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理
1951年1月,周東葵(后排左一)與戰(zhàn)友們在朝鮮臨津江岸合影。
英雄不老,英氣猶在。
2023年8月,新四軍第3師8旅24團老戰(zhàn)士、原總后勤部離休干部周東葵將軍度過了他的101周歲生日。生日會上,老英雄頗有感慨:“經歷過戰(zhàn)爭的人,才更加懂得和平生活的彌足珍貴?!?h3>一
1922年8月,周東葵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h霞浦鎮(zhèn)陳華浦村(現寧波市北侖區(qū)北侖港),因其父曾在上海的黃浦江十六鋪碼頭謀生,后隨父全家遷往上海靜安區(qū)。1932年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后,周東葵數次輾轉于寧波和上海之間。
周東葵母親病故后,父親帶著他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從寧波又回到上海。為了讓周東葵繼續(xù)上學,全家節(jié)衣縮食,父親也回到黃浦江十六鋪碼頭干活。
周父干活的區(qū)域屬于法租界,那里的勞工大多來自蘇北,都是窮苦人民。他們白天赤膊干活,晚上無處可去,只能睡在馬路上。周東葵回憶道:“有一個晚上,勞工們累壞了,都在馬路上睡熟了,可是當時法租界的巡捕竟拿來自來水噴頭,朝著大伙噴水,不讓睡那里?!?/p>
想起這些場景,周東葵說:“人的思想是在整個社會環(huán)境里形成的。那會自己還小,但十分氣憤,就想著將來也要參加救國救民運動。”
西安事變后,年僅14歲的周東葵常參加學生游行。游行期間,學生們一邊高唱《義勇軍進行曲》,一邊熱血沸騰地喊著口號。
1937年,周東葵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也就是當時的上海市學生協會。在協會里,他看書讀報,上救亡理論培訓課,一點一點向組織靠攏。次年9月,在上海敬業(yè)中學,經張英(即黃文薈,又名莫高芳)介紹,周東葵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他被安排負責兩個學校的學生工作。但隨著上海的逐步淪陷,父親失業(yè),家里失去了經濟來源,周東葵也就絕了繼續(xù)學業(yè)的念頭。
1939年6月,17歲的周東葵瞞著家人,偷偷跟隨上海中共地下黨員,趕往蘇南加入了新四軍第一支隊,后來步行到皖南新四軍根據地。
到皖南后,周東葵開始在新四軍教導總隊學習軍事和政治教育課程。他說:“以前對黨的認識很膚淺,到了皖南新四軍教導總隊上課后,才實現了從普通學生到革命軍人、從愛國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h3>二
1939年冬,周東葵所在的皖南新四軍遭受國民黨封鎖,物資匱乏。大冬天,他蓋的只有一塊軍毯。當時有很多戰(zhàn)士背著行李來投軍,像他一樣“輕裝上陣”的很少。皖南新四軍教導總隊旁邊有條青弋江,江邊有很多祠堂空著可以住人,一個連住一個祠堂。當時,周東葵和戰(zhàn)友們用稻草編草簾,做床墊,湊合著住。但祠堂三面通風,到了晚上,寒風刺骨。當時軍中流行一句話“白天打野戰(zhàn),晚上當團長”,這個“團”指“縮成一團”。
有時候只能吃糙米稀飯,到了站崗時總是想上廁所,但周東葵學習、工作熱情高漲。分配到戰(zhàn)地服務團后,他除了做群眾工作,還要幫民運隊運輸貨物,星期天幫助廚房勞動。
因為家族里有肺病史,周東葵一累便會咳嗽。1940年1月,周東葵清楚地記得,當時給他看病的醫(yī)生說:“這病不好治,你需要離隊到家去養(yǎng)?!?/p>
沒有辦法,周東葵揣著部隊給的3塊大洋返鄉(xiāng),路上因路費不足,還曾在浙西一個縣政府里做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又到霞浦教了半年多的書,直到夏天,他才回到上海。
一家人團聚了,周東葵很開心??蓻]過幾天,周東葵便又愁上心頭。回家養(yǎng)病前,黨組織關系在皖南新四軍處,但因戰(zhàn)火、交通等原因,他和黨組織接不上頭了。
離隊后的兩年多中,周東葵沒有消沉下去,反而積極在家鄉(xiāng)浙江、上海等地,堅持參加抗日活動,宣傳黨的主張,尋找和靠攏黨組織。直到1942年5月,周東葵找到了入黨和離隊證明人,于1944年10月被批準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組織查清了周東葵離隊經歷,批準其恢復黨籍(從1938年9月起計算黨齡)。
1943年2月16日,周東葵到江蘇省阜東縣(今濱??h)天賜場新四軍第3師8旅24團報到——這天恰是新四軍戰(zhàn)略轉移的最后一天。隨后,他奉命帶領由21個傷員組成的傷病組,向東坎鎮(zhèn)北邊的草甸子里“打埋伏”。等安置妥當已近天亮,但是,接到報告,日軍已向東坎發(fā)起進軍了,他們只好又開始撤離傷員。
當時吃住供應不上,武器裝備差,醫(yī)療器械條件更是簡陋,衛(wèi)生員給傷員換藥,只有剪子、鉗子和一些應急藥片,即使換過的帶有膿血的紗布和繃帶都舍不得丟掉,每天用沸水消毒或放在鍋爐上蒸之后重復使用。
生活雖然清苦,但是大家卻很樂觀、團結互助。每次有前線的消息傳來,常有傷員感慨道:“戰(zhàn)友在前方打仗,我們卻在養(yǎng)傷、養(yǎng)病,能不能讓我們一起去?”每當這時,周東葵就做傷員們的思想工作,緩解他們的煩躁情緒。
1943年春,日軍大掃蕩,第3師8旅24團精兵簡政,政治處干事王德誠被調到2營任干部教員。他來的時候,身上背著把大鬼頭刀,刀上用兩片紅綠布纏著,特別耀人眼目。戰(zhàn)友問他:“王干事,你身上背的那把大刀,是真大刀,還是演戲用的假大刀?”
他自豪地說:“我背的這把大刀,是一把鋼質特好的真刀。哪天遇到機會,我準叫它顯顯威風給你們看看?!痹趹?zhàn)友的起哄中,王德誠耍起大刀,只聽見颼颼的風聲卻看不清刀影,耍得大家眼花繚亂。
1943年3月30日,在阜東縣八灘王家橋戰(zhàn)斗中,王德誠跟隨5連行動。正當敵我雙方幾經肉搏廝殺,膠著在一起時,5連連長犧牲了,緊接著,繼任連長、團特派員封意順也犧牲了。千鈞一發(fā)之時,猛聽王德誠大喊一聲:“我是連長,聽我指揮!”
周東葵回憶說:“那天夜里特別黑,除借敵人打著的照明彈和我們用火攻把敵據守的房屋燒著的光,稍能看清點我們左臂扎著白毛巾,敵人穿的黃呢軍大衣外,其余都不大分得清?!?/p>
隨著王德誠的一聲大喊,拼殺喊叫聲、拼刺聲、爆炸聲響成一團……就在快把殘寇全殲時,王德誠與一些戰(zhàn)友倒在了血泊中,光榮犧牲了。
大家打掃戰(zhàn)場時,看到王德誠那把大刀上沾滿了污血。同志們望著那把大刀,無不肅然起敬。
“王德誠同志壯烈殉國后,團首長命令我接任王德誠生前職務,擔任2營干部教員?!敝軚|葵說,“1944年10月,我們旅第22團、第24團到了江蘇省射陽縣合德鎮(zhèn),當時的任務是攻打偽阜寧海防大隊司令顧景班部,第22團主攻北街、而我們第24團主攻南街,當時的射陽總隊攻占搶奪橋頭,作為接應。”
10月19日,第24團向南街發(fā)起猛烈攻擊,駐守的偽自衛(wèi)隊以炮樓為據點負隅頑抗。第24團官兵從附近的民房中挖洞穿壁而行,一步步逼近。臨近炮樓約10米距離,一名突擊隊員一個箭步沖到炮樓射擊線的死角,迅速從炮樓的射孔往里扔手榴彈,手榴彈爆炸引發(fā)濃煙滾滾,好幾名戰(zhàn)士趁勢沖了過來,向不同方向的射孔里扔手榴彈,手榴彈一個接一個地爆炸……
“當時只聽得一陣陣轟隆隆的爆炸聲,過后便是偽軍的鬼哭狼嚎,再后面便是我們戰(zhàn)士的吆喝聲‘繳槍不殺,新四軍優(yōu)待俘虜?!敝軚|葵說,那天他們激戰(zhàn)到下午1點左右,攻下了南街,俘虜日偽軍64人。
1945年9月,抗日戰(zhàn)爭結束。周東葵所在部隊北上,經多次整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他被部隊任命為115師教導隊政委。在東北打了三年仗,周東葵又到廣西開展剿匪工作。直到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解放軍第39軍改編為志愿軍第39軍,北上參加抗美援朝,他被安排到115師任宣傳科科長,后來又任軍宣傳科科長。
2023年12月,周東葵喜獲“百歲詩翁”證書,與老伴黃國元合影。攝影/周雁青
抗美援朝期間,周東葵認識了第39軍報社通聯干事黃國元,成就一生美好姻緣,并相伴至今。
1985年5月,周東葵從當時總后勤部工程學院訓練部部長崗位上離休。
如今,101歲的周東葵與96歲的黃國元住在北京某干休所,兩人老有所樂,平時喜歡看新聞、練書法、寫詩詞……12月3日,中華詩詞學會、北京詩詞學會授予周東葵“百歲詩翁”榮譽證書。
詩以言志,周東葵依舊熱愛祖國和軍隊,壯心不已。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新四軍研究會。參考《北侖革命史料選》,寧波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