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治療老年食管癌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曹縣人民醫(yī)院診治的104例老年食管癌患者臨床資料,將其中52例行傳統(tǒng)食管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將另52例行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納入觀察組。對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呼吸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免疫功能[CD4+、CD8+、CD4+/CD8+及自然殺傷細胞(NK)]、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并發(fā)癥進行比較。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拔管、住院時間明顯更短,術中出血量明顯更少(均Plt;0.05);觀察組患者手術后FEV1、FVC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更高(均Plt;0.05);手術后觀察組CD4+、CD8+、CD4+/CD8+、NK細胞水平明顯比對照組高(均Plt;0.05);觀察組手術后IL-6、CRP、TNF-α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均Plt;0.05);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5.77%)明顯比對照組(21.15%)低(Plt;0.05)。結論 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在老年食管癌治療中不僅能增強免疫能力,并改善其呼吸功能,還能充分保障治療的安全性,促使患者盡快恢復。
【關鍵詞】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呼吸功能;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7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6.0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6.001
食管癌病變部位多見于食管中段,是一種多發(fā)于食管上皮組織中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且進展速度較快,是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惡性腫瘤之一[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該病,常見手術方式為食管癌根治術,可有效清除病灶組織,但該術式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極易影響術后恢復速度[2]。近幾年,胸腔鏡、腹腔鏡手術憑借其微創(chuàng)性、痛苦小等特點,逐漸在外科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而隨著技術的成熟,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也逐漸應用于食管癌的治療當中[3]?;诖耍狙芯繉?04例食管癌患者開展傳統(tǒng)根治術與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并對手術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為回顧性分析研究,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曹縣人民醫(yī)院接受診治的104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接受的不同手術方案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均為52例。對照組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0.58±2.65)歲;病理類型:鱗狀細胞癌32例,小細胞癌13例,腺癌7例;腫瘤位置:胸下段5例,中段26例,上段16例,頸段5例。觀察組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9.58±2.65)歲;病理類型:鱗狀細胞癌35例,小細胞癌11例,腺癌6例;腫瘤位置:胸下段6例,中段24例,上段17例,頸段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gt;0.05)。本次研究已經過曹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食管癌診斷標準符合《外科學(第9版)》[4];②經病理活檢確診為食管癌;③TNM分期Ⅰ~Ⅲ期[5]。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腹腔鏡手術指征;②合并代謝性疾?。虎酆喜⒀合到y(tǒng)疾病。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食管癌根治術:采取左側臥位,將右胸外側作為切口位置,作25 cm左右的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后游離胸段食管,對視野范圍內的淋巴結進行清掃;隨后協(xié)助患者采取仰臥位,于腹部作切口,長度約為15 cm,于劍突至臍間進腹,對胃進行游離,清掃淋巴結;隨后切開左側胸鎖乳突肌內側,長度5 cm左右,游離頸段食管,拉出食管和胃,制作管狀胃。并對胃和食管進行吻合,之后清掃頸部淋巴結,并對切口進行沖洗,留置負壓引流管,隨后將切口縫合即可。
觀察組接受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采取左側臥位,于右胸腋前線和腋后線第4肋間作切口,將該孔作為操作孔;在腋中線第7肋間作切口,將其作為觀察孔;在腋后線和肩胛線重點第9肋間作切口,將其作為輔助操作孔,并置入腹腔鏡。于腹腔鏡輔助下對胸段食管進行游離,清掃淋巴結,將腹腔沖洗干凈后為患者建立二氧化碳(CO2)氣腹,利用超聲刀游離胃大彎側、小彎側,清掃腹腔淋巴結,于賁門處游離胃與食管,并將胃拖出,制作管狀胃。隨后切開左側胸鎖乳突肌內側,拖出管狀胃,吻合于管狀胃頸部端側,在腹部置入胃管,并留置負壓引流管,縫合術閉。兩組術后均予以常規(guī)抗感染及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拔管時間、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的呼吸功能:采用日本捷斯特公司生產的Chest 25F型肺功能儀檢測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③對比兩組患者的免疫功能:采用Cyto-FLEX流式細胞儀檢測患者的外周血CD4+、CD8+、CD4+/CD8+及自然殺傷細胞(NK)。④對比兩組患者的炎癥因子:采集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離心(3 000 r/min,15 min)取上清液,置于-80 ℃冰箱中保持待用,采用吉林維爾WD-2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⑤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礙、聲帶麻痹、吻合口瘺)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組間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Levene法和Kolmogorov-Smirnov(K-S)法檢驗均滿足方差齊性和正態(tài)分布條件,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拔管、住院時間顯著更短,術中出血量顯著更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呼吸功能比較 手術后兩組患者FEV1和FVC水平明顯比手術前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后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明顯低于手術前,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手術后兩組患者的IL-6、CRP和TNF-α均高于手術前,但觀察組患者上述炎癥因子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5。
3 討論
食管癌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考慮與肥胖、不良飲食習慣及癌前病變等其他疾病因素相關,患者年齡多處于45歲以上,且食管癌好發(fā)于男性[6]。該病發(fā)病后,患者多會表現(xiàn)出進食困難、胸骨后疼痛等,治療不及時極易引發(fā)食管穿孔、食管氣管瘺或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近幾年臨床更傾向于利用微創(chuàng)的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治療該病[7]。
相較于傳統(tǒng)食管癌根治術而言,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對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不僅能降低患者的大出血風險,保障手術順利、快速進行,還能促使患者盡快恢復,進而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8]。本次研究也發(fā)現(xiàn),相較于接受傳統(tǒng)食管癌根治術的患者而言,接受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更佳,這提示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腹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的免疫功能水平明顯比傳統(tǒng)食管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高,且呼吸功能指標水平明顯更高。這說明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可幫助老年食管癌患者改善呼吸功能,同時還能增強其機體免疫力。分析原因為,于胸腔鏡、腹腔鏡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操作的精準性,有助于減輕對患者喉返神經的傷害,不僅能減輕手術對呼吸功能造成的影響,還能避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9-10]。本次研究也發(fā)現(xiàn),患者接受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后,其炎癥因子水平明顯比接受傳統(tǒng)食管癌根治術的患者低;且接受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5.77%,而接受傳統(tǒng)食管癌根治術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則高達21.15%。上述結果提示腹腔鏡食管癌根治術可減輕老年食管癌患者炎癥因子的水平表達,并充分保障治療的安全性。分析原因為,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的手術切口較小,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過重創(chuàng)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應激反應的發(fā)生風險,避免患者受應激反應刺激而加重炎癥反應[11]。此外,切口小還能降低手術對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從而有效提升患者的術后咳痰能力,避免痰液無法排出而加大肺部感染的風險,從而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12]。
綜上所述,經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在老年食管癌患者的治療中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且手術時間較短,術后患者恢復速度較快,不僅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呼吸功能,還能減輕患者的炎癥反應,加快身體康復,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王崢喬, 張仁泉, 司盼盼. 全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對食管癌患者手術指標、免疫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22, 19(5): 82-85.
張亞年, 張璐, 范心庭. 胸腹腔鏡McKeown根治術治療對食管癌患者紅細胞免疫、應激反應及肺功能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22, 21(23): 2513-2516.
劉貞, 趙懷才, 劉東岳, 等. 胸腹腔鏡聯(lián)合根治術治療老年食管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內鏡雜志, 2022, 28(8): 23-29.
陳孝平, 汪建平, 趙繼宗. 外科學[M]. 9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8: 273-277.
陳龍奇. 制訂2009第7版食管癌TNM分期標準[J].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08, 15(1): 52-55.
丁海如, 張海峰, 周曉琪. 胸腹腔鏡下食管癌切除治療的效果及對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21, 18(6): 164-168.
李偉, 戴云, 羅宏偉. 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對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研究[J]. 貴州醫(yī)藥, 2021, 45(8): 1248-1249.
王武, 謝金標, 楊天寶, 等. 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根治術對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 癌癥進展, 2020, 18(18): 1889-1891.
王海, 楊更樸, 柴立勛, 等. 胸腹腔鏡聯(lián)合食管癌切除術對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的影響及頸部吻合口瘺的影響因素探討[J].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22, 22(14): 2668-2672.
張衛(wèi)強, 劉克強, 裴迎新, 等. 胸腹腔鏡聯(lián)合Ivor Lewis食管癌根治術對食管癌患者肺功能、紅細胞免疫及應激反應的影響[J].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21, 21(1): 66-69, 111.
楊崢, 趙炎, 樊衛(wèi), 等. 胸腹腔鏡手術治療食管癌患者近期效果觀察及對應激反應和炎性反應的影響[J]. 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 2021, 44(6): 487-491.
殷優(yōu)宏, 戎國祥, 張帆. 胸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食管癌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肺功能指標的影響[J]. 癌癥進展, 2021, 19(15): 1553-1556, 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