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曲是音樂藝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音樂形式。交響曲不僅可以在視覺上給人們帶來震撼與美的享受,還可以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平靜與慰藉,同時也是一種抒發(fā)內心情感的方式。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音樂體裁,交響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從西方交響樂作品的發(fā)展歷程來看,交響曲是隨著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音樂的發(fā)展而誕生的一種重要音樂形式。本文以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為例,深入分析交響樂的外在特征和藝術風格,以期更好地欣賞和理解交響樂作品。
一、交響樂的發(fā)展歷程
交響樂作為一種綜合性的音樂形式,其發(fā)展也經歷了較長的時期,并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風格特點。交響樂在西方國家的發(fā)展主要經歷了三個較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啟蒙時代(1640—1720年),其主要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期間出現并發(fā)展起來;第二個階段是古典主義(1720—1780年),這一階段交響樂開始走向成熟,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成就;第三個階段是浪漫主義(1810—1870年),這一時期交響音樂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和豐富。20世紀初期至今,交響樂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開始快速發(fā)展。
二、交響樂的外在特征及藝術風格
(一)交響樂的外在特征分析
從整體上來看,交響樂在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多個階段,在各個階段所具有的外在特征也不盡相同。在第一個階段中,交響樂主要是由管弦樂隊和獨奏樂器共同演奏而成,這一時期的作品以復調音樂為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出現了交響樂隊和獨奏樂器兩種不同類型的樂隊。在第二個階段中,交響樂逐漸形成了兩個風格迥異的音樂體裁:交響樂隊和獨奏樂器。在第二個階段中,交響樂隊在音樂表現形式上開始形成了交響性,并且不斷融合其他樂器進行演奏。獨奏樂器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獨奏性,并且從作品中能夠明顯看出獨奏性的特點。通過對交響樂作品進行分析和研究能夠發(fā)現,第一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的交響樂作品在外在特征上有顯著差異。在第三個階段中,交響樂已經從原來的復調音樂發(fā)展成了四種體裁:交響性、抒情性、輕音樂、舞曲。在第四個階段中,交響性已經成為交響樂的主要特點。在這一時期,交響曲已經不再是以樂隊為主的形式,而是以獨奏樂器為主進行演奏。
(二)交響樂的藝術風格
交響樂的藝術風格是指作品在形式上所展現出來的特征和特點。交響樂在藝術風格上有非常明顯的特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旋律性;其次是交響性;最后是音樂的表現形式。在對交響樂進行欣賞時,必須要明確交響樂的旋律性,如果交響曲中沒有旋律性就會失去靈魂和生命力。交響曲的旋律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能夠將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展現出來,從而使人們產生情感共鳴。在欣賞交響樂時要充分重視交響曲中具有的旋律性,因為它能夠讓人們更好地感受到作者所想表達出來的情感和思想。同時要明確交響性,交響性主要體現在曲式結構上。作為音樂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交響曲在音樂結構上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和標準。例如,《命運》這部交響樂就是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以激烈和充滿活力的樂段開始,而第二部分則是以緩慢和悲傷的樂段結束。這兩個部分在整個交響樂中所占的比例達到了35%,是整部交響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交響樂所具有的深刻內涵
在對交響樂進行欣賞時,需要從藝術風格和內涵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對于藝術風格而言,它是指作品在表現形式上所具有的特點,也就是音樂作品所具有的獨特風格。對于音樂作品而言,其內在的精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音樂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另一方面則是對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進行表達。對于藝術內涵而言,主要包括了作曲家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交響曲作為一種重要藝術形式,在人們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對交響樂作品進行欣賞,人們能夠深刻理解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而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交響樂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內涵。
三、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為例分析交響樂的外在特征及藝術風格
(一)《第九交響曲》具有代表性
首先,從結構上來看,《第九交響曲》是一部由多個樂章組成的交響曲。每個樂章都有自己的主題和特點,這些主題可以反映出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所追求的藝術風格。例如,第一樂章的主題是歡樂、愉悅和充滿活力的,第二樂章的主題是歡樂、熱情和充滿力量的,第三樂章的主題是歡樂和充滿希望的。通過這些主題,我們可以了解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所追求的風格。
其次,從樂器使用上來看,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曲》中使用了大量的樂器。這些樂器在音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等。通過對這些樂器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交響樂中樂器的作用和表現。
最后,從作曲家和音樂史的角度來看,貝多芬是一位非常特別的作曲家。他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受到了很多人和文化的影響,因此《第九交響曲》具有很強的復雜性。通過對這部作品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貝多芬所追求的交響樂風格和創(chuàng)作理念,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和時代對貝多芬音樂和創(chuàng)作產生的影響。
(二)作品的外在特征:旋律富有氣勢和聲豐富多樣
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運用了很多不同的音樂素材,并對其進行了創(chuàng)新。因此,這部作品無論是旋律,還是和聲,都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同時,這部作品中也展現出了貝多芬對命運的不屈,以及對自由和平等的向往??梢哉f,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交響曲。第一樂章以英雄進行曲開頭,它表達出了貝多芬心中對于自由與平等的向往。在整個樂章中,貝多芬都沒有采用常規(guī)的三個主題來創(chuàng)作,而是選擇了將主題音樂作為開頭部分??梢钥闯觯惗喾覍τ谧杂珊推降鹊淖非笠呀洺蔀槠鋭?chuàng)作理念的一部分。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運用了大量不同音域的旋律來展現英雄主題。在第一樂章中,作曲家使用了G大調和降E大調兩個不同音域的旋律,同時也加入了一些裝飾音。雖然這些旋律并沒有對整個樂章進行升華,但是也讓整部作品更加有氣勢。在這個樂章中,作曲家主要使用了主部主題、再現部主題和再現部主題這三個不同音域的旋律來表達出英雄主題。在這三個不同音域中,貝多芬通過不斷變化和延伸來使整個樂章更加具有張力和層次。第三樂章中,貝多芬對英雄主題進行了升華。其中,貝多芬所使用的是G大調旋律是整部作品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旋律。這個旋律不僅體現出了英雄主題,同時也展現出了貝多芬對自由與平等、博愛等思想的理解和表達。其中,在降E大調旋律中,我們可以看出作曲家主要使用了降E大調、降B大調以及D大調來表現出英雄主題;而在升F大調旋律中則是使用了升F大調來表現出英雄主題??梢哉f,貝多芬在這部作品中充分運用了降B大調來表現英雄主題。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在這部作品中充分運用了不同音域和旋律來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情感以及思想內涵,并將其用音樂語言表現出來,這是這部作品最鮮明的特征之一。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對音樂和聲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突破。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不僅使用了G大調來表現英雄主題,同時也使用了升E大調來表現英雄主題和再現部主題等。
(三)作品的藝術風格:以對比手法突出主題
從藝術風格上來講,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這首作品不僅展示了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同時也展現了他對音樂藝術的獨到理解。這部作品在整個交響樂歷史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體現了貝多芬高超的音樂才能,還展現出了他對人性和自然的深刻思考。這部作品在藝術風格上體現出了很多新的特征,它將古典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進行了有機結合,同時也讓交響曲呈現出了一種嶄新的面貌。
1.對比手法的運用:情緒的對比、性格的對比
對比手法在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中被多次使用,它能夠更加深刻地展現出作品中的情感。這種對比手法可以說是《第九交響曲》的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征,也是貝多芬作品藝術風格的集中體現。
例如,在第一樂章中,貝多芬將兩個形象加以對比,即以速度為主導的、激情澎湃的快板樂章和以慢板為主導的、抒情靜謐的慢板樂章。這兩個不同的樂章所具有的情緒、性格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這也為其奠定了對比基礎。這種對比可以讓聽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體會到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的風格和特點。第二樂章則是一首抒情的慢板樂章。在第二樂章中,貝多芬著重刻畫了寧靜、深沉、憂傷等情感。通過這種對比,第二樂章中所蘊含的情感更加深沉,讓人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這首樂曲所表達出的內心情感。而這首慢板樂章所具有的主題也與第一樂章中慢板所表現出的主題相呼應。
2.作品中的情感基調:悲愴、深沉
《第九交響曲》是在貝多芬自身經歷與人生感悟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的,因此在音樂情感上呈現出悲愴、深沉的基調。例如,在第一樂章中,貝多芬在塑造主題的時候,表現出了對生命、對死亡的思考和感悟。而在第二樂章中,貝多芬則著重刻畫了一個新的主題,即對自由和幸福的向往。雖然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中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和各種炫技手法來表達音樂情感,但是《第九交響曲》呈現出了貝多芬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對黑暗社會現實所表現出的不滿,最終這一樂曲呈現出了一種悲愴、深沉的情感基調。
四、結語
從整體上看,交響曲的外在特征以及藝術風格受到了作曲家本人的創(chuàng)作思維以及時代背景的影響,因此,只有將這些因素都考慮在內,才能夠真正理解作品內容,從而準確把握作品的主題。例如,貝多芬作為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其創(chuàng)作出的交響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如《第九交響曲》,而要想準確理解這一交響樂作品,不僅需要從作品本身出發(fā)進行分析,還應該從作曲家角度對其進行研究。
(南昌大學)
作者簡介:于晗(1984—),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打擊樂教學研究、綜合類大學音樂課程中節(jié)奏感訓練、贛劇中打擊樂的運用語言、高校音樂課程建設、綜合類大學音樂生就業(y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