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眾多老宅改造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逐漸形成一種新的趨勢,為了保護和延續(xù)建筑傳承現象的長期性,文化可持續(xù)就成為了一個關鍵性的前提。論文通過以杭州龍塢老宅為案例進行調查和研究,探析文化可持續(xù)性的真正內涵所在,并分析文化可持續(xù)性的設計理念在現如今改造老宅中如何運用。了解傳統(tǒng)老宅文化并實現文化可持續(xù)的總目標,讓老宅新生成為一種時尚趨勢,讓老宅和文化可持續(xù)性之間形成鏈接,為后期研究積累重要的參考材料。
關鍵詞:時尚趨勢;文化可持續(xù)性;老宅新生
近些年,文化可持續(xù)性的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附著在老宅上的歷史文化元素也在逐漸被挖掘,從2004年的豬欄酒吧到2016年的澍德堂,再到現如今的杭州龍塢老建筑,無不體現了文化可持續(xù)在建筑上的重要性。在2021年國務院公報第26號文件《關于在城鄉(xiāng)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的政策中提到“在城鄉(xiāng)建設中系統(tǒng)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對延續(xù)歷史文脈、推動城鄉(xiāng)建設高質量發(fā)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具有重要意義”[1],其中明確提出了文化的重要性。
相繼隨著政策的支持與引導,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藝術學者開始投入到老宅的改造設計領域之中。常通過各種田野調查以及走訪的形式深入到當地生活中去,了解其文化背景、文化價值以及當地的建筑風貌等,進而對需要改造的老宅進行不斷的剖析再造,創(chuàng)造老宅新的生命。
一、杭州龍塢老建筑概況
該老宅項目主要位于杭州市龍塢鎮(zhèn)山間,地理位置優(yōu)越,南靠午潮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北方向緊靠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距離杭州市區(qū)約22公里,交通十分便捷。龍塢鎮(zhèn)主要以產茶而聞名,鎮(zhèn)內群山環(huán)繞,茶園茶山連綿起伏,是產西湖龍井的最大產業(yè)基地,也是杭州市最重要的一個特色小鎮(zhèn)。基于此優(yōu)越地理位置條件下的老宅始建于清代,整個建筑面積有800m2,仍保留完整的內部結構,例如頂部的木雕和月梁、柱體以及門窗等,體現了經典的徽派原始結構細節(jié)。據調查研究,只能對老宅的年代進行推測,更多關于屋的主人是誰、什么來歷等信息便無可考證。坐落于山林間的徽派老宅,周邊空氣清新,竹林環(huán)繞,茶樹飄香,就在這樣一個空谷幽靜的山林間,一座清代老宅正在慢慢走向屬于它的新生。
(一)文化價值
杭州龍塢老建筑是一棟典型的徽派建筑,整體風格上粉墻黛瓦、梁柱交錯,屋頂部分由傳統(tǒng)的斗拱結構穿插的木柱支撐起來,壯麗雄偉(如圖1)。由于該棟老宅年限已久,屋內部分區(qū)域已經破損,保存最完好的就是頂部的雕梁畫棟,宛如一幅幅精美畫卷。在徽派建筑中多采用抬梁和穿斗相結合的混合式結構,而此案例類屬于傳統(tǒng)的抬梁式結構建筑。抬梁式的主要構造形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又稱抬梁式空間[2]。該老宅主要由四周檐柱和內部的金柱組成,屋頂部分由上下金檁和金枋相連通過中部的隨梁枋穿插起來,四周空間由穿插枋將檐柱和金柱形成連接,以支撐起整個屋面結構。杭州作為徽派建筑的重要流傳地之一,故對建筑文化的保護力度較大,對老宅本體改造的同時最大化地留存原始建筑結構,本體的木質結構也得以保存,努力營造并還原老宅的歷史文化痕跡,并在此基礎之上使用現代手法對其進行精細化設計。改造的同時借鑒了杭州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文化與文化碰撞的同時,提升了老宅的文化品味和時尚內涵。改造的本意并不是讓傳統(tǒng)建筑變成現代建筑,而是對文化記憶的保存和延續(xù),通過修繕、改造使人們可以重新認識老宅,回顧文化記憶,讓老宅的文化價值得以更好地發(fā)揮和傳承。
(二)設計手法
老宅采用了古今并用的形式設計手法,實現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結合。在材質的運用中,室內外大量保留原有木結構,借此還原老建筑的原始空間氛圍。地面設計中,考慮到安全性的問題拆除了原有壞舊地面,采用現代建筑材料中常使用的白色微水泥材質鋪設地面,這種使用手法也應用到了樓梯和墻面部分(如圖2)。這種設計手法將地面與墻面色彩形成了連接,潔凈樸素,更加符合徽派建筑的視覺形象。在餐廳區(qū)域還使用了徽派建筑中特有的青石板磚(如圖3)?,F代的微水泥和徽派青石板兩種不同材質的碰撞,不相背離反而格外和諧,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室內外作為建筑的兩種空間形態(tài),室外主要以庭院和天井為主,室內包括用餐空間、辦公空間、文化展示空間、休閑娛樂空間和居住空間五大空間,整體流線分布合理,動線清晰(如圖4)。從入口處開始,設計者設置了庭院平臺以及用于框景的鏤空矮墻,矮墻周圍的竹林與老宅外的山林形成呼應,內外結合。穿過入口就是前臺接待處,此處應用靈活,可做接待處也可作為水吧臺。繼續(xù)向前就進入天井部分,天井部分的“山林雕塑”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獅子林”的造景手法(如圖5),景的整體高度只有半個身體高,意在營造一種小型的“山林”景觀。將徽派建筑與中國傳統(tǒng)園林進行結合,無疑是一次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天井空間中還設置了水吧臺和一些休閑洽談區(qū),訪客在暢聊的同時也可以欣賞到天井的景觀。除了這些室外空間之外,室內空間中的休閑用餐以及文化展示區(qū)沿著天井四周分布,整體規(guī)劃為中間動區(qū),四周靜區(qū),動靜分隔,規(guī)劃合理有序。
通過了解杭州龍塢老建筑改造案例并剖析其文化價值和設計手法,分析文化可持續(xù)性的實際內涵,了解此理念在老宅改造中如何運用,以文化可持續(xù)性為背景展開研究,推動老宅建筑文化得到持久性的發(fā)展。
二、文化可持續(xù)性的內涵
“文化可持續(xù)性”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可持續(xù)性理念的提出??沙掷m(xù)性理念最初是20世紀80年代出自布倫特蘭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其中強調了可持續(xù)性是“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fā)展模式。”[3]相繼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意識到了文化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中的重要性,便提出了“文化可持續(xù)性”這一理念,這一理念意在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視,對傳統(tǒng)知識和文化的繼承與保護,以滿足當下以及未來世界的需求。這一理念得到了國際組織的重視,于是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第31屆大會上,“文化可持續(xù)性”理念首次正式被提出和強調,以呼吁世界各國聯合保護文化遺產,傳承古文化,促進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就意味著文化的發(fā)展并不會消退,而是會在某種程度上自我延續(xù)和自我發(fā)展,將舊文化發(fā)展成新文化,本身持有舊文化的根基,在此基礎上重新生根發(fā)芽。
20世紀末21世紀初,文化可持續(xù)性理念逐漸在建筑界得到廣泛運用,對舊有歷史老建筑的改造手法也逐漸在摸索實踐中趨向于成熟,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的同時,符合當代社會的需求,并減少對環(huán)境的保護。這一理念的廣泛運營,為后來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宅”作為具有特定文化和歷史價值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文化可持續(xù)性的理念原則不可或缺,通過不同的改造手段對老宅進行保護,“保護”是老宅改造的首要原則,通過專業(yè)的修復手法盡可能地將其恢復成原始的空間形態(tài)。其次使用現代化的設計原則對其進行加固或功能上的改造,以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社區(qū)治理是老宅改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讓改造后的老宅不單單是建筑個體,更重要的是讓它與周邊的環(huán)境以及當地的居民產生聯系。多維度的思考和設計原則的結合才會對老宅產生可持續(xù)性的影響,讓其形成可持續(xù)性的整體。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老宅的改造主要在于改造的手法和文化的尊重。文化是老宅的根基,而建筑本身就是樹的本體,通過可持續(xù)性的理念讓根基扎得更深,讓枝葉更加茂盛,持續(xù)煥發(fā)新的生機。
三、文化可持續(xù)性在老宅改造中的運用分析
(一)保護與更新
保護和更新是現如今老宅改造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具體措施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保護、利用、活化。保護是后兩點內容的基礎,需要通過多種專業(yè)手段對老宅部件和整體進行保留、加固和更新,杜絕在改造的過程中過度拆除,同時也要加強老宅的修繕和維護后期改造工作。其次就是利用,利用主要包括兩類,文化和結構的利用,充分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尊重地方性文化,將其運用到老宅的改造過程中,以當地居民為主體,尊重他們的意見。例如,杭州作為浙江的省會城市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文化氛圍極其濃郁。杭州龍塢老建筑在改造時充分融合杭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建筑上保留杭州徽派歷史建筑的青磚灰瓦、斗拱飛檐,在景觀的設計上借鑒杭州古典園林中的造景手法等。再次就是活化,在保護和利用的前提下,通過舉辦藝術節(jié)、展廳或者手工坊的形式,吸引更多的訪客參與其中,為老宅注入更多新生命,煥發(fā)新光彩,將老宅文化和設計美學進行融合。特別是在龍塢老建筑的設計中將其定位成展廳會所,挖掘空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不再是單單的居住空間定位。
(二)運用現代化手段提升品質
運用現代化手段提升品質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建筑結構、隔熱保溫、室內軟裝、節(jié)能環(huán)保。首先,在建筑結構的使用上,由于大多老宅面臨年久失修,部分木結構和框架有所破損,現代建筑中常使用的混泥土澆筑等各種施工手法能夠很好地解決此類問題。在龍塢老建筑的改造過程中,由于樓梯或者樓板等部件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為了保證其長期性,在旋轉樓梯、戶外平臺以及墻體分割上使用此施工手法。其次是隔熱保溫,以前的老宅并沒有過多地考慮到室內的隔熱和保溫性,所以如今的設計師們會在屋頂處加入隔熱保溫層使其更好地改善優(yōu)化老宅,增強保溫系統(tǒng)。又如浙江紹興的蘭亭安麓酒店,為了提升整體的保溫系統(tǒng),在外墻上使用了保溫砂漿結合紙筋石灰墻工藝,與傳統(tǒng)工藝進行結合,保證建筑的抗寒保溫能力。
室內軟裝中,將老宅上升到設計與藝術的高度,其主要分為兩種趨勢,一部分設計師為了還原老宅昔日模樣,在家居的選擇上多使用中國傳統(tǒng)的家居樣式,例如圈椅、桌案、屏風以及貴妃榻等,而另一部分設計師會采用現代設計家居,很多家具出自某個著名設計師的杰出作品,簡潔樸素追求創(chuàng)意和理念的表達。在龍塢老建筑中,老宅入口處擺放了一張出自瑞士設計師Willy Guhl在1954年設計的Loop Chair椅,這個椅子主要由玻璃纖維材料構成,具有很好的抗重性和防腐蝕能力,非常適合放在室外。將此椅放在老宅的最前端也是設計師的別有用心,希望以“萬年交”的態(tài)度,向來訪者訴說關于老宅的故事。
最后就是節(jié)能環(huán)保,在室內燈光的使用中,燈光大多選擇節(jié)能產品,減少老宅的能源負荷。自然光線的引入是現如今老宅改造的常見手法。天井作為古代徽派老宅光線射入的唯一途徑,只有天井周邊的空間會有自然光線的照射,其他空間在白天往往光線微弱又昏暗。為了解決此類問題,盡可能使用最大化的平面開窗,引入光線,同時也會讓人們的觀景視野得到提升。
(三)社區(qū)治理機制
社區(qū)治理機制指的是在社區(qū)內,解決社區(qū)成員的問題并維護其利益,而采取的制度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推動其社區(qū)成員之間的合作,提高治理效率[4]?,F如今老宅與周邊環(huán)境之間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多主體機制和建設規(guī)劃。老宅的改造需要多方一起合作完成,當地村民(或屋主)、設計者、當地傳統(tǒng)建筑工藝人以及政府等各主體,主體越多就越容易產生意見分歧,所以在改造時設計者要綜合考慮各方面意見,這樣才能更成功地呈現改造作品。其次就是建設規(guī)劃,需要考慮村落地貌和建筑肌理的整體性,根據周邊環(huán)境和建筑來改造老宅,確保與周邊的整體環(huán)境能保持一致。安徽池州的奇峰村史館改造項目在改造時充分對周邊環(huán)境進行調查研究,在建筑肌理的改造上實行一種“無建斯建”建筑改造實踐,在對建筑改造修復的基礎上對該建筑以及周邊的場地景觀進行細微設計,與周邊環(huán)境充分融合,給當地村民和來往的旅客帶來更加自然舒適的感官體驗[5]。
只有通過多方位的交流合作,才能促進老宅文化的持續(xù)和穩(wěn)定發(fā)展。杭州龍塢老建筑在建筑改造的過程中充分融合建筑自身的特性,在不改變建筑本體形態(tài)的基礎上對空間和構架進行改造設計,賦予老宅新生,使建筑符合當代人以及未來的生活需求,讓文化形成了一種時尚趨勢,避免文化的消退和泯滅。
四、結語
綜上所述,老宅新生的根本意義不僅在于改造建筑本身,同時還要繼承文化、傳播文化,讓文化重獲新生,讓人們切實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靈魂和魅力,同時也讓當地居民以自己本民族文化為豪。本文基于文化可持續(xù)性的背景下,以杭州龍塢老建筑為例,揭示老宅新生的趨勢,分析現如今老宅改造中常見的運用手法,從而讓老宅新生這樣不斷繼承發(fā)展的現象,形成一種時尚趨勢,對人類文化傳播以及老宅改造方法具有重要參考作用。這不僅繼承了文化,也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文化”,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關于在城鄉(xiāng)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EB/OL].[2021-09-0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7945.htm?eqid=e78ae94a0006489300000002646187dc.
[2]張悅.對木架構建筑特色的研究[J].居舍,2021(18):3-4,6.
[3]世界環(huán)境與發(fā)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87:27.
[4]郭潔,馮翰,丁素紅.基于文化可持續(xù)性的多民族混合社區(qū)文化保護研究——以印尼雅加達佩科揚地區(qū)為例[J].住區(qū),2021(3):25-29.
[5]奇峰村史館[EB/OL].[2019-4-30].https://www.archdaily.cn/cn/916015/qi-feng-cun-shi-guan-supsu-po-jian-zhu-gong-zuo-shi
作者簡介:
李娜,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劉雪丹,碩士,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