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場域和前沿陣地。政治心理學認為,政治主體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存在內在的漸次遞增關系,并在認知、情感的基礎上外化為穩(wěn)定的政治行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學校課堂、校園文化和校外實踐三個育人場域嵌入各民族學生的思想意識中,進而實現(xiàn)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的過程。因此,本文以團學組織為研究視角切入,以政治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在厘清團學組織與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心理邏輯的基礎上,嘗試從認知認同教育、情感認同教育和行為認同教育三方面構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三重團學進路,以期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開展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高校;團學組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政治心理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5.021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5-0134-08
一、研究緣起
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1]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2]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工作主線和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導性、基礎性和戰(zhàn)略性工程。
與中小學相比,高校所承擔的政治功能更為突出。同時,高校是境外敵對勢力試圖進行政治演變的重要場所,高校學生也是境外敵對勢力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重要目標。為此,高校面臨的意識形態(tài)風險挑戰(zhàn)更為嚴峻,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也更為必要。教育部最新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74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4763.19萬人。[3] 在此背景下,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勢在必行,也迫在眉睫。依據(jù)中國知網(wǎng)文獻篇名檢索結果(截至2024年1月1日)分析發(fā)現(xiàn),涉及“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相關期刊論文共有220余篇,其中發(fā)表在高質量期刊(CSSCI或北大核心)上的相關論文有50余篇。經(jīng)過對上述50余篇相關論文的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學界對這一研究主題的研討主要集中于路徑研究,其次是對相關概念和意義的探討。但是,現(xiàn)有與“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研究相關的高質量學術論文主要聚焦于課程建設[4] (包括思政課程[5] 和課程思政[6] )、心理學[7] (包括政治心理[8] 、文化心理[9] 、學習心理[10] 、民族心理[11] 等)、文化傳承[12] 等視角的研究,而更進一步運用相關理論對高校團組織和學生組織如何融入并推動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探討卻暫付闕如。實際上,高校場域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開展,團組織和學生組織是不應該被忽視的。作為青年中的主力軍,高校大學生思想積極,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也易于被新事物影響。且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學生,因此,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如不從學生切入進行研究,也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進一步言之,高校場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邏輯與其他場域是不同的,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本質上是聚焦青年學生開展工作。而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高校團組織的中心工作就是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政治引領。高校黨委領導、高校團組織指導下的學生會、研究生會、其他各級各類學生社團和協(xié)會等高校學生組織來自學生,服務學生,本就是學生自己的組織。因此,以團組織和學生組織(下文統(tǒng)一簡稱“團學組織”)為視角探討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更具理論契合性和邏輯自洽性,也更有助于引領大學生內化與接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涵。
綜上,團學組織作為高校有機組成部分和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主線的工作開展中,團學組織與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是什么?團學組織如何利用自身育人優(yōu)勢,協(xié)同發(fā)揮其在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著重探討希望解決的問題。有鑒于此,本文嘗試以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研究對象,以高校團學組織為研究視角,以政治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探索構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團學路徑,以期為高校高質量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決策參考。
二、團學組織與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耦合關聯(lián)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sup>[13] 團學組織是高校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叭尕瀼攸h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4] 的重要抓手?!扒嗄晔菄业奈磥怼?sup>[15] “青年強,則國家強”[16] 。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續(xù)奮斗,離不開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團學組織的號召和凝聚。要準確把握團學組織與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充分利用團學組織的育人優(yōu)勢,助推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團學組織是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載體
作為高校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團學組織擁有覆蓋全校的組織體系和成熟的實踐育人路徑,具備組織青年、教育青年的基本職能,具有團結青年、號召青年、影響青年的顯著優(yōu)勢,肩負動員高校青年堅定不移跟黨走的重要政治使命,是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共青團是黨領導的群團組織,也是青年人自己的組織,團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遍布基層一線、深入青年身邊?!?sup>[17] 作為青年人自己的組織,共青團有著組織體系遍布基層,廣泛聯(lián)系青年的最大優(yōu)勢,作為共青團系統(tǒng)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共青團亦是如此。高校共青團具備遍布學校的“?!海ń虒W部、系)—班”三級組織體系架構,從學校團委到班級團支部的組織架構能夠實現(xiàn)高校團組織對學生全方位、全覆蓋的思想政治引領,形成了體系健全、機制完善的高校團組織育人優(yōu)勢,是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此外,高校共青團系統(tǒng)還形成了校黨委領導下的團學“一心雙環(huán)”模式?!耙恍碾p環(huán)”即以高校共青團為中心,以學生會、研究生會為主,其他各級各類學生組織為輔的團學組織體系?!耙恍碾p環(huán)”的團學組織格局有利于將共青團的政治優(yōu)勢、組織優(yōu)勢與各級各類學生組織在學生中的廣泛代表性和巨大影響力整合起來,實現(xiàn)團學組織優(yōu)勢互補,充分發(fā)揮團學組織在青年學生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實現(xiàn)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在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中的全覆蓋,增強團學組織在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中的引領力和影響力,提升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質量。
高校團組織及其指導下的學生組織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實踐載體。經(jīng)過長期探索和實踐,高校團學組織已經(jīng)具備較為完善的社會實踐育人體系,形成了學校黨委領導、學校團委統(tǒng)籌、學院團委具體落實的高校團學社會實踐育人格局。長期以來,高校依托團學組織在實踐育人方面開展了“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返家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等諸多品牌活動。其中,大學生“返家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與“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是高校團學社會實踐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還有“揚帆計劃”等一系列效果顯著的實踐育人體系。以“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為例,在“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育人過程中,高校團學組織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過程中,高校團學組織利用其組織優(yōu)勢,能夠更好發(fā)揮其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實踐育人優(yōu)勢,將高校團學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于社會實踐中,讓廣大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深化“五個認同”。
2.促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團 學組織的使命擔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高校共青團的應有使命和責任擔當?!吨袊伯a(chǎn)主義青年團章程》明確指出,“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學校。”[18] 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共青團要“堅持為黨育人,始終成為引領中國青年思想進步的政治學校?!?sup>[19] 2023年6月,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蔡奇同志在代表黨中央發(fā)表題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書寫壯麗青春篇章》的致詞中指出:“共青團是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肩負著更好把青年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為實現(xiàn)黨的中心任務而奮斗的歷史使命?!?sup>[20] 結合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而言,2022年4月,共青團中央發(fā)布的《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實施綱要》就明確了新時代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工作的主要項目和基本方法,主要項目便包括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本方法包括突出組織化教育優(yōu)勢、深化實踐育人工作等。[21] 團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鞏固和擴大青年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引導各民族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2] ;要“推動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促進各民族青少年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切實增強‘五個認同’?!?sup>[23] 團的章程在總則部分也明確指出:“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堅決維護和發(fā)展全國各族青年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4] 由此可見,作為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共青團肩負團結青年和教育引導青年以增進“五個認同”,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代使命。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僅是高校共青團的應有使命和擔當,也是高校學生組織的應有使命和擔當。高校學生組織來自學生,服務學生,是廣大青年學生自己的組織。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團學組織的中心工作也主要圍繞學生展開。為此,充分發(fā)揮學生組織協(xié)同育人作用是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2022年6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黨組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改革創(chuàng)新高校共青團工作 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引領實效的若干措施》(中青聯(lián)發(fā)[2022]5號),其中明確指出,“高校共青團工作是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5] ,同時進一步強調,“要構建黨委領導下團組織主導的高校團學組織體系,要從工作職能協(xié)同、組織體系設置、骨干力量配備等機制上強化團組織思想政治引領,……強化校、院系、班級團組織聯(lián)動,強化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工作聯(lián)動,努力形成育人合力?!?sup>[26] 綜上可見,促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亦是高校學生組織應有的使命擔當。
三、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心理邏輯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意識”兩個詞組成。意識本質上是客觀事物在人腦的主觀反映及其結果,“是內外部環(huán)境對客觀事物的刺激所產(chǎn)生的信息輸入到人腦進行轉換后輸出意識,最后通過社會實踐發(fā)揮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反作用于客觀事物的過程”[27] ?;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存在的實體在人腦中形成的主觀映像,是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情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的總和”。[28] 作為意識的一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在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但這一認同需要在一定情境和實踐活動過程中才能形成。[29] 因此,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關鍵就在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教育。政治心理學認為,“認同既指個人對自我的社會身份的理性確認,也指社會成員對所在共同體的歸屬感”[30] 。認同分為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三個階段,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逐漸遞增的過程。[31] 而知、情、行的統(tǒng)一,是從入腦到入心再到外化于行的統(tǒng)一。[32] 為此,筆者依據(jù)心理學原理的“認知、情感、意動(意志和行動)”[33] 三個邏輯層次,嘗試以政治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構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邏輯理路。(見圖1)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遵循兩個邏輯層次的轉化。一是由認知教化到情感內化的轉化。在這個階段,通過講解學習“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在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什么”的基礎上,實現(xiàn)由認知到情感的轉化,明白“為什么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是由情感內化向行為外化的轉化。即在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親自實踐和切身感受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行為認同,進而身體力行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概言之,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心理邏輯就是運用“認知教育—情感教育—行為教育”的方式,將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行“教化—內化—外化”轉換,實現(xiàn)高校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進而實現(xiàn)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學生群體中“入腦—入心—入行”的過程。具體而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心理邏輯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是認知認同教育。政治心理學認為,“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34] 。同時,認知也是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是情感的基礎和行為的先導。[35] 因此,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認同教育是指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中華民族“四個共同”的歷史事實以及中華民族“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等信息,在此基礎上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知識和概念全面引入學生精神世界,使學生在思想觀念上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什么”的深刻理解,進而產(chǎn)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知層面的認同,完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入腦”的過程。
二是情感認同教育。情感認同教育是認知認同教育的進一步提升,是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政治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tài)度體驗”[36] ,因此,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認同教育是指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明白自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員,產(chǎn)生對自己所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感,使具有融入感和歸屬感的態(tài)度和體驗真正內化于心,以達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從“入腦”向“入心”的轉變,同時這也是讓學生在情感上深刻明白“為什么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情感認同教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知識內化于心、情感認同外化于行的必經(jīng)階段,是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入心”的過程,也是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認知前的“想象”轉為情感體驗后的“具體”的過程。
三是行為認同教育。認同視域下的行為認同教育主要指的是政治行為的認同教育?!罢涡袨槭钦沃黧w從事一切政治活動的總和”[37]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政治主體的政治行為呢?政治心理學認為,人格是政治行為的心理基礎和政治行為特征的內在根源。[38] 因此,行為認同教育關鍵在于對政治主體的人格形塑教育,而“人格作為解釋個體在外界環(huán)境刺激下行為反應呈現(xiàn)出規(guī)律性的概念”[39] ,決定了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為認同教育是在認知認同教育和情感認同教育“入腦”和“入心”的基礎上,讓作為政治主體的學生在“社會大課堂”的實踐中達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入行”的狀態(tài),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獲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外化于行”的切身體驗,進而主動思考“怎樣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問題,并在行為上自覺踐行。社會實踐是推動學生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外化為行為認同的主要方式,但行為的認同并不必然形成,需要通過積極的切身體驗和經(jīng)歷才能實現(xiàn),這種體驗和經(jīng)歷使學生獲得人格形塑,最終引導學生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內化“入心”基礎上外化為行為上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偉大實踐。
四、以團學組織促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三重進路
政治心理學認為,政治主體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存在內在的漸次遞增關系,并在認知、情感的基礎上外化為穩(wěn)定的政治行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質上就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學校課堂(第一課堂)、校園生活(第二課堂)、課外實踐(第三課堂)三個育人場域嵌入各民族學生的意識中,促使學生產(chǎn)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的過程。為此, 順應團學組織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二者間的耦合關聯(lián)以及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心理邏輯理路,團學組織以其應有的使命擔當和鮮明的育人優(yōu)勢為高校場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指明了行動端點和邏輯進路。
1.團學第一課堂固本強基夯實認知認同: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首先要激活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性認知,進而引導學生產(chǎn)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認同。為此,高校團學組織要以“第一課堂”為載體,以豐富“第一課堂”為重點,定期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題團課,并在各級團組織和各級各類學生組織中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團”,及時在學校、學院、年級和班級中開展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論宣講,夯實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認同。
一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題團課為載體,激活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性認知。高校共青團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使命,充分利用好共青團的組織優(yōu)勢,通過校團委、學院團委、班級團支部三級團組織抓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題團課,以更具針對性的主題團課向學生講清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等理論知識,同時加強對黨的民族理論與政策的講授。高校共青團要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題團課的內容和形式,由校團委統(tǒng)一牽頭,各級團組織協(xié)同配合,及時在全校范圍內上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題團課。分管團學工作的校領導要率先垂范,用好“第一課堂”,身體力行帶頭上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題團課,并為全校團組織負責人和全校青年團干部提要求做表率,要求全校各級團組織負責人在學校、學院、各學生組織、各年級班級分級分類進一步講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題團課,以激活廣大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性認知。
二是以學生組織為依托,成立本、碩、博三類宣講團,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知教育成效。為進一步夯實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認同,把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向廣大學生講清楚、講明白,讓廣大青年學子聽得懂、記得住,進一步深化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什么”等問題的認識,高校共青團要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年級和不同學院學生的思想困惑和認知水平,協(xié)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相關學院,以校學生會、校研究生會以及各學院學生會、研究生會和其他各級各類學生組織為依托,分別成立覆蓋全校學生群體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科生宣講團、碩士研究生宣講團和博士研究生宣講團,以開展更具實效性的差異性宣講。同時,為進一步充實宣講隊伍,增強宣傳成效,還應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學、民族學與政治學等相關學科選拔優(yōu)秀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加入相應的宣講團,充實宣講隊伍,并分批分層面向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進行理論宣講,進一步夯實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認同,以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團學校園活動隱性潤育增進情感認同: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關鍵在于引領各民族學生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掇o?!穼ⅰ皟然倍x為“人對外部事物通過認知轉化為內部思維的過程”[40] ,因此,情感認同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創(chuàng)造供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場域,引領各民族學生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外部認知轉化為內部的情感認同。以團學校園活動為主導的“第二課堂”,既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也有助于增強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通過團學校園活動增強高校學生的情感認同,需要著重發(fā)揮校園活動的文化育人功能。校園活動打破了原有學院、年級、專業(yè)的固有限制,學生可根據(jù)興趣自主選擇參與不同形式的有助于增進各民族團結進步的校園活動。高校團學組織充分利用其各方面優(yōu)勢,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于豐富的校園活動之中,是依托團學組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一方面,以團組織為主導,開展好校、院、班三級團組織活動,激活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高校團組織要在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校團委的統(tǒng)一部署下,凝聚全校各級團組織力量,開展好有利于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校園文化活動。各學院(教學部)團委、各班級團支部要結合學院、班級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民族團結活動。具體而言,校團委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育人目標,將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歌舞才藝有機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為各民族學生提供展示各自民族文化和歌舞才藝的平臺。同時,校團委、各學院(教學部)團委、班級團支部等還要以國家重要紀念日和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慶典為契機,鼓勵民族地區(qū)學生分享自己親身經(jīng)歷、親眼所見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讓廣大青年學子在親歷現(xiàn)實與歷史的時空對話中不斷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通過上述活動,能夠充分發(fā)揮團屬校園活動教化人、影響人、熏陶人的作用,使各節(jié)慶日和紀念日等成為各民族學生共同參與的文化大聯(lián)歡,潛移默化展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領青年學生加深對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校園活動中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另一方面,以學生組織為依托,有針對性的舉辦各類民族文化活動,能夠進一步增強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學校共青團要緊緊圍繞學校學生會、研究生會等各級各類學生組織日?;顒娱_展教育活動,以學校社團文化活動周、文化活動月以及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慶日、國家重要紀念日和傳統(tǒng)佳節(jié)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為契機,指導校院兩級學生會、研究生會等各級各類學生組織結合日?;顒樱钊胪诰蛴欣诖龠M各民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元素,開展好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學生參與性強的校園文化活動。并鼓勵學生組織大膽嘗試策劃開展富有民族特色,有利于增進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動。此外,除主要依托學生會、研究生會開展相關活動以外,還要依托相關民族文化類學生社團和協(xié)會,開展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文藝活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專題講座等活動,并在各少數(shù)民族重要節(jié)慶日舉辦民族文化節(jié)、民族美食節(jié)、民族文化風情展等體驗性活動。同時依托理論研究型學生社團和協(xié)會,開展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知識的普及講解,強化學生對“三個離不開”“四個共同”和“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認知和了解;依托演講等宣傳教育類社團,開展好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傊?,要充分考慮各級各類學生組織的性質特點,盡可能發(fā)揮不同類型學生組織的特點和優(yōu)勢,全方位開展參與面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把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學生組織活動開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3.團學社會實踐引導激勵深化行為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41] 。社會實踐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第三課堂”,是引導激勵學生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行為認同的重要路徑。行為認同是在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的基礎上,將前期的認知和情感內化于心后引發(fā)自身思想轉化,最終轉化為外在行為表現(xiàn)的思維過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本質是一個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中進一步深化認識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反復探索和完善。各民族學生能夠通過社會實踐深切感受中華民族“四個共同”的歷史事實和“四個與共”的深刻現(xiàn)實,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行為認同的內在自覺,進而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和情感內化于心,并外化為自覺增強“五個認同”的行為實踐。
一方面,以校院兩級共青團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托,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觀察團、實踐團,在實踐中增強各民族學生的行為認同。校院兩級團組織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育人目標,充分利用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三下鄉(xiāng)”“返家鄉(xiāng)”和“揚帆計劃”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廣大青年學子在社會大課堂中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和激勵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做民族團結的堅定擁護者和宣傳者。校團委要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以大學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和“三下鄉(xiāng)”“返家鄉(xiāng)”等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托,在全校成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民族團結觀察團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團。各學院團委要在校團委的統(tǒng)籌部署下,組建具有專業(yè)特色的觀察團和實踐團。學校、學院“三下鄉(xiāng)”民族團結觀察團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團要在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在學校團委和學院團委的具體指導下,深入基層開展民族團結實踐活動,與民族地區(qū)各族人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玩在一起,逐步深化各民族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為認同。
另一方面,以各級各類學生組織為依托,成立民族團結實踐團,深入民族地區(qū)調研,進一步深化各民族學生的行為認同。高校要在各級各類學生組織中選拔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代表組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寒暑假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實踐團可分為若干小組,分別前往民族村寨、民族社區(qū)、民族博物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示范單位等地調研,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民族工作的開展情況、了解各民族歷史文化和習俗、了解各民族團結奮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故事、了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歷程,充分挖掘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歷史故事,讓學生接受民族團結文化教育,在實踐中增進“五個認同”,自覺做民族團結的踐行者、傳承者、宣傳者。為進一步提升實踐團的影響力、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實踐團成員在結束實踐調研后要回到自己所在學生組織、學院、班級進行宣講和分享,向身邊人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傳播民族團結進步聲音,向廣大青年學生講清楚今天民族地區(qū)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都得益于黨的民族政策、得益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引導各民族學生自覺做黨的民族政策的擁護者和踐行者,自覺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者和實踐者。
結 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高校作為各民族學生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場所,已然成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場域。但高校場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邏輯與其他場域不同,其本質上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最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團學組織,毋庸置疑是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載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在于“認同”,而認同是一個從認知認同到情感認同再到行為認同逐漸遞增的過程。政治心理學也認為,政治主體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存在內在的漸次遞增關系,并在認知、情感的基礎上外化為穩(wěn)定的政治行為。為此,本文在明確團學組織與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厘清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心理邏輯的基礎上,探索構建團學第一課堂固本強基夯實認知認同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團學校園活動隱形潤育增進情感認同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團學社會實踐引導激勵深化行為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重團學路徑,以期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開展提供決策參考。
然而,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系統(tǒng)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試圖畢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為功持續(xù)發(fā)力。為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為使團學組織促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取得進一步實效,還需探索建立健全以團學組織促進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常態(tài)化機制和保障機制,切實推動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向縱深發(fā)展。
參考文獻
[1][13]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N].人民日報,2021-08-29(1).
[2][14][1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3] 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基本情況[EB/OL].(2024-09-02).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 t20240301_1117517.html.
[4] 張良,楊安然,王曉慧.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課程建設邏輯[J].民族教育研究,2023(4):1-8.
[5] 岳鳳蘭,趙曾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耦合與實踐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3(2):92-99.
[6] 杜林,張麗軍,包啟明.高校課程思政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在機理與行動邏輯[J].民族教育研究,2022(5):12-19.
[7] 蘇欣,曾燦博.需要、情感與認知:心理學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思考[J].廣西民族研究,2023(2):92-98.
[8] 青覺,王敏.認知、情感與人格: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心理建構[J].民族教育研究,2021(6):26-36.
[9] 李衛(wèi)英,石婧逸,熊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心理場研究:價值澄明與實踐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1(5):27-35.
[10] 林鈞昌,張宏溧,趙民.學習心理視域下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6):11-17.
[11] 陳立鵬,薛璐璐.民族心理距離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34-40.
[12] 普麗春,費洋洋,趙倫娜.民族地區(qū)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基于文化傳承視角[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117-126.
[15][22][23] 阿東.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動員引領廣大青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共青團,2023(12):22,21,21.
[17][19]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05-11(2).
[18][24] 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章程[N].中國青年報,2023-06-29(1).
[20] 蔡奇.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書寫壯麗青春篇章——在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致詞[J].中國共青團,2023(12):3-5.
[21] 共青團中央關于印發(fā)《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2024-09-04).https://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2206/P02022061 6375927165341.pdf.
[25][26]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黨組印發(fā)《關于改革創(chuàng)新高校共青團工作 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引領實效的若干措施》(中青聯(lián)發(fā)[2022]5號)(2024-09-04).https://www.gqt.org.cn/xxgk/tngz_gfxwj/gfxwj/202210/t20221012_789987.htm.
[27][28] 青覺,趙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機理、功能與嬗變——一個系統(tǒng)論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4):5-13,6.
[29] 蔣文靜,祖力亞提·司馬義.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層次及實踐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0(1):3-21.
[30][34][36][39] 尹繼武,劉訓練.政治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2,61,83,25-26.
[31] 林鈞昌,張宏溧,趙民.情感認同視角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2):1-7.
[32] 宗愛東.馬克思主義生命政治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情、行維度[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0(2):64-71.
[33] Ernest,R, Hilgard.The trilogy of mind: Cognition, affection, and conation[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980(2):107-117.
[35] 蘭涵旗, 余斌.從“知情意行”維度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25-27.
[37][38] 董敏志.政治心理學的視野:政治行為與人格[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5(1):90,90-98.
[40] 夏征農(nóng),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1647.
[4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責任編輯:孫溶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