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養(yǎng)成愛吃粥的習慣,粥的那種潤滑、融合的感覺,讓我舒服。我所吃的粥是白米粥,與下有配料的肉粥無關。白粥是那種只需大米和清水就能煮出來的,并且在煮的過程中,是不需要長時間熬制的那種。
居鄉(xiāng)村的時候,我早已看慣了母親早起煮粥,那是溫馨的時刻。母親天蒙蒙亮就起床,蚊子也正趕著從窗外往黑咕隆咚的屋里鉆。母親進廚房,淘米、下鍋、生火,煮上一大鍋粥,這一大鍋粥可供一家人一天食用。柴火灶里的火苗很旺,烘煮著鐵鑊里的食物,鐵鑊煙火繚繞。待鐵鑊里的粥燒開,過一陣子?;鸫龕灒赣H才轉過身來叫我們兄妹幾個起床。
我們進廚房取水缸里的水洗漱。進入廚房的當兒,我準能聞到撲鼻而來的粥香,這也讓我聞慣了早粥的味道。再過一會兒,母親用缽頭分別將粥舀出來,一缽留做午餐,一缽留做晚餐。早餐的則用小碗給我們一一盛好,以便食用時不燙。趁著我們洗漱,母親又熱了咸菜,讓我們吃了白粥好去上學。她則操起工具,快步趕著出工,掙工分去了。
我們一家人能夠在早上吃上一碗白粥,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為那時候的稻米不夠吃,約有半年時間的早餐是要吃紅薯湯。紅薯湯是沒有加糖的那種,天天吃可讓人生厭呢。而一碗白粥對我們來說,則美得不行,故記憶猶新。
母親煮的白粥比較清爽,米湯微白,粥粒圓潤,還帶有些許的裂紋,顯得素雅而純真,我們稱之為“清簡粥”。一碗清簡粥,潔白、簡練、潤澤、清香,那種白,又帶有些珍珠般溫潤的光澤,粥粒完整卻不干硬,吃起來暢快又富含內容,也耐饑。
經年之后,那種鄉(xiāng)間清簡粥的做法被我?guī)У搅诵〕?。當然是我成家立業(yè)之后,我也過上了小家庭的日子。初始時,我以為那是從我家?guī)淼莫氶T絕技,常自鳴得意,待我和鄰居及同事交流之后,才知道幾乎家家都是煮清簡粥,我算是孤陋寡聞了。
說起來,我們愛吃清簡粥,大抵是本地夏季長、氣候炎熱的緣故。吃清簡粥可以補充一定的水分,又不至于容易饑餓,故受到本地居民的熱捧,慢慢就成了本地大眾的一種飲食風俗習慣。
清簡粥是平淡的,但我喜歡在這樣的平淡中去體味米粥的香味與順滑。細細琢磨,白粥還真是一種可以撫慰心靈的吃食,一碗白粥吃進肚子里,一天的好心情都有了。這種平淡,表現(xiàn)在粥米與湯水之間的相互關系上,它們既纏綿又分離,像極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夫妻,可以保持牢固的關系卻又不至于把關系弄得一團糟。
那時候的早餐可不比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早餐市場很繁榮,吃什么的都有,各取所好,如米粉、包點、油條、豆?jié){、生鮮粥……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白粥,尤其是自己煲的那種。年輕時因為貪睡,掐著時間起床,洗漱之后趕著上班,中途才溜出去嗦一碗粉。畢竟粥要靜下心來煮,是急不得的。到后來總覺得外面的早餐有點咸膩,不如吃白粥來得妥帖,可能是我從小就養(yǎng)成了白粥胃,已經改不掉這習慣了。我每天早起,量一杯米擱進電飯鍋里,自己煲粥吃。
煲一鍋三口之家的白粥,花不了多少時間,十分鐘燒開,再悶上十分鐘,即可取碗分裝。稍涼后,就著一碟咸魚或者咸菜,呼嚕嚕吃起來,好不痛快。那一碗不熱不涼、不厚不薄、粥湯分明、米粒圓潤的白粥,再也不是難得的。
當然選購大米時要問清楚店老板,要買硬一點的,這樣的大米煮粥才能清筒。過于軟熟、黏糯的香米之類,煮粥容易發(fā)稠,口感不佳。自己積攢有一定的煲粥經驗,只要調配好時間,擁有一頓稱心的白米粥不再是難事。當然,要煲一鍋合口的白粥,還要有“寧人等粥,毋粥等人”的心態(tài)。
稻米是由水養(yǎng)成的,它們在水田里泡了四到五個月時間才得以收割,所出大米拿來做飯,想要獲得最佳口感,自然是要讓米回到水里去。煮白粥是合理的,我相信這一點。特別是我們這里所產的早造大米,比晚造大米要提前一個月收割,成熟期有點短促,品質顯得有點糙,不夠細膩,但用來煮粥卻正好。大概這也是天造之選,讓我們這方水土的人們可以吃著早造米煮的白粥,然后去侍弄晚造的稻稼。
早稻是由涼轉熱的天氣下成熟的,晚稻則是由熱轉涼時成熟,品質自然不一樣,前者要比后者硬一些,且易斷易碎,吸水性也強。做飯時火候也不一樣,早稻米要多煮一會兒,這是由它們的性狀所決定的。農歷六月,是早造新米登場之時,村里家家戶戶早上都煮新米粥,炊煙裊裊,滿村粥香。新米粥里,米粒肥糯,米湯順滑,香氣蓬勃。
煮早稻米的白粥,除了要把控好火候,還要把控好米與水的比例,最好是一比三,畢竟早稻米吸水性強。經過柴火的煎煮,鍋里會冒出氣泡,發(fā)出“噗噗”的聲響,然后逸出香味。燒開幾分鐘之后,即可退火,讓米粒在余溫中繼續(xù)催發(fā),吸水膨脹。這個過程要恰到好處,否則就如《小二黑結婚》里三仙姑說的那樣——米爛了,白粥難以清簡。如果水不夠,又會造成糊稠,影響成品口感。
清人袁枚著有《隨園食單》,對煮粥也有陳述,他說:“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合,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痹渡钤诮愕貐^(qū),生活習慣有別于吾地,但他對煮粥的這個定義,卻符合吾地的基本要求。
梁實秋對煮粥和吃粥也有一番心得。他在《粥》里寫道:“不用剩飯煮,用生米淘凈慢煨。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始終不加攪和,任它翻滾。這樣煮出來的粥,黏糊,爛,而顆顆米粒是完整的,香。再佐以筍尖火腿糟豆腐之類,其味甚佳?!笨梢姷夭环帜媳?,人不分東西,都喜歡吃白粥。梁實秋也深知,煮粥一定要用生米去煮,這樣才能獲得最佳口感。
吃粥的時候,自然離不開裝載粥的器皿。我在博物館里看到過不少的出土文物,青銅器咱就不說了,單是土陶器就有甑、鬲、戽、簋等,說明我們的先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用土陶來做飯和裝盛米飯、白粥了,這樣的習慣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
最有意思的是那個“鬲”,它是一具三足的鍋具,恰好是粥的繁體字“鬻”的下半部,上面則是一個“粥”字。我很佩服發(fā)明文字的人,一個“鬻”字,即可完美地詮釋了一次煮粥的過程,太神奇了。而且,這個“鬻”字,還讓人仿佛感受到了裊裊的蒸汽和悠悠的粥香飄來。
小時候,母親煮粥時用陶制的缽頭來盛粥,我覺得很接地氣,那是一種水土交融的容器,也算是一種田園的回歸。盛粥的小碗則變化不大,一直是小個子的瓷碗,盈盈在手。那時候家鄉(xiāng)最時興“小江碗”,一種白釉色純、溫潤似玉的瓷碗,捧在手里很輕巧。碗上有花草圖案,碗沿鍍上一圈金邊,故“金邊碗”又是高檔的代名詞。小伙伴們捧著飯碗扎堆吃飯時,不但比誰家菜色好,還比誰家的飯碗漂亮。
社會一直在進步,到了現(xiàn)在已經有了非常精致的炊具和餐具,不再沿用粗坯的土陶器了。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深凹闊口的瓷碗還是需要的,這種形狀的瓷碗,裝了粥之后才可以沉淀出清玉似的粥面。尤其是夏天來了之后,一定要把白粥一碗碗涼好,吃的時候才不至于太熱,而且能夠讓泡在米湯里的米粒保持簡潔成粒、圓潤分明。手捧這樣的一碗清簡粥,也不需要什么菜,有三兩樣小菜就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使人安然度過炎熱之夏。
說起來,夏天人們容易出汗,必得有充分的水分去補充,而所吃又不至于難消化,清筒粥當然是首選。人們即使再偷懶,骨子里還是要講究的,講究的不是菜肴,而是那碗粥的清筒,要米還是米、湯還是湯,涇渭分明,我們不中意醪糟一樣的爛粥,歷來把清爽列為第一要素。但它又有別于湯泡飯,湯泡飯過于干硬,對消化不利,會增加腸胃的負擔,且缺乏粥香味,抓不住人們的胃。梁實秋就精于此道,寫出美文來供大家賞識。
在我們鄉(xiāng)下,夏天吃粥是需要多一些輔助動作的,我小時候一般都不在廚房里吃,往碗里夾一些菜,端出來到過道或者樹底下吃,這樣可以納涼,否則大汗淋漓,吃著也不過癮。跟我一樣的小伙伴可不少,大家喜歡扎堆一塊吃,然后商量著去干些什么“勾當”,如洗澡、戽魚或者采野果。
母親吃粥時的輔助動作很瀟灑。收工歸來的母親,大汗淋漓,洗一把臉之后,即進廚房煮菜,然后招呼大家上桌吃飯。母親右手抓筷子,左手拿葵扇,扇幾下風,放下葵扇,才端起碗扒拉著吃,夾一箸咸菜進口里,大口嚼起來,滿臉生輝。額頭上的汗珠又冒出來了,并往下淌。母親不管,還是呼呼搖扇。吃著吃著,只見她右手將筷子一橫,頭向右一偏,蹺起食指,從左額至右額一撥,將劉海撥開,額頭又光潔如初。那一連串的動作,自然且美,好帥。
夏天里吃粥的記憶還是比較深刻的。我曾有這樣的體會,每日被暑氣蒸熏得發(fā)蒙,要是偶爾吃一頓干飯,必得灌進大量的水,然后又是大汗淋漓。而一頓清筒粥,則不會有那么多的麻煩。這也造就了我們一日三餐都愛吃清筒粥的習慣。當我們適應了這樣的飲食之后,一年四季都愛吃清筒粥了,并且變成一種自覺行為。
吃白粥不是白吃,得配一些菜。逢年過節(jié)會有大魚大肉,平時有客人來也會準備豐盛一點,至于日常,準備一些小菜即可。主打的小菜,一般以咸魚、咸菜為主,能送飯又能增加能量?,F(xiàn)在的條件好了,小菜也豐富起來,可以是咸菜燜海螺肉,可以是蘿卜干燜海魚,可以是一碟煎咸魚,可以是肉絲豆豉燜姜絲,甚至可以是腐乳加咸鴨蛋,當然要配上一道炒青菜。一頓飯配兩三樣小菜即可,簡簡單單卻又豐盈滿足。
有時候,家里人有事都外出了,只剩下我一個人,我懶得做飯,到外面的小吃店解決。隨便在街邊找一家快餐店,要的也是一碗白粥,外加一些小菜,但一條煎咸魚是必須的,然后捧著坐到偏僻點的位置上,悶著頭吃,那個樣子頗有“此間樂,不足為外人道也”的玄機。吃完之后,肚子里暢暢快快的,打個飽嗝,然后踏著瀟灑的步伐回家。
我曾讀過日本江戶時代的詩人小林一茶的俳句:“誰家蓮花吹散,黃昏茶泡飯?!蹦莻€蓮花吹落、搭配上黃昏的境況,讓小林一茶的茶泡飯都染上了一股細膩的凄美感。我覺得,小林一茶的茶泡飯比不上我的清簡粥,盡管我們都是獨自吃飯。畢竟小林一茶的心境跟我不一樣,他帶著悲涼的情緒,而我則覺得清簡粥有滋有味,人間萬事皆值得。想到這點,我都不禁莞爾了。
也許你會問,天天吃粥,會不會太過于簡單了?我想,簡單并不代表粗劣,能夠往簡單上花心機,反倒說明了一種精神追求——生活更有味道。頓頓大魚大肉,味道美則美矣,但對腸胃是一種負擔,也顯露出一個人對生活過于松弛的不負責的態(tài)度。所謂的張弛有度,反映在餐飲上就是要講節(jié)制,魚肉雖不可少,但也不可濫。家常平淡的飲食,可能是一個人味覺滿足而心有余裕的表現(xiàn)。
小時候窮苦的日子里,一碗白粥曾是驚喜,如今進入了物質豐富的時代,肉盈脂豐、鮮香辛辣的生活狀態(tài)已不在話下,但我還是有所節(jié)制,不需要太豐盛的餐食,保持簡單的清簡粥就小菜,同樣能夠過好每一天?;蛟S,貪欲少點,對于修正日漸變形的身體會有好處。
我很欣賞清人阮葵生的那首《吃粥詩》:“香于酯乳膩于茶,一味和融潤齒牙。惜米不妨添綠豆,佐餐少許抹鹽瓜。”他說出了我的心里話。自小到大我吃慣了清簡粥,覺得這才是家的味道,更是內心深切依賴的生活習慣。一碗平凡而溫柔的白粥,成了最具生活特征的表象。
我年輕時常與三兩好友在夜晚時出去吃夜宵,順帶喝點啤酒。母親就曾告誡我說:“不喝深夜一杯酒,只吃早上一碗粥?!闭f深夜喝酒會傷身,而早上吃粥既暖身又養(yǎng)胃。我想,母親是深諳此道的,這也是母親一年四季都早起煮一鍋粥的原因。每天早上吃一碗白粥,可謂好處多多,譬如陽氣伴生、神清氣爽,生津解渴、補水養(yǎng)神,清香滋潤、去煩除燥,暖胃熱腸、活絡通經。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養(yǎng)生的事情,吃粥養(yǎng)生可能也是國人廣泛的共識之一?!端问贰堮鐐鳌酚涊d,張耒每天早起之后,都要細熬粗米粥,隨后揮筆記下:“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為飲食妙訣?!边@樣的養(yǎng)生訣竅,至今仍可供大家分享。
清人曹庭棟也著有養(yǎng)生專著《老老恒言》,他認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彼岢觯骸懊咳湛崭?,食淡粥一甌,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彼€提倡:“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計頓,饑即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庇腥绱硕嗟暮锰?,可見吃粥是蠻不錯的。
有道是,人有清閑福,莫過早晚一碗粥。
[作者簡介]劉忠煥,廣西合浦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西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羊城晚報》《今晚報》《廣西日報》《湛江文學》等報刊。多篇文章入選《語文主題學習》《伴悅讀——語文素養(yǎng)核心讀本》《相思湖作家群散文選》《我們的鄉(xiāng)愁》等教輔選本和文集。
責任編輯 梁樂欣
特邀編輯 張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