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柳州古八景之一的筆峰聳翠在文筆山,我最初親近的還是其西南方山腳汩汩而出的三注涌泉。三個泉眼匯聚一處,形成一個洼池集水。炎炎盛夏,來此汲泉打水的村民絡繹不絕。我從朋友處得知,為取水便利,也為這一方文情詩意,朋友的一名親戚租了距泉眼幾十米遠的房舍作茶室用,夫婦倆每個周末都從市區(qū)開車過來,打水泡茶,焚香撫琴,消解一周的工作疲憊。
每次去取泉水,我都未曾碰到茶室主人。唯見籬笆草舍,青蘿纏垣。風起時,平房院門邊種植的一大片碧翠竹林簌簌作響,光影在竹葉間流動,呼應了那水洼里玲瓏搖動的山泉。循著風聲眺望,從山泉涌起處,漸次往上。但見松林層疊、茂樹云林,探尋不到泉之來處。
再沿山路上行,及至一家村戶,寬庭闊院。那村戶,人稱他東哥,他選擇一處山間泉眼,用管道引流至家中,便于日常取用泉水。我和三兩個朋友帶有便攜茶具,于是借了東哥家堆放柴火的棚子,挪來邊上一張矮木桌,就著幾張小竹凳圍坐。風聲水響,煮水烹茶。用這泉水泡茶,較之他處之水,似乎多提了些茶香,多聚了些茶氣。
身處雞鳴狗吠之所,村婦的褲衫即晾曬于旁,都不礙眼。茶煙裊裊,心之所向,始終連接著那個仙氣蒸騰、文氣潤澤的文筆峰。
出得東哥家,再往上,山道兩旁的葦草和黃色野雛菊斜斜倒伏,想必由此通行的人與車并不繁多。直到一個路口,相對開闊處,往偏西方向遠眺,只見一座挺拔雋秀的山峰,如飽吸墨汁的筆尖直指蒼穹,這就是文筆峰。遠觀形如巨筆,既有卓爾不群之相,又有溫潤如玉之風。正如《馬平縣志·山川》中所載:“山勢卓立,直上如筆。峰頭上尖下圓,肖筆冠之像。”
山因水而靈,水因山而秀。一汪甘泉引領我的視線,一壺清茶飄逸翠微的仙香。我更樂意走進傳說中的意境。太白金星曾經(jīng)邀眾仙云集于此,鵝江為碧墨,香云作紙箋,指點山水,吟詩作畫,一時間仙香縷縷、文氣繚繞。眾仙擱筆處,有筆架石,而太白金星有意護持龍城文運,將筆沖霄而置,為柳州這方水土的人文地理添加了仙意的一抹。
唐代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說的也是這樣的意思吧。
二0二二年秋,驕陽熾烈,樹影篩風。我在通往文筆峰的山路上行走,一同前行的還有三個文友。路過黃家屯,道路彎彎折折,南國的草木還未蕭瑟,時而轉(zhuǎn)開的視野中,一大片山樹密密匝匝,幾點飛鵲不時掠過,這山中世界著實有開闊明凈天高淡遠之意味。道路兩旁長松引路,五感六識轉(zhuǎn)換之間,那松風里倒是能嗅出三兩絲秋的韻味。沿路的桂花也是大氣場里的小甜心,絲絲入扣,沁人心脾。本是秋風如瀑、兩腋生風的快意神仙意境,這會兒又添了雅俗兩相宜的桂花芳馥,直讓人天上人間傻傻分不清了。
總之有松風為羽,這人間桂香便也成仙了。
走著走著,路盡了,筆峰兀立在前。登峰的路在哪?喏!帶路的人朝前一指。唯見草莽一片。我好像聽到身邊那長衫闊袖的同伴倒吸了一口涼氣。
開始幾十米還隱約能看出路的樣子,不過是藤蔓倒伏,亂草恣意。沒走多久,路的模樣消失了。腳下是土生土長的山石碎土,因長時間無人行走,野草橫生,荊棘密布,需得用棍棒左右分撥,才約莫看得出道道來。而再往前探,山徑曲繞又不知所終。
帶路的人指點,著裝如我等,爬山需得注意,雙腳不可如常步移,而應每一步都直起直落,以免被如刃野草劃傷。
縱是如此,仍每每冷不防被后邊的樹枝扯了衣尾鉤了褲腳,一心向前的人不由得倒退數(shù)步,被拉回原地。于是只好停下,耐著性子將衣褲與任性的植物一一剝離,實在好氣又好笑。偶有傾倒的松木架空橫陳,擋住前路,人還需彎出蛇形姿態(tài)才便于穿越。
此時在林中行走,似火驕陽被阻隔于外,人已然被裹在一個蔥郁的世界。
不時有一尊高聳巨石、幾團如龜圓石和懸吊之石在途中閃回。因為山石的突兀,路便被生生地隔斷,好似一句話之間被猛地打了個晾嘆號,叫人一下子愣住了。
迎頭直上定會撞石,那就得舍棄手中的一些物什,放開手腳攀爬。摳石縫的、揪藤蔓的、攀懸枝的,往上即是勝者,哪里還能尋思其他?
距峰頂不遠,過一處懸崖。路僅尺寬,雙手抓緊右側(cè)山石與樹枝,亦步亦趨,須防腳底打滑,而要緩緩通過。山路窄陡處,反而不宜與同伴相牽扯,只能各自摸索,甘苦自知。
距峰頂還有幾米之遙,一叢峭卓山石在眼前劈開,分為幾簇,其中一道石縫僅可容一人穿行。植物在此仿佛都臣服了,峭石統(tǒng)領了它們。人與急速的氣流一同穿越石縫,耳邊疾風長嘯,鬢邊亂發(fā)翻飛,說是被風簇擁著登頂,那也是不為過的。
頂上光明一片,所有的艱難困苦瞬間被陽光融化于天宇。
我們幾人不禁仰天長嘯!山谷松風亦與長歌相應,此起彼伏。
站在文筆峰頂遠眺,時空在此大開大合。
東面與東北面,柳州市城區(qū)用另一種姿態(tài)展開畫卷,灰白的建筑群之間,不時有一座兩座秀美的山峰突起。在這樣的視野里,山峰已不是日常肉眼可見的那座山峰,它就是一顆棋子、一滴墨汁、一扇屏風,擁有著這些棋子、墨汁、屏風的城市,也擁有著古雅的人文情懷。放眼南面天際,層層疊疊只此青綠,便是一幅江山水墨圖。目光收回,俯瞰,見一圈微微隆起的山脈,同樣披覆翠茂植被。沿著山體一路望去,終點竟是凸起的大山崗。興許這反而是山脈的龍頭起點呢。當下這么一尋思,那道山脈似乎競隱隱浮動起來……
峰頂這幾塊大石頭上,僅可容納數(shù)人。剛好我們就用隨身攜帶的簡單器具在此沏茶,焚香聽風。席間,也不知打哪兒飛來三五只粉蝶團繞,曠闊處平添妙趣……
之后數(shù)次,我于山邊四野回望此峰,慨嘆假若未曾攀登,怎懂得這溫潤潤的峰頭,競暗藏荊棘之路?此峰護持一方文運,求得書山學海的終極景致,歷程大抵相似吧!
三
初冬。微雨。我再次驅(qū)車于文筆峰一帶盤繞。文筆峰山體方圓十公里,周邊分布有文筆村、山頭村、朱家村、長龍村,以及中田屯、黃家屯、琉璃屯等一些村屯,再有拉達水庫,以及自治區(qū)、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劉簧墓。
琉璃屯這個名字詩意盎然,讓人想到天上掉落的星子。小屯子依傍山脈而居,嵌在黛青色的山體間,遠觀屯子小巧精致、通透明凈、斯文安靜。也有可能,是那時眾仙云聚于此,仙人衣袂夾帶出來的一塊琉璃碎片。
鵝江,也名竹鵝溪,就發(fā)源于琉璃屯附近,是柳江在柳州市區(qū)最長的一條支流。這一帶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水不斷滲出,也潤澤了文筆峰這支“仙筆”。
從文筆峰下來不遠,有座農(nóng)家小莊園,依山傍水,碧池旖旎,真是風光半畝抵萬金!來到這里,人心瞬間柔軟下來。就在這山莊旁抬頭往上看,一座高高凸起、植被披覆的山體聳立于跟前,有三塊巨大的山石裸露無覆蓋,倒像是一張臉面。一問池邊洗菜的婦女,才知這就是南蛇崗。據(jù)地理記載,文筆山所在之處,正是南蛇崗山脈的南段。想來之前站在峰頂遠眺,所見之隱隱浮動之物,正是這南蛇崗吧!
人心投射,天地則應我于蒼穹。毓秀如斯文筆峰,其寓意更多的是承接著古代名賢的精神映照,寄托了民眾崇尚文德的求索。
文筆峰是一方文運的象征。遙想千年前的柳宗元到柳州為官,興辦文教、修復孔廟,倡導人們讀書識字,使柳州的文墨昌盛、人才輩出。柳州本地也陸續(xù)出了不少名人,“明代八賢”中的戴欽、張翀,清代政壇文壇均享有名聲的楊廷理、王拯等,均為柳州歷史文化增添了光彩。
文筆峰是遠古遺下的筆墨紙硯、星光火種,其暗藏機鋒,總有一些“執(zhí)筆人”、啟蒙者應世而生。清代乾隆年間曾主管廣西教育和歷史的朱佩蓮詩中似有隱喻:“思人徙倚羅池畔,不獨西瞻彩筆峰?!笨芍^柳氏文筆、羅池西瞻。沉淀著文化意韻的羅池與文筆峰遙遙相對,在時空中交融。文化的表征雖有時代的差異,但精神內(nèi)核從未疏離。
午后,我來到山頭村西北方不遠的劉黃墓。劉簧于唐會昌至大中年間謫任柳州司戶參軍,當年他在鄉(xiāng)間勸農(nóng)時墜馬身亡,民眾就地埋葬。劉簧墓在明成化、清乾隆及清光緒年間均為后人所重建、重修及捐資維護,可見為這一方水土而來的賢良德士,始終活在民眾的心間。
在劉簧墓前望向西北方,還是那繞不開的文筆峰?!肮P鋒”周遭視線明凈,無過多礙眼之物。相比其他村屯,在劉黃墓一帶,幾乎是能清晰地看到文筆峰的最遠距離,但站在此處,又讓人感覺與文筆峰是那么親近。
濃非厚,淡非薄。越遠,越廣闊;越淡,越深沉。
[作者簡介]朱英玉,士,柳州市作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柳州市散文學會副會長、秘書長。發(fā)表各類作品妁一百五十萬字。
責任編輯 藍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