固力降低至280 kN時,正常工況下、暴雨工況下,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分別降至1.21、1.11;錨固力增長至360 kN時,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又恢復至1.23。這表明,常規(guī)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軟件計算時認為土體為純彈性介質,并未考慮塑性變形。而實際上,土體屬于彈塑性體,在塑性變形階段,邊坡的變形是不能完全恢復的。
4 結語
本文采用FLAC 3D軟件分析了壓力型錨桿在應力松弛再張拉后的邊坡應力、位移特性,并采用GEO-5軟件分析了邊坡的穩(wěn)定性。得出以下結論:
(1)[JP4]邊坡的應力及位移均隨著錨桿錨固力增加而減小,錨固力越大,邊坡土體應力越小,土體變形位移也越小。
(2)常規(guī)的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軟件忽略了錨桿的應力松弛,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錨桿防護的邊坡也容易失穩(wěn)。同時,常規(guī)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軟件未考慮土體的塑性變形。
(3)在一定使用安全期限內可以通過多次施加預應力張拉壓力型錨桿,防止預應力一次性失效,以維持邊坡穩(wěn)定性。
參考文獻
[1]葉海林,鄭穎人,陸 新,等.邊坡錨桿地震動特性的振動臺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1,44(S1):152-157,176.
[2]葉海林,鄭穎人,黃潤秋,等.錨桿支護巖質邊坡地震動力響應分析[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10,26(4):1-7.
[3]龐友師,劉漢龍,龔醫(yī)軍,等.可回收式錨桿抗拔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10,31(6):1 813-1 816,1 821.
[4]朱 振.基于FLAC某邊坡失穩(wěn)數(shù)值模擬分析[J].陜西水利,2023,2(2):21-22,27.
收稿日期:2024-03-24
作者簡介:陳 攀(1994—),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邊坡穩(wěn)定性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