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采訪了數(shù)位教師、校長和教研員,來了解一線教育工作者對于當前教研活動的真實感受。我們發(fā)現(xiàn),沒有教師質疑教研的價值和作用,他們反感的乃是“假教研”,即低效甚至無效的教研。對于理想的教研樣態(tài),他們有著強烈的期待和需求。
反感“假大空”式的教研
穆大爻 遼寧省小學英語教師
我們每周都有教研活動,單周集體教研,雙周集體備課,無論教師是否有時間參與,都要求我們填報材料記錄下來。我們每周約定一段固定的時間用來教研,有的時候大家沒空琢磨,就編造一份材料,比如抄一份教案,寫幾句評語,文不對題也沒關系,因為沒有人會認真看這些材料。我們其實對這種操作方式也很反感,教研應該讓教師學到新東西,而不是拿個本子記錄給上級看。有時候,我們小組也會坐下來研究一節(jié)課怎么上,如何組織語言,每個環(huán)節(jié)應該用時多久,怎樣優(yōu)化課件和教具等,可是這些真正有意義的內容我們反而沒空詳細記錄。
那么教研員做了什么呢?教研員很少來校,我們小組一年最多有兩位教師能得到被指導的機會。而且教研員并不太了解教材和當前實際的教學情況,每次評課都遵循套路。
我注意到,有位教研員在一次評課時提出的某些內容和教材并不相符,還告訴教師,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就不要帶他們一個一個地讀單詞了。實際上,每個班大概都有十幾名學生成績不合格,七八十分的也大有人在,如果不帶學生讀單詞夯實基礎,就會有更多學生掉隊。這也不能全怪教研員,很多教師來我們學校聽課,夸學生聽得懂、說得出,不輸大城市學校的水平,其實課堂是早就排練好的一場“表演”。有時我會問自己,這樣的教研有實際意義嗎?
教研有什么實際作用呢
瓊玉 重慶市小學音樂教師
對于當前的教研活動,我和身邊的同事都覺得缺少實際作用。如果是外出教研,教研員或專家的專業(yè)水平與能力參差不齊。有的是照本宣科,甚至只是讀教育部的官方文件,下面的教師昏昏欲睡。有的專家分享的觀點,乍一聽覺得似乎很有道理,但回到學校之后卻發(fā)現(xiàn)很難實踐,甚至與以往的教研觀點相悖。比如一次市級培訓時,某個出版社的主編應邀向我們分享經驗,他說在小學階段不需要教學生學唱譜,給他們一首歌反復聽上幾十遍,學生自然就會唱了。每個人對音樂教育的看法可能會有分歧,但這位主編的觀點已然違背新課標的導向和要求。當時沒有設置互動環(huán)節(jié),也沒有教師發(fā)表意見,我還擔心一些年輕教師會被誤導。
相比之下,校級教研更加符合教學實際,但校級教研范圍較小,討論比較局限,教師的教學水平很難得到真正提高,所以大家參加教研的積極性也不是很高。不過這兩年來,我們學校開展的教研活動對時間、內容、評價方式等都做出了規(guī)定,我覺得是在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我希望未來的教研活動能更加聚焦教師個體,通過現(xiàn)場講課、實際訓練等形式,幫助每位教師提升能力。每位教師所表現(xiàn)出的問題并不相同,比如同為音樂教師,我在合唱指揮方面的能力比較弱,其他教師唱歌方面的技巧需要提高,這些都是無法通過舉辦一場講座、請某位專家講講理論就能解決的問題,畢竟教研員、專家為我們帶來的更加新穎而科學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一線教師最后也需要回到課堂中來落實。
教師教研不能玩“花架子”
周宗榮 湖南省中學語文教師
對于鄉(xiāng)村學校和教師來說,我認為當下的教研活動主要存在兩大問題。
一是缺乏常態(tài)化教研機制。許多鄉(xiāng)村學校教研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就是每學期安排一些教師上公開課,然后大家聚在一起評評課。平時,組織教師們討論教學、研究上課、答疑解惑,這樣的常規(guī)教研活動并不多。
二是教研活動缺乏領軍人物。學校層面和教師層面也希望搞教研活動,但是缺少業(yè)務精湛、教研能力強的教師。沒有“領頭羊”的帶動,教研活動便難以開展。
近年來,涌現(xiàn)出不少有作秀之嫌的課改模式,固然是“百花齊放”,但也讓基層學校和教師感到有些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當然也有讓人覺得欣喜之處。之前,教師想向外地名師學習,需要跋山涉水,費時費力;現(xiàn)在,一根小小的網(wǎng)線打通了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之間的壁壘,這種跨越時空的學習方便實用,是時代發(fā)展的一大紅利。
在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中,希望我們的教研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是指教研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能夠解決教師們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是玩一些“花架子”;仰望星空是指教研能夠引領教師成長,突破自身在學識、眼界等方面的局限,看到專業(yè)成長道路上更廣闊的世界。
作為一名鄉(xiāng)村教師,我渴望有更多機會向教育發(fā)達地區(qū)的名師學習。名師的課堂是他們教研思想、教育智慧的結晶。觀摩學習名師的課堂,是教師提升自身業(yè)務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名師的引領作用,如遴選一些名校名師做試點,向全國同行免費直播他們的課堂(不只是公開課,還要有家常課),便于大家學習提高。
教研室應該是所有教師的“娘家”
文久江 湖北省初中物理特級教師
我認為當前教研中存在四大問題。
一是教研功能異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研室需要承擔起更多的教育教學功能,但是總體而言,教研室已經異化為“考研室”,很多教研室成了試題研究室,各級教研員的主要工作變成命制或組織命制幾套試卷。
二是人員固化,區(qū)域聯(lián)動不夠。教研員被稱為“教師的教師”,大多從優(yōu)秀教師中產生。教研員產生之后,在崗位上任職少則幾年,多則十多年、數(shù)十年。而一個學科一般只有一名教研員,現(xiàn)在各類事務性工作增多,教研員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專心開展學科教研及組織教研活動,很多教研員僅起著上傳下達的作用。
三是教研脫離實際。教研員從優(yōu)秀教師中產生,從名校中產生,如果不深入一線調查研究,很容易站在名校的立場審視區(qū)域的學科教學,站在虛空指揮學科教學。此外,在形式主義、功利主義的影響下,教研員們都爭著到基礎好的傳統(tǒng)名校去“蹲點”,更需要教研的薄弱學校卻受到冷落。
四是教研形式單一。很多教研活動就是聽評課,而且只局限在本學科,難以激發(fā)教師的興趣和積極性。
我期待貼近一線、服務一線的教研。教研員不能離開一線,教研內容的源頭活水應來自教學一線,教研成果要服務一線教學。我期待團結全員的教研。因為教師評價、工資績效發(fā)放與教研無關,所以教研活動成了極少數(shù)積極分子的事情。如何調動全員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積極性,還需要多方努力。
教研室的學科研究室不應是教研員一個人的辦公室,更應是區(qū)域內所有學科教師的“娘家”。只有教研室門庭若市,我們的教研工作才能真正深入教師的心。
教研組的工作不能等同于上傳下達
余襄 上海市高中語文特級教師
我認為教研是最好的培訓,教研面臨的爭議主要在于如何做,而不是教研本身。學校教研活動能否產生實際效果,關鍵在于是能否組建具有學術氛圍的教研組。
如果學校教研組組長具有學術引領性,組織的活動目的明確、聚焦學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又有三五個骨干教師能在其中起到激發(fā)、引導的作用,那學校教研工作很難做不好,也沒有理由不受老師歡迎。因為教研組本身算是一個純粹的學術型組織,教研組長沒有什么權力,這里的工作也不與評優(yōu)、績效等實際利益掛鉤,而主要服務于學科建設和教師的學科教學,如果活動開展得真實、有效,人人都能受益。然而,不少學校教研組所做的僅僅是上傳下達的工作,傳達上級理念和學校工作、布置學科教學任務,最多在期中或期末考試后組織成績分析。一些教研組長自己水平一般,將自己作為領導的傳聲筒,把教研會開成了行政會,老師們當然覺得教研沒有意義——“你就那點事,發(fā)個通知就行了,何必把大家叫到一起?”
教研組要重視“研”,組長必須能夠勝任學術引領者的角色,至少要有“研”的意識。這并不是說一定要往高處拔,去申報一個項目,而要立足于課堂教學,立足于教師的實際教學,解決最現(xiàn)實、最迫切的問題。
比如為了踐行新課標,很多教研組長會參加校外培訓,回來后召開的“教研會”,就是對著筆記,念個一二三四,這樣老師們當然沒有太大興趣。如果只是傳達,那給老師們每人發(fā)一份文件、找專家解讀不是更好?教研組長應該思考的是,專家說的對不對,哪些適合我們學校,能不能形成一套我們自己的落地方案?
至少要保證學校和老師自愿參與的權利
王昌勝 湖北宜都創(chuàng)新實驗學校校長 兼任河南鄭州市鄭中國際學校校長
作為校長,在為教師對接教研資源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當前的教研工作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資源與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很多資源不能真正回應老師的需求。在面對一些帶有行政色彩的培訓資源,尤其是要求強制參與的一些活動時,老師們往往會覺得價值不大甚至是一種負擔。二是資源不足,比如一些小學科的資源往往很少,不能滿足老師們的需求。
就校內組織的教研活動來說,往往效果不佳、收獲不大,比如學期教研缺乏規(guī)劃,東扯西拉,效率低下;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導致這類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研活動缺乏規(guī)劃,主題不清晰、不聚焦,追求面面俱到而欠缺實效;團隊文化有待完善,老師們不敢直言、不能坦誠溝通,很難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真問題;同伴間教學水平相差不大,教研活動很容易因此而囿于同一水平,缺乏專業(yè)引領;教研活動方式陳舊,難以調動老師們的興趣;等等。
我期望區(qū)域層面組織的教研活動至少秉持一個原則,那就是讓學校和老師自愿參加。因為大家會用腳投票,如果覺得某個主題或內容有價值,會有更強的參與意愿,也就更容易產生實效。這能倒逼著組織部門提升教研質量。為了給老師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他們勢必要真切地調研學校和教師的需求,并提供菜單式的教研服務,方便學校和老師們自愿選擇、自愿參加。
另外,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重點研究學科知識本身,很少研究教學方式,就算有,往往也只是在討論某個知識點該如何教,而不太研究學生如何學。實踐證明,老師們很愿意參加體驗式的教研,比如將整個教研活動模擬成課堂教學的樣態(tài),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讓老師多參與活動、多表達觀點。在以一個“學生”的角色參與學科教研的過程中,老師們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更自然地更新教學觀,并將其踐行于真實的課堂教學中。
要發(fā)揮數(shù)據(jù)的力量
盧冬梅 天津市第十九中學校長
長期以來,校本教研在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教育質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學校也始終堅持推進這項工作。但是毋庸諱言,現(xiàn)實中的校本教研還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校本教研缺少頂層設計和長期規(guī)劃,其次是教研內容的確定往往比較隨意,再次是教研活動的流程設計比較碎片化和程式化,最后是教研活動的效果缺少評估。
校本教研本身的意蘊在于突出學校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場域,教師是研究主體,教育教學實踐是研究對象,但是在日常工作當中,校本教研卻往往體現(xiàn)為一種管理行為。
隨著大數(shù)據(jù)技術、移動終端的發(fā)展,學校在校本教研中能夠推進技術支持、數(shù)據(jù)賦能的精準教研行動。學校應該加強對教與學各類數(shù)據(jù)的采集、分析、研究和利用,推動校本教研從經驗型研究向循證研究轉變。
校本教研應該始于數(shù)據(jù)、終于數(shù)據(jù)。研究的內容應該來自教與學的真實問題。學校采集學生作業(yè)、學業(yè)監(jiān)測等多項數(shù)據(jù),從中發(fā)現(xiàn)那些需要深入討論的問題,提煉而成教研主題。教研要有明確的活動計劃、目標和評價量規(guī),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采集教研的過程數(shù)據(jù),支持和激勵教師積極思考、交流互動,最終形成指向問題解決的行動方案。根據(jù)教研活動中確定的行動方案,教師再實施相應的課堂教學,繼續(xù)采集相關數(shù)據(jù),為改進行動的效果評估和后續(xù)的持續(xù)優(yōu)化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為此,我們進行了“基于學習數(shù)據(jù)的診斷與改進”系列校本教研,學校提供數(shù)據(jù)采集的方法手段,教師基于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評估和診斷,在教研組內部開展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交流研討,集群體智慧提出優(yōu)化方案,對課堂教學進行再設計和再改進,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持續(xù)提升。
“真教研”需要大家用“心”參與
胡新穎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教育科學研究中心教研員
當前的教研主要問題有:教研內容缺少詳細的要求,導致深度、精度、高度不夠;教研的主題不夠系統(tǒng),例如研究項目式教學,很少以教研形式對項目式教學的理論基礎、目標建構、課堂模式、成果展示進行持續(xù)研討;教研的精致性不夠,每次教研時間短,且在教研前缺乏對教研主題的論證和探討,缺乏有品質、有高度的教研;教研形式單一、活動單調,缺少針對不同層次需求的多元化教研體系;教研的考核評價不完備,沒有具體的、可推行的評價機制,只能通過參與時間、參與情況來作為考核要點,使得教研活動形式大于內容;教研的融合性不到位,教研活動多是單一的“團團坐”模式,缺乏與其他領域、其他資源的融合;教研成果意識淡薄,教研成果多以記錄教研活動流程為主,鮮少形成論文、專著。
教研效果在相當大程度上有賴于教研員的學科功底、學術水平、組織能力和工作態(tài)度。如果教研員長期處于“研而不教”的狀態(tài),就會使得教研主題不夠貼近教師的實際問題;如果教研員與教師的溝通不深入、不到位,專業(yè)力、引領性、號召力達不到教師的要求,教研活動就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此外,一些學校領導認為開展教研活動是教育管理部門的工作,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難以通過零星的校本教研活動來提升,因此當教研活動與教學工作時間沖突時,學校會讓前者給后者“讓路”。
“真教研”需團隊集體發(fā)力,要有足夠專業(yè)的負責人把握方向,要有開放的團隊氛圍以及明確的管理制度,更要有大家的用“心”參與——
真心:大家愿意“躬身入局”,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愿意開放課堂,敞開心扉,真誠對話。
虛心:教研員帶著學習的心態(tài),走進每一堂課、每一次活動,不把自己當專家,認真聽取他人的觀點,也愿意分享自己的觀點。
用心:“真教研”不會臨時抱佛腳,教師要主動了解參與的教研活動主題,提前準備,在交流時才能夠將自己的觀點完整精準地分享出來。
核心:教研有理論,才有深度。教研員要在研討基礎上將實踐提升到理論層面,或者在理論指導下有效地開展實踐,形成有核心的教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