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軍
名家傳技
美文引路
渡 船
劉 帆
馬老四獨自坐在船頭發(fā)呆。
渡口的小賣部門前,大半個樹蔭下,坐著一群人,這是一伙要過江的人,也是馬老四的渡客。
過渡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大家都習慣喊他“老四”。
馬老四有個規(guī)矩,不到點不開船。因此,買了票的這伙人,就在岸上樹底下拖條板凳歇著,三三兩兩,也沒個隊形。慣了,這些渡客,馬老四有的閉著眼睛,聽聲音也能聽出來誰是誰。
渡客們肆無忌憚地談論一個話題,在馬老四看來,可能是一種痛。馬老四的兒子指著岸上的一幫人說:“爹,他們在談論架橋的事,吳鄉(xiāng)長上次過江也說過,這么寬的江,得有一座橋?!?/p>
如果是不知好歹的人,跟馬老四說“架橋”的事,或許,馬老四會生氣。然而,現(xiàn)在說話的是兒子,還有兒媳婦也在船上,馬老四心頭的氣,堵得慌,他看了一眼兒子:“是啊,架橋,做不了水上人家,你就上岸,老馬家還有幾畝薄田,餓不著?!被蛟S,是擔心兒子聽不懂,馬老四故意抬高了八度聲音,沖著青衣江吼道。然后背轉(zhuǎn)身,朝岸上一聲吆喝:
“開船嘍——”
這馬老四,今兒個怎么回事?離開船時間還有半個鐘呢!
眾人不情不愿的,一個個從樹蔭底下鉆出來,拎著包,挑著擔,牽著小孩,乖乖上船。
……
一年三百多天,馬老四的船幾乎沒有看到停渡的。或許,這也由不得馬老四,畢竟,青衣江兩岸,走親、采買的渡客們?nèi)齼蓛傻剡^江,特別是往返的學生伢子,上學沒少渡過,哪天停歇過?這使得馬老四一家,上岸的機會就很少。采買油鹽醬醋茶和肉蛋蔬菜等,小販們會送到江邊來,不甚寬闊的碼頭,不曉得何時開始繁盛,開圩建市,兩岸同出一轍。不同的是,馬老四陸上安家的這一頭,圩市是農(nóng)歷三、六、九,對岸是二、五、八,兩岸物資集散,有所差別,往來互市,才有流通,或許就是這個理。
馬老四心中的煩惱,又顯然不在兩岸的圩日不同。剛才兒子的話,勾起馬老四心中的不快,是因為傳言有板有眼。原來計劃架橋,橋址是選擇在狹窄江段,為的是縮短里程,減少不必要的投資。但是,上個月,鄉(xiāng)長從這里過河,在船上說可能在馬老四這一處航道建橋。馬老四聽說后,對橋址就特別敏感。
“架橋”是這么說,卻眼見一直沒動工。馬老四曾質(zhì)疑這是要斷自己的活路。如此有針對性的設想,馬老四不是傻子,隨時在盤算上岸過日子的時間,那一天真的來臨,馬老四的勁道也就沒有了。
馬老四正準備開船,岸上突然傳來呼聲:“等一等!”馬老四停下來,朝岸上擺手。
岸上的人終于在起航前上了船。
馬老四喊兒子開船,自己跑到船尾。
“鄉(xiāng)長!”馬老四喊道。
“老四啊,我還是喜歡坐這渡船。”
“嗯……鄉(xiāng)長啊,我想通了,架橋好,橋通路寬,汽車一溜就過去了……”
鄉(xiāng)長好像沒聽到,徑直走到船頭,“那年我上學,就是坐著它走上岸的!渡船怎么啦?渡人上岸,好??!聽說你兒子將來要去‘渡人,做教書先生,那更好啊……”
(選自《小小說月刊》2021年第3期,有刪改)
賞析
結尾的“渡人”一詞發(fā)人深?。厚R老四的“渡人”是送人到岸,解決出行難題;兒子的“渡人”是教書育人,幫助人們尋找更為廣闊的天地。鄉(xiāng)長與馬老四的對話,具有重要意義,揭示了兩人各自的覺悟。本文力圖將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韻致重新演繹,故事深刻、人物鮮活,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展現(xiàn)不同的生活況味和矛盾沖突,關注人生、情感和當下生活狀態(tài),具有較深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技法借鑒
這篇文章在敘事的表現(xiàn)方式上主要有以下特點:
1.巧設懸念。寫作中“巧設懸念”是引起讀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種藝術手段,比如文章首段無聲勝有聲,頗具“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意味,而獨坐發(fā)呆的緣由也激發(fā)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埋下伏筆。伏筆使上下文有呼應,讀者讀來不會有突兀的感覺。熟絡的稱呼、熟悉的規(guī)矩,馬老四都已習慣了。當?shù)弥缫讶谶M生活的習慣可能被打破,馬老四內(nèi)心的排斥可想而知。開頭前四段的交代為下文馬老四一反常態(tài)提前開船埋下伏筆。
3.正側結合。正側結合有助于更加立體地塑造人物形象,描寫角度多變,筆法靈活;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質(zhì),塑造更鮮明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情節(jié)張弛有度,跌宕起伏。第六段中就有正面描寫,架橋是眾人口中不經(jīng)意的談資,卻是馬老四心中難言的痛,偏偏兒子又提及此事,礙于兒媳情面的馬老四忍而不發(fā),只能借談論兒子的未來和打破常規(guī)的行為,宣泄情緒。側面烘托是經(jīng)過對其他人物的敘說和描寫來烘托出主要人物。開頭的側面描寫襯托出馬老四恪守自己不到點不開船的規(guī)矩,凸顯人物個性,使其形象鮮明清晰。塑造馬老四的人物形象時,既有前文側面的描畫,也有后文激烈對話中的正面展現(xiàn),將正面呈現(xiàn)與側面點染有機結合。
我仿我秀
我發(fā)現(xiàn)枕頭里有個世界
朱晨光
從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來常常歪著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親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來揉去,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市場上賣的枕頭我枕著難受,于是母親決定自己動手做。棉花是最合適的材料,然而太軟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親就一把把地挑過去,感覺適中才放進枕袋。當我接過母親做的這只花枕頭,它那么輕,卻又那么重。把頭放上去,花枕的中間正好凹下去,將我的頭包在里面。棉籽輕輕按摩著我的頭部,讓我感覺十分舒適。
然而到了夏天,枕頭里的棉花被汗水一浸,就會發(fā)出霉味。我索性撇開枕頭,仰著頭睡覺,結果自然是又落了枕。母親沒辦法,只好托人從外地帶回一大包綠豆殼,用它又縫制了一只新枕頭。這只枕頭可比棉花的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輕輕一動,就會有一種“沙沙”的聲音,像沒有歌詞的童謠,在靜靜的夜空輕唱,讓我睡得格外香甜。終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滿枕的綠豆殼飄然落地,我的眼淚也一下子落了下來。這可是母親第二次為我做枕頭!
上初中了,離家那天,母親塞給我一只新枕頭,新枕頭散發(fā)著一股藥香,沁人心脾。母親說,這是父親特地上南通買的。在學校的每一夜,我枕著藥枕,聽著中藥材的聲音,那仿佛是在欣賞人間最美妙的音樂。我恍然間找到了家的感覺,閉上眼睛,就像是一手牽著父親,一手牽著母親,來到了落葉叢中,看一地金黃,滿是溫馨。
歲月流逝,我漸漸明白,在這變化的枕頭里有個不變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有種情感無時無刻不在延續(xù)。也許,關于這個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枕頭會伴我一生一世!
【山西嵐縣高級中學(448)班】
點評
標題設置懸念,讀者一看到題目就會思考枕頭里有什么樣的世界?作文前有伏筆,后有交代。先說自己一直有落枕的毛病,引出了母親為“我”做枕頭,以極為普通的枕頭為線索,由小見大,體現(xiàn)了父母對子女的一片愛意,感情真摯,令人動容。作文寫母親三次為我做枕頭,讓這一小物件成為感情的觸發(fā)點和凝聚點,且由此層層遞進,構思新穎,不落俗套,字里行間充滿著家庭的溫馨和對父母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