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乘風而來,踏月而歸,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詩仙之詩,常寄情于虛幻之間,自然表現(xiàn)出飛揚飄逸的美感形態(tài),瀟灑出塵,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許多人對李白詩歌的印象是“多在風月草木之間,神眾虛無之說”,其實這是對李白最大的誤解。
在李白流傳于世的九百多篇詩作中,大部分鮮明地表現(xiàn)了對封建貴族的輕蔑,對腐朽政治的揭露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與杜甫并稱“雙子星”的李白,其實同杜甫一樣關心人間疾苦、憂國憂民。
丁督護歌
◆[唐] 李 白
云陽上征去, 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 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 壺漿半成土。
一唱督護歌, 心摧淚如雨。
萬人鑿磐石, 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 掩淚悲千古。
詩歌賞讀
《丁督護歌》是樂府舊題,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據(jù)傳南朝劉宋高祖劉裕的女婿徐逵之為魯軌所殺,府內(nèi)直督護丁旿奉旨料理喪事,其后徐妻(劉裕之長女)向丁詢問殮送情況,每發(fā)問輒哀嘆一聲“丁督護”,至為凄切。后人依聲制曲,故定名如此(見《宋書·樂志》)。李白以此題寫悲苦時事,可謂“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了。
這首詩開篇兩句交代了地點,詩人自云陽(今屬江蘇丹陽)乘舟北上去服徭役,兩岸是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從“饒”字可見巨商富賈之多,生活富足。而這里又是纖夫的工作之地,商賈之富足與纖夫之勞苦在此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同時“拖船”與“上征”照應,可見是逆水行舟,特別吃力,纖夫的形象就凸顯紙上。詩人用“吳牛喘月”的典故巧妙地點出炎夏酷暑的特點,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一個“苦”字成為詩眼,風格貫穿全篇,飽含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然而纖夫們?nèi)绱诵量嗟貏谧髦?,卻只能喝足有一半是泥漿的水來滿足生命的基本需求,此情此景,實在讓人不忍直視。當纖夫們唱起哀怨的《丁督護歌》時,詩人內(nèi)心的悲傷再也無法抑制,淚如雨下。
從事開采的工人數(shù)以萬計,饒是如此,將石頭運送到江邊仍不是易事??吹竭@又多又大的石頭采之不盡,運之不竭,給人民帶來無窮盡的苦痛,詩人只能“掩淚”悲泣不止。
詩人沒有用超逸脫塵的眼光俯瞰世界和人生,而是用細膩的筆觸反映民間疾苦,李白固有的瀟灑出塵的文風在這首詩中不復存在。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唐] 李 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詩歌賞讀
這首詩是李白寓居宣州(今屬安徽)期間游歷五松山時所作。詩題與首聯(lián)即交代了詩人夜宿荀媼家?!凹帕取倍贮c明心跡,表達了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
頷聯(lián)著筆寫夜宿荀媼家的所見所聞,“秋作苦”是虛寫,“夜舂寒”為實寫,以虛襯實寫出農(nóng)人夜以繼日不停勞作的辛苦,在一“苦”一“寒”中道盡田家生活的不易,也流露出詩人對勞苦大眾的悲憫之情。
荀媼雖生活困苦,但還是殷勤地招待客人,端出了珍貴的雕胡飯款待詩人,令詩人感動不已。
最后詩人借用韓信受漂母之恩后以重金相報的典故,以荀媼比“漂母”,表達對荀媼的感激之情。與此同時,面對荀媼的款待,詩人無以報答又覺得受之有愧,再三推辭不忍享用荀媼的這一餐美食。
這首詩作于李白被賜金放還、結束待詔翰林的生涯之后。詩人雖過著“十年浪跡天下”的生活,仍不忘心懷國事,他為朝政黑暗而憂心如焚的同時,又為自己報國無門而滿腔悲憤。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李白仍懷著“一掃胡塵”、恢復祖國統(tǒng)一的志愿加入幕府,從軍征伐。不論是得志還是失意,李白的報國之情和施展政治抱負的進取之心從未被磨滅。
思辨速寫
李白傲岸不屈的性格,不僅代表了盛唐的時代精神,也代表了人類健康的精神追求。請綜合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談談你的理解。
【速寫參考】李白同大多數(shù)盛唐詩人一般,有強烈的政治抱負,希望在盛世中有一份事業(yè),在亂世中有一番作為。他終其一生沒能實現(xiàn)政治抱負,卻用詩歌對朝政的黑暗和不公進行了批判。他不是只會“天仙之詞”的詩人,而是兼有悲天憫人情懷的詩人。他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存在,忽略了任何一面,都無法真正地了解被世人奉為“詩仙”的李白。(來源:《作文素材》,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