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入戲校學習戲曲到進入戲劇團從事藝術工作實踐,我從舞臺上體會到了一種神奇的東西,它左右著觀眾的心靈,使觀眾跟著它哭笑、怨恨、喜怒哀樂。漸漸地,我又注意到,差不多算得上好戲、觀眾愛看的,都有三兩處或多處“勾魂攝魄”的地方。有的戲以“劇情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引人入勝,像《趙五娘》《秦香蓮》等;有的戲情節(jié)并不復雜,甚至很簡單,但布局巧妙,一個驚人的發(fā)現或轉折,就足以抓住觀眾;有的戲以模擬動作的逼真細膩或以武功的精彩拿人。像《擋馬》《三岔口》;有不少神話戲,或以情節(jié)豐滿離奇使人心曠神怡,或以真情感人,或兩者兼而有之;還有的戲專以真情實感打動人,哪怕觀眾早就知道結局,但還是要看,甚至百看不厭,像《臘月雷》《白蛇傳》《白虎堂》等等。這些傳統(tǒng)劇目,為什么唱了那么多年經久不衰,還是那么吸引人?是什么東西在扣動人們的心弦?答案就在這里,“真情實感”。如果不能流露出“真情實感”,那它同樣不能使觀眾發(fā)生感情上的感同身受。
是的,戲曲就是要動情,不動情便不能產生理想的藝術效果。戲曲,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自古至今,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觀眾。而在這魅力之中,舞臺上演員的真情實感無疑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他們的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情感與技藝的完美結合,將觀眾帶入一個充滿情感的藝術世界。在戲曲舞臺上,演員的真情實感體現在對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精準詮釋上。他們不僅需要掌握角色的臺詞、動作和表情,更要深入角色內心,體驗角色的喜怒哀樂。只有這樣,才能在舞臺上將角色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真實存在。同時,演員的真情實感也體現在與觀眾的互動中。戲曲表演不僅是一種藝術展示,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演員在舞臺上通過眼神、手勢和聲音等方式與觀眾建立聯系,傳遞情感,激發(fā)觀眾的共鳴。這種情感的交流使得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劇情,感受到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情”是戲曲的靈魂
明末清初的李漁是深得戲曲真髓的人。他在《閑情偶寄》中寫道:“凡說人情物理者千古相傳”。他認為戲曲的“大綱”,則不出“情景二字”,且說“情自中生,景由外得”,“妙在即景生情”,他特別強調“務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備”。
我想說得更明確一點,戲曲的靈魂是情,戲曲的魅力在情。譬如楊家將、岳家將那種反抗侵略、前仆后繼的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意志的愛國之情;譬如林沖、魯智深、蕭恩那種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憤恨、不平之情;譬如包拯、宋士杰那種主持公道、鐵面無私、扶小濟弱的正義之情;譬如無數愛情劇目中小生、花旦所體現的那種情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之情……這些,便是震撼人們心靈,引起心弦顫動,使人熱淚盈眶的戲曲的“真髓”。優(yōu)秀的演員和不為掌聲所迷惑的藝術家所追求的,不是表面的、陡然而起的喝彩、叫好,而是劇中人和觀眾情感的融合與凝結,“而是長時間靜然的抑壓以后發(fā)自心靈的一聲深沉的嘆息,待它發(fā)出以后心靈才舒松的一口氣”。
二、情感聯系的建立方式
(1)真摯的表演:演員需要通過真摯和深入的表演,將角色的情感和內心狀態(tài)真實地展現出來。塑造角色,戲曲中的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性格特征、經歷和情感狀態(tài)。通過角色的言行舉止,觀眾能夠洞察到角色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種角色塑造的過程就是展現真實情感的基礎,這種真實感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從而建立起情感聯系。
(2)情感投入:演員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通過細致入微的情感表達,將角色的喜怒哀樂傳遞給觀眾。這種情感投入能夠拉近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更容易與角色產生共鳴。
(3)眼神交流:眼神是演員與觀眾建立情感聯系的重要工具。通過眼神交流,演員可以傳遞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能夠讓觀眾感受到演員的專注和真誠。
(4)身體語言:身體語言也是演員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通過姿態(tài)、動作和面部表情等身體語言,演員可以更直觀地展現角色的情感狀態(tài),演員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和聲音變化等表演技巧來傳達角色的情感。微妙的表情變化、生動的肢體動作和富有情感的聲音都能夠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真實情感,進而與觀眾建立情感聯系。
(5)對白與獨白:對白是角色之間進行交流的主要方式,通過對話,觀眾可以聽到角色們的直接情感表達,理解他們的情感狀態(tài)。而獨白則是角色獨自表達內心感受的方式,它可以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內心世界。演員通過講述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讓觀眾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共鳴。
(6)場景與道具:戲劇展現真實情感的方式多種多樣,它是通過一系列綜合的藝術手段來達到目的的。場景與道具是其中的一些主要手段,戲劇的舞臺布景,燈光和道具等也是展現真情實感的重要手段。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和道具可以營造出特定的氛圍,有助于表現和烘托氣氛,更好地服務于演員人物形象的刻畫。
三、戲曲中的情感展現
生活中,人的情感本來就是復雜的。反映我國古代生活的中國戲曲,稱得上好戲的,往往是情溢舞臺,情滿劇場,情入人心,父子、母女、夫婦、兄妹、姐弟、親友、師生之間,喜、怒、哀、樂、啼、笑、羞、媚、驕、嬌、嗔、癡、氣、急、怨、恨、驚、恐、悲、惘、迷……其中愛情劇目為最多。當然,愛情戲也罷,表現其他什么情也罷,這種情必須是人民之情,這些情必須在矛盾沖突中流露,或者這種情本身就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的感情和心理最能“攝魂”?!栋咨邆鳌贰皵鄻颉币徽壑械陌姿刎?,一舉一動,一聲唱一聲白,一個指法一個眼神,都體現她對許仙的怨和愛,帶著這種情感上場,一上場那句唱:“狠心的,許郎啊!”既是“狠心”,又是稱“郎”,且“狠心”唱得切齒沉痛、“許郎”唱得婉轉纏綿,這不是矛盾的情感么?來到斷橋,橋猶在,觸景生情,又勾起了她對許仙的愛和怨。她大段地唱,敘述身世,重訴她對許仙的情義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表達她對許仙的愛和怨?無怪她要清唱一句“冤家”!但是,在這種怨和愛的矛盾情感中,愛是主流,是主要傾向。實際上“怨”也是“愛”的另一種表現。當嫉惡如仇的小青要殺許仙時,她便替許仙說情,再三為許仙申辯:“官人他,明白了!”勸小青把仇恨集中在法海身上:“細想起來,都是法海不好?!弊肿志渚洌暵暅I淚,都表現這種愛。因為有如此深重的情義,白素貞這個女性形象,這個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愛情的形象,才顯得十分可愛、感人。她博得了觀眾的喜愛。
我們還注意到,這種“愛情”在神話里、傳說里表現得是很大膽的。在古典戲曲所反映的那種歷史條件下,愛情是不能或不便,公開表示的,往往是含蓄而又含蓄。但像《白蛇傳》這樣的神話傳說愛情戲,則可以大膽公開表示。在白素貞大段唱中有幾句“我愛你”的唱,觀眾并不感到唐突和格格不入,因為白素貞是“異類”。其實,正是在這種“異類”身上,古代的善良而又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們寄托了一種愿望,即大膽沖破封建禮教,追求自由美滿的愛情和婚姻。其他同類的愛情神話戲如《天仙配》《追魚》,也有同樣的大膽主動的愛情表露方式。
四、情感與形象:情感共鳴的價值和意義
好的戲,就是要表現人民之情,順應歷史潮流之情。戲曲要流露人民之情,必須依附鮮明生動的戲曲舞臺形象。真情實感是形象的核心,形象是情感的外形。形象而無情感,無異于行尸朽木,但如無形象,情感無所依附也無從流露。真情實感能夠引發(fā)觀眾對戲曲的深入思考和情感投入,當觀眾與劇中人物產生情感共鳴時,他們會對劇情和人物產生更深入的思考,進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情感和價值觀。情感共鳴在戲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指觀眾在觀看戲劇時,與劇中人物的情感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反應傾向。這種共鳴不僅增強了戲劇的觀賞體驗,還使得觀眾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劇中人物的情感和故事。觀眾與劇中人物產生共鳴時,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內心世界、動機和情感變化。這種理解使得觀眾能夠更深入地投入到劇情中,與角色一同經歷故事的起伏和變化,這種思考不僅有助于觀眾更好地理解戲曲的主題和意義,還能夠激發(fā)觀眾的情感投入,使他們更加關注劇中人物的命運和故事發(fā)展。此外,真情實感還能夠提升戲劇的藝術價值和觀賞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