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悉《教師博覽》迎來創(chuàng)刊30周年,所謂“三十而立”,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首先由衷祝愿《教師博覽》越辦越紅火,成為更多教師的良師益友!
回首過往,《教師博覽》可謂是與我情緣至深的雜志。我讀的是師范院校,工作第一站是學校,后來輾轉多個崗位,又在廣播電視大學、黨校等不同類型的學校工作。身處教育領域,與教師為伍,自己也是教員,《教師博覽》于是相伴經(jīng)年。
首次與《教師博覽》親密接觸,是在1998年。一天下午,我從學?;貋?,家中電話鈴聲突然響起。對方自我介紹,說是江西教育社的編輯,也就是而今《教師博覽》掌門人方心田先生。那時我還是一名初出茅廬的愣頭青,剛剛寄出一篇文稿,便接到來自省城名刊編輯的來電,其待作者之坦誠與謙遜,讓人深為感動!多么敬業(yè)并禮遇作者的編輯!一個來自遠方的電話,從此開啟了我與《教師博覽》的今生緣。
那一年5月,我榮幸受邀參加江西教育社筆會,由此結識了來自省內(nèi)外的一批名師和作家。印象很深的是,在前往武夷山的臥鋪車上,時為南昌大學教授的南翔先生正巧躺在我的前面。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南翔尤其健談,縱論贛文化觀,忽然間又旁若無人地放聲高唱《康定情歌》。他時莊時諧,治學娛樂兩相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據(jù)此寫了一篇題為《“奸詐”的南翔》的文章,并刊發(fā)于報端,寄予南翔。不久收到來信,信中寫道:“稿子是寫得有意味的,在這么短的時間能把握住一些線條進行勾勒,頗不易,由之可見你的文字功夫。但也畢竟時間嫌短,還少些材料,不免蹙迫,這是不能苛求的。倘再有些接觸,會從容些、大氣些?!蹦舷柘壬粌H沒有責怪我的唐突,而且勉勵有加。寥寥數(shù)語,長期以來成為我寫作的動力。
說起1998年夏天的武夷筆會,有一件事至今讓我深為愧疚。那是在攀爬天游峰時,山路陡峭,直指云天,但大家有說有笑,不覺其累。突然間,我一提腿,碰落了緊跟在后面的新余市周敏生老師的眼鏡。目睹著鏡片碎裂,鏡框順著巖石向下滾落,一時間我手足無措,頗為尷尬。周老師非常寬容,若無其事地繼續(xù)登山。凝視著他的眼窩,我深知長期戴眼鏡的他,一定很不適應這個狀態(tài)。
那一次筆會,我收獲了不少可貴的友情。南昌漆德琦老師年長我一輩,當時已頭發(fā)斑白。我們被安排在同一房間,靜靜的夜晚,漆老師鼾聲如雷,此起彼伏,我實在是難以入睡。但短短幾天相處,我們卻成了忘年交。而今漆老師隨孩子定居國外,我們?nèi)耘紶栐谖⑿爬锘ブ聠柡?。前些年他返回南昌時,我還專程前往探望他。一直保持聯(lián)系的,還有其時在萬年師范學校任美術老師的胡才春先生。2016年我寓居北京時,與他在宋莊再度相會,我們相談甚歡。那時,通信還是常見的聯(lián)系方式,大家相處也都真誠,散會之后彼此間經(jīng)常有信件往來。至今我仍然珍藏著南昌余定海、新余彭秋平、宜春周權等老師的來信。一次筆會,思念恒長,時隔25年了,不知這些師友們近況如何?
第二年,我再度受邀參加筆會,與《教師博覽》的編輯老師和作者們相聚于南昌郊外的梅嶺。印象很深刻,時間是1999年5月8日,我們在山上得知發(fā)生了美國轟炸我國駐南斯拉夫聯(lián)盟共和國大使館事件,一時群情激憤,打亂了會議既定安排。早上散步時,我幸會鄧皓、謝勝瑜、王一木諸君。他們意氣風發(fā),在當時文壇頗有盛名。鄧皓是湖南人,文筆雋永,當時與汪國真、洪燭、趙冬并稱中國青春文壇“四大白馬王子”,不少青春類雜志卷首語常出自他的手筆。他的一篇題為《最美的景色是心情》的文章,讓我感悟至深。后來我在新華書店遇見其文集《人生是可以透明的》,迅捷買了一冊。謝勝瑜主編的《涉世之初》當時風頭正勁,是許多青年朋友的案頭刊物。正如王一木所言,“有些人見一面就會一輩子惦記著”,2021年8月的一天,我與一木兄竟然又聯(lián)系上了??磥?,無論時隔多長、失聯(lián)多久,有緣人終究不會錯過!《教師博覽》牽的線,把很多原本素不相識的人連接在一起,讓庸常的人生多了質(zhì)感。
后來的日子,我的工作崗位幾經(jīng)更換,但《教師博覽》始終是我的重要精神食糧。2019年5月,第三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高峰論壇暨部編教材教學研討會在我的家鄉(xiāng)贛州召開,我再度與《教師博覽》的編輯團隊和熱心讀者、作者相會。5月16日,仰慕已久的著名作家蔣子龍主講的《尋找自己的故事》,更是令人受益匪淺。也許寫作使人青春煥發(fā),蔣老師年近八旬,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他結合自己豐富的閱歷與積淀,用平實質(zhì)樸的語言,從寫作教學談到人生經(jīng)歷,以及語文教學改革,如話家常,娓娓道來,給人深刻的啟示。蔣老師的代表作《喬廠長上任記》,被譽為“改革文學的開山之作”。其時我正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工作,見到久仰的蔣老師,尤為親切。據(jù)方心田社長介紹,這些年來,《教師博覽》雜志社常態(tài)化搭建平臺,讓廣大教師有更多機會走近名師大家,享受精神大餐,接受思想洗禮。同時,通過開展送教上門等活動,幫助欠發(fā)達地區(qū)老師開闊視野、啟迪思路,做了許多很有意義的工作。
彈指三十年,《教師博覽》秉持“以廣闊的視野看教育,以教師的眼睛看世界”的辦刊理念,以刊為媒,博覽的不只是教育,還有教師的故事與情感。我想,如我一樣,在很多人的記憶里,一定都有自己與《教師博覽》的溫暖章節(jié)。
(作者系中共贛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