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小戎
哲學天才維特根斯坦提出過一個概念——“家族相似”,意思是有些類別的事物并沒有一個共同的本質特征,只有交叉的相似之處,比如同一家族的人有的有類似的眉毛,有的有類似的鼻子。還有各種游戲、工具。至于工具中的剪刀,就有一個共性。天才應該也只是家族相似,但人們還是忍不住尋找天才的本質特征。
美國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研究了各種天才:富蘭克林、愛因斯坦、喬布斯和達·芬奇,現(xiàn)在馬斯克也被列入其中。我們可以說馬斯克是一位成功的企業(yè)家,但他有什么天才呢?艾薩克森描述了他如何特立獨行、如何不近人情。他除了造電動汽車和火箭,也迷戀人工智能。他說:“如果你能打造出一輛自動駕駛的電動車,那它就是一個有輪子的機器人。同樣,你也可以打造出一個有腿的機器人?!边@種打通的思維應該也是他的天才之處。
1976年,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在《創(chuàng)造的秘密》一書中提出,創(chuàng)造力有9個條件:孤獨、閑散、幻想、自由思維、捕捉相似性、輕信、對以往創(chuàng)傷的回憶、沖突和對沖突的解決、警覺和訓練。對照這個清單來看,馬斯克不缺自由思維和對創(chuàng)傷的回憶,不缺沖突和警覺,他比較缺少的大概是閑散、輕信和訓練,他總是處于緊繃狀態(tài)。如果再具備這三點,不知道他的創(chuàng)造力會不會更強。或許可以說阿瑞提描述的是理想的天才、天才的原型,而現(xiàn)實中的天才總會有些缺憾。
美國女作家歐茨說,有一些事物能激發(fā)作家的靈感、賦予他們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如“一個單詞,一個眼神,窗口一瞥的小小場景,漫游而來的記憶,一陣花香,一則隨意聽來的逸事,一小段音樂或一場夢”。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在倫敦社交圈的餐桌旁聽他人閑聊,一個社交季他外出就餐多達兩百次,得以聽到無數(shù)的流言蜚語和市井逸事,其中一小部分被他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他在聽到一則吸引人的逸聞時,聽了一半會要求對方不要講完,以免單純的事實污染了他的想象。
不喜歡聽音樂、不喜歡社交的,也能從其他途徑獲得靈感。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托馬斯·福斯特在《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中說,在英國作家勞倫斯的作品中,他最喜歡的是其短篇小說《木馬贏家》,講一個小男孩保羅感受到家里急需錢,他發(fā)現(xiàn),如果他拼命騎木馬,直到筋疲力盡,就能猜到下一次賽馬中哪匹馬可以得勝。騎著木馬時,他眼中閃著奇異的光芒,木馬能夠把他帶到運氣好的地方去。
美國作家阿爾弗雷德·加德納說,他在寫文章前,無法敲定寫什么時,他就去穿靴子——“彎腰的動作會改變血液的流動,讓我得以從新的角度看待事物,就像那個從雙腿之間看博爾頓修道院的男子一樣,他看到了從沒看到過的別致的景色。”如此說來,做飯、掃地也有利于創(chuàng)作。天才也要多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