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凡事都有利弊,就像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同樣道理,所謂“壞事”也有好的一面或好的部分,關鍵在于我們怎么看待它,也可以說,一件事是“壞事”還是“好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思維方式。誠如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所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也正像我國古代著名的成語故事“塞翁失馬,焉知非?!斌w現(xiàn)出的“禍兮福之所倚”,擁有積極思維的人才能看到“壞事”中的轉機,甚至將“壞事”變“好事”,并最終擁有一個積極陽光的人生。
所謂積極思維,通俗講就是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預期未來。著名的半杯水效應說明的正是這個道理。有的人看到半杯水會很焦慮:壞了,只剩半杯水了!有的人看到半杯水卻很開心:太好了,還有半杯水呢!前者就是一種消極思維,而后者則是一種積極思維。顯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的情緒感受是不同的,前者消極悲觀會很失望難過,很難感受到幸福,后者積極樂觀充滿希望快樂,即便遇到消極事件,擺脫其消極影響并從中獲得積極力量的能力會非常強大,容易感受到幸福,如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人類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幸福?!?/p>
那么該怎么建立和拓展積極思維呢?
第一,從小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
樂觀的人傾向于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對未來抱有積極期望,也即擁有積極思維。但樂觀是一種人格維度,需要長期培養(yǎng),很難一蹴而就。因此,要想擁有積極樂觀的人格品質,需要從娃娃抓起,從小事抓起,持之以恒,以形成穩(wěn)定的積極思維模式。比如,當孩子不小心打碎杯子的時候,作為家長要做的不是呵斥和責備孩子,而是積極地指出諸如“你很幸運哦,沒有被扎傷”“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等;再如,當孩子想玩布娃娃卻“搶”到了小汽車正噘著嘴不高興時,幼兒教師可以“驚喜”地表示:“哇,你的小汽車好漂亮啊,你是怎么找到的?”這樣才能引導孩子從小學會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久而久之形成積極的思維習慣。一旦成為自動化的積極思維習慣,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人格品質,將受益終生,“壞事”不再。
第二,轉換角度,看到同一事物的積極面。
話說有一位老太太,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曬鹽賣鹽,希望天氣晴朗,小女兒賣雨傘,希望陰天下雨。老太太每天都憂心忡忡,天氣晴朗的時候擔心小女兒的生意不好做,陰天下雨的時候又擔心大女兒的生意受影響。直到另一位智慧的鄰居老太太指出:“你為什么不這樣想呢?天氣晴朗的時候大女兒的生意好做,陰天下雨的時候小女兒的生意好做,這樣你就可以每天都很開心了?!笔前。斘覀儧]辦法左右一件事時,不如轉換思維,主動看到它的積極面。例如,當孩子把剛整理好的房間搞得亂七八糟時,你要看到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不僅僅是“調皮搗蛋”;當孩子把自己搞得臟兮兮時,你要看到孩子的活潑好動而不是“不講衛(wèi)生”。所謂“破財消災”“碎碎(歲歲)平安”,就是這種積極思維的民間智慧。
第三,拓展認知,看到“壞事”外足夠好的部分。
上帝關閉一扇門的同時會打開一扇窗。曾經有一個人在車禍中受傷雙腿被截肢,他為此痛苦不已,但是他的朋友卻勸導他說:你應該感到幸運,因為你還活著,而很多人在車禍中不幸喪生了!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這個人就拾起了笑對人生的勇氣。所以,當壞事發(fā)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去盯著關閉的門而悲痛,而要盡量尋找那扇打開的窗。例如,當孩子的手受傷了,家長或教師可以告訴他們“沒關系,你只是手指受了一點傷,真幸運你的胳膊和腿都很好”;當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情緒低落時,家長或老師可以引導他“雖然你這次成績不太理想,但是和上次相比彌補了哪些漏洞”,諸如此類。總之,我們要拓展認知,看到壞事外足夠好的部分,將思維轉變?yōu)椤昂迷凇薄靶姨潯钡?,從而逆轉心態(tài),感恩陽光。
第四,積極歸因,找到“壞事”的積極原因。
著名的心理學ABC理論認為,事件A發(fā)生后產生的C感受取決于B認知。例如,你舉手發(fā)言老師沒理你(A),導致你心情低落甚至很生氣(C),是因為你將該事解讀為“老師瞧不起我”(B)。換言之,是好事還是壞事可能取決于我們的認知或歸因。悲觀的人會將“壞事”的原因解讀為消極因素或歸咎于內部、穩(wěn)定、全面的因素,比如“都怪我太笨”“都怪我不好”等,容易使人產生消極情緒。樂觀的人則傾向于將“壞事”歸因于內外部不穩(wěn)定或局部的原因,比如“我的努力還不夠”“我那天的狀態(tài)不太好”等。心理學家韋納認為,將“壞事”(如失?。w因于內外部的不穩(wěn)定因素時,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行為人進一步堅持原行為而不至于消極悲觀乃至自暴自棄。比如,舉手發(fā)言老師沒理你可能是因為“老師沒看見”(系運氣不好,而非“老師瞧不起我”)等。積極歸因不等于怨天尤人、推卸責任,而是為了更好地整理心情、整裝待發(fā)。
第五,積極預期,“壞事”可以變“好事”。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有個著名的實驗,他把隨機選出的一組學生名單告訴老師,聲稱這些學生經過測試智商很高,以后會很有出息。8個月后再去回訪,他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的智商和學習成績都顯著提高了,原因就在于老師們相信這些學生未來發(fā)展前途了得,給予了他們積極的期望。換言之,你期望什么,就會獲得什么。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卡耐基小時候調皮搗蛋、惹是生非,是人見人厭的“壞孩子”,但是后來他的繼母給了他積極的預期,認為他是全街區(qū)最聰明的孩子,假以時日必有所成。結果卡耐基就真的轉“壞”為“好”,最終取得了成就。因此,如果你是教育者,那么,多給你的學生或孩子以積極的預期,他就非常可能順著你預期的方向發(fā)展,“壞孩子”也可以變“好孩子”。
第六,積極暗示,相信自己好事多多、好運連連。
意識層面的積極自我暗示可以將積極的力量灌注到潛意識中,從而進一步影響意識層面的感受和行為。安慰劑效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位老太太患有嚴重失眠,必須依靠安眠藥才能入睡。有一天晚上老太太發(fā)現(xiàn)安眠藥吃完了,便請求租住其家的一位大學生幫忙買藥。但當時已經深更半夜,大學生不愿意去,就拿出一顆和安眠藥一樣大小的豌豆給了老太太,謊稱是他自己的安眠藥且效果特別好。老太太吃下后睡了一個香甜的囫圇覺,第二天連連感謝大學生。這就是積極自我暗示的力量,當你暗示并相信自己能睡一個好覺時,你真的就能睡一個好覺。所以,要多給自己積極的自我暗示,告訴自己“我一定能行”“我可以”而非“我不行”,那么你遇到的就更容易是好事而非壞事了。
總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堅持用積極思維對待每一件事,持之以恒,能夠改變大腦的結構,形成自動化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模式,將會受益終生,獲得幸福。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種取向的教育效果追蹤比較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BBA23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