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不上是新潮老人,但對移動通訊和互聯(lián)網(wǎng)卻很熟,已使用智能手機多年了。我通過微信“朋友圈”了解新聞、獲取信息,進行社交,也是自得其樂。
“朋友圈”是一個由熟人、半熟人組成的關系圈,是現(xiàn)實社交在網(wǎng)絡世界的延伸,也是個人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也給自己立下了規(guī)矩:發(fā)的圖片,或寫或轉的文字,不涉密、不涉?zhèn)€人隱私、不危害社會和他人。
我的朋友圈主要有四類,一是家人和親人,二是同學和同事,三是文學圈的朋友,四是在社會生活中接觸到的其他行業(yè)朋友。所涉內容,上到國家大事,小到男女情事。從受益匪淺的哲理、名句、名言,到一些真切且有才的段子,林林總總,豐富多彩。
“朋友圈”是愛心圈。通過“朋友圈”這一平臺,交流文學創(chuàng)作,積極宣傳正能量,是我的主要目的。當我了解到一位年輕人身患白血病,兩個療程后傾家蕩產(chǎn)、債臺高筑,便寫文在“朋友圈”呼吁,于是得到多人捐贈,其中有位鹽城中學高中生,放棄高考結束后去西藏旅游計劃,將自己多年攢的全部獎學金4300元,捐助給這位白血病人。于是,我又在“朋友圈”撰文高度評價了這個品學兼優(yōu)的愛心學子。
“朋友圈”是幸福的圈。圖文五花八門,有氣氛輕松的曬照、吐槽,也有生活百態(tài)、養(yǎng)生秘籍、名人秘史等內容,傳遞著快樂和社會正能量。我經(jīng)常收到一些好友的點贊或評論。不管是誰,不論褒貶,我都心生感激。當我看到“朋友圈”的好友落寞時,默默給個贊鼓勵一下;當看到的好友在“朋友圈”意氣風發(fā)時,也會悄悄發(fā)個信提醒一下。當有好朋友久不出現(xiàn)時,我也會通過微信了解一下近況。我有親人家人不在一個城市,有了“朋友圈”這個群,家里有什么需要公開討論的事,也可在群中通報,交流觀點和看法,最后形成共識。一家人在“朋友圈”其樂融融,很是幸福。
“朋友圈”是開放的圈。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要做到冷靜、理性、甄別真假。心靈雞湯能勵志上進,發(fā)多了也會覺得有點“虛”;旅途見聞能開闊眼界,發(fā)多了也會覺得缺乏新意。在這個“圈”里,認識多年、感情深如兄弟姐妹的是朋友,只有一面之緣、彼此知之甚少的也是“朋友”。當這些人統(tǒng)統(tǒng)進入一個“圈子”,你就會發(fā)現(xiàn),此“朋友”非彼朋友。一旦過于依賴這個“圈”,就容易迷失方向。除了令人生厭的廣告、營銷帖子外,那些明星八卦、小道消息的頻繁出現(xiàn),也會讓人心生反感……一旦“朋友圈”成了無所不包的大雜燴,也就沒了朋友間的那份簡單、純潔。
“朋友圈”終究是虛擬的社交工具,不能過于依賴,更不能沉溺其中,以至忽視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因此,在紛紜蕪雜的網(wǎng)絡信息面前,我們還是要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定力。
(本欄編輯 盧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