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劉天華大師是二胡藝術的奠基者,劉文金先生是二胡藝術開拓者的話,那么,二胡演奏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武漢音樂學院院長胡志平教授則是心儀前賢、自成丘壑的踐行者。在各種藝術樣式紛繁呈現(xiàn)的藝術世界,探索著二胡藝術的多種表達
出生在十三朝古都洛陽的胡志平先生,生長在傳統(tǒng)文化氛圍深厚的家庭。家庭的耳濡目染滋養(yǎng)了他的藝術。所以他的藝術風格兼具傳統(tǒng)而又不拘泥于傳統(tǒng),學習前人而又有所發(fā)展,且將學院派的嚴謹和民間音樂、戲曲音樂巧妙地結合起來,又通過舞臺實踐和探究以及常年教學育人的經(jīng)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在實踐中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并堅持下來,令他在舞臺與課堂,教學與演奏中卓爾不群、獨樹一幟。
本文就他的《賽馬》《江河水》和《豫北敘事曲》三首經(jīng)典二胡曲,從演奏與教學層面加以探討,從而探討胡志平的二胡演奏藝術的美學問題。
(一)
何謂經(jīng)典?能夠被歷史記住,就是經(jīng)典。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經(jīng)典作品。何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并不是否定傳統(tǒng),而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武漢音樂學院青年二胡教師黃海懷先生,創(chuàng)作的二胡曲《賽馬》、移植的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雙雙受到音樂界的關注,半個多世紀以來長演不衰,成了經(jīng)典之作。這兩首作品也是胡志平先生的代表作品。
二胡獨奏曲《賽馬》結構單一,篇幅不長,音樂形象鮮明,且易于上手演奏,是公認的二胡經(jīng)典作品。胡志平對這首作品認識較為深刻,我們對傳統(tǒng)的傳承不應是因循守舊,而是從弘揚、深化、繼承與發(fā)展的角度來演繹作品。我有幸多次聆聽胡志平演奏的《賽馬》,他的演奏充滿著流動的光彩,將二胡的各種演奏技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是一首最見演奏功夫的樂曲,曲中不乏電光火石般的炫目技巧。胡志平先生那敏捷的快弓,矯健的跳弓,以虛代實的拋弓,堅實的擊弓以及模擬馬嘶的雙弦弓,均在快速的節(jié)奏中輪番展現(xiàn),用音樂描繪了一副駿馬奔騰的藝術形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在《賽馬》這首作品的演奏中,他有著極強的張力,在亦揚亦昂、挾風掣雨的非凡氣象里,展現(xiàn)了一副躍動的音樂空間想象。
《賽馬》一曲,雖然速度快,音符密,且技巧艱深,但在胡志平先生出神入化的弓法,嫻熟的技巧和他詮釋作品的深厚功力,尤其對二胡的音質(zhì)、音量、音準的把控,使旋律如水銀般從弦上瀉出,如弦之箭,忽哨而出,劃過音樂大廳、劃過大草原的長空,極大地豐富了賽馬畫面的表現(xiàn)力。
(二)
如果說胡志平先生演奏的《賽馬》,是如此的擲地有聲,激情澎湃,那么他演奏的《江河水》則展現(xiàn)了他在藝術上感性與理性的平衡力與掌控力,音樂自始至終都有一股發(fā)人深省、出自肺腑的情感力量。
我們知道,移植作品成功,必須是在原有基礎上有進一步的藝術提升,才能為人們先入為主的藝術拓寬更多的藝術想象空間。演奏移植作品更加考驗演奏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能力。眾所周知,這是黃海懷先生移植的一首管子名曲《江河水》,同樣作為二胡獨奏曲,同樣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胡志平認為這首二胡曲《江河水》在演奏上有三點注意:第一,音樂處理上有據(jù)可循,同時也要在原作的基礎上有所提升,特別是加入更多的二胡藝術語言;第二,在保持原曲的特色上要適度展現(xiàn)二胡的技術與音色。例如將管子的尖脆、悲涼、委婉的音色和韻律表現(xiàn)出來,同時要用二胡表現(xiàn)出管子的顫音、簫音、滑音和墊音等吹法效果;第三,要充分發(fā)揮二胡歌唱性、擬人化的音色特點,尤其在高潮部分,胡志平用弓沉實,音量飽滿,他將蘊含在內(nèi)心的激情和憤懣如熔巖似的噴發(fā)出來,打動自己,打動觀眾。
胡志平先生在演奏中,運用二胡的滑弦與綽注、運弓與走指,以及內(nèi)弦與外弦的交替變化,讓整部作品更符合原作的藝術氣質(zhì),同時展現(xiàn)了二胡演奏技術的千變?nèi)f化。特別是那段如歌如訴的旋律,飽滿的全弓,內(nèi)含力度的揉弦,尤其是樂曲中使用了同主音羽、徽調(diào)式交替手法,表現(xiàn)了悲痛欲絕后的寧靜與沉思。二胡專業(yè)是武漢音樂學院的最有代表性的專業(yè),先后涌現(xiàn)出吳素華、胡志平,別小霞以及黃小燕、楚俊等二胡專業(yè)名家,武漢音樂學院的二胡學術成果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民族專業(yè)音樂教育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
《豫北敘事曲》雖是劉文金先生早期的二胡作品,但它是一首鄉(xiāng)土之作,長演不衰。“豫”是河南省的別稱?!霸ケ薄狈褐更S河中游以北,河南省與河北省接壤地區(qū)。因此,胡志平先生演奏此曲更是駕輕就熟,如數(shù)家珍。樂曲起句是溫暖的,會話式的,隨即一股清新的五聲音階的旋律飄散開來,他以第一人稱敘述性的口吻娓娓道來,在綿長思緒化的旋律中,蘊含著質(zhì)樸的欣喜。胡志平先生充分發(fā)揮了二胡演奏技巧的表現(xiàn)力,例如運用滑弦與綽注,運弓與走指,揉弦與打指,填字與加花,使曲調(diào)疏密相間,內(nèi)弦與外弦交替變化,讓音色明暗有別,將音域逐漸加高,呈現(xiàn)出剛而含潤,柔而生秀,剛柔并濟的風格特點。
第二段的快板,從2~6弦變?yōu)?~5弦,即從C調(diào)轉(zhuǎn)為D調(diào),不但在旋律音調(diào)、指法把位上形成對比,在節(jié)奏快慢上也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跳蕩輕快的節(jié)奏與旋律,密密如珠的十六分音符,鑲嵌在“緊打慢唱”的板體中,柔韌流暢,擅變善化,婉轉(zhuǎn)自如,連綿回繞,經(jīng)過繁復的幻化之后,最后又歸回主題。他在較為自由的第三段中,充分發(fā)揮了二胡擅長戲劇性表現(xiàn)的特點,通過音量的忽強忽弱,節(jié)奏的忽快忽慢,音符的忽密忽疏,把位的忽上忽下,運用變化指法,達到形散而神不散,帶有寬泛的吟詠節(jié)奏和音響的透視關系,在樂曲中彌漫開來,施承著演奏家的情感張力,演繹出豐沛的音樂活力和深邃的樂曲內(nèi)涵。這富于激情的音樂主題,引出一首一瀉千里似的隨想曲性質(zhì)的“音流”。聽胡志平的二胡演奏,在帶有東方式的散板旋律中,聽到了他演奏出立體化的美感。我想,這與他長年潛心研究二胡藝術精通它的深層性能分不開的。
(四)
這三首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二胡獨奏曲,在胡志平的兩條琴弦中千作千面,有輕快,有哀怨,有奔放,有精巧,有明亮,有婉約,有蒼勁剽悍,有充滿詩情畫意,有的讓人蕩氣回腸。雖然《賽馬》《江河水》和《豫北敘事曲》都是五音階的旋法和構架并舉,卻各顯其妙,各盡其情。胡志平先生之所以琴聲悠揚,意境傳神,是他一直在操琴中,追求中國化的“寫意精神”。
“寫意”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特征之一?!皩懸狻敝皩憽笔切问剑耙狻笔莾?nèi)涵?!皩憽辈粌H包含演奏技術、技法之意,還涵蓋了一種精神。“意”是演奏者的知識結構之總和,它既包括民族、地域、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演奏者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看法多種因素。還包含了人與自然、自我與世界的交融,也展現(xiàn)了東方屬性的音樂語言特征。中國民樂最重要的民族審美品格是寫意精神,這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髓,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核心。胡志平先生的繪聲繪色,余味悠長,虛實隱顯,內(nèi)涵深厚的演奏中,在具象中內(nèi)涵抽象美的因素,寫實中保持著“寫意”情懷。他是一位有思想、有抱負的二胡演奏家,在他的演奏中虛實橫生,形式上結合了“寫意”的大氣和精致,他努力在似與不似之間探尋二胡演奏藝術的最高境界,在寫實和寫意的整合中,尋找二胡演奏藝術出神入化之奧秘。如他在演奏劉天華先生的《空山鳥語》一曲中,不僅有寫實的群鳥爭鳴,還有“寫意”的萬千意境,頓時一種捭闔時空的山野之氣和逸情涌動在他的弓弦之間。這正說明他演奏的品級之高。中國民樂不是快節(jié)奏的藝術,它與中國哲學一樣是內(nèi)省的,是行云流水式的,是綿里藏針,以柔克剛的。深厚的傳統(tǒng)積淀,使他的演奏中透露著很強的歷史文化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出生在中州地界的胡志平先生的演奏特點是南北兼蓄,剛柔并濟。他的二胡中不僅有北方的“厚、潤、趣、爽”,又有南方絲竹的“顫、疊、贈、打”的手法;北方氣質(zhì)上的奔放縱逸,色彩明麗,南方演奏中的“指尖上的閃光”,悠揚遠達。氣質(zhì)儒雅,情趣高潔,有著書卷氣的胡志平先生就像他的二胡演奏一樣,永遠默默地追逐時代的光環(huán)??傊诨貧w二胡的屬性,追求二胡內(nèi)涵的厚重,實現(xiàn)二胡技法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融匯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五)
胡志平先生認為器樂演奏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因此他一直追求二胡的聲音要有多層次感。他說道:“二胡的演奏首先要講究音色美。音色是有魅力的,同時也是用以表達人內(nèi)心情感的,要把音色轉(zhuǎn)化為情感和意境的感受。當然,要奏出美好的琴聲,演奏者還必須具有廣博堅實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以及對生活深刻的理解和高尚的美學追求?!笨梢娝麑Χ难葑嗉挤ㄒ呀?jīng)駕輕就熟,使二胡在語言、技法上有所突破,從而增強了樂器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此外,他雖然在高等音樂學府任職、任教,但他十分清楚藝術必須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大眾。他說:“中國民樂只有贏得觀眾才能發(fā)展,演奏者和廣大觀眾如同魚水關系,有了觀眾,中國民樂才能有發(fā)展的前景?!焙酒较壬3T谝恍в忻褡迕耖g風情樂曲中,運用即興演奏手法,使得樂曲生動流暢,錦上添花。看似輕松自如的演奏,殊不知,最見藝術功力。傳承中華文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保持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的根基,也是我們當代中國民樂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理論到實踐,從教學到表演,胡志平先生逐漸形成了新的演奏體系,拓寬了二胡的藝術語言的深度和廣度,注重二胡語言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這是當代二胡演奏藝術向著既規(guī)范又多元的語言形式演變,使二胡演奏家們走進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新階段。
胡志平先生正值風華之歲,鵬舉之年。藝海無際,有生命的船,有意志的帆,有時代的風,在音樂的海洋中,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