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被問及工資之事,大都選擇遮掩。但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卻不以為然,他不僅以工資為題創(chuàng)作出大量精美詩篇,而且把不同時期的薪水俸祿公之于眾,不僅在整個詩界難得一見,在歷朝歷代也是無出其右。
不過,白居易偏愛曬工資應(yīng)當與他的性格和個人成長經(jīng)歷有些許聯(lián)系。素來不為世俗所累的白居易屬于典型的樂天派,生活之中既不慕于虛聲也不馳于空想,總是不悲不喜。正是這種達觀雅量的人生法則,讓白居易不僅深諳處世之道,而且在仕途路上也走得較為順風順水。為官43年來,白居易從一個寂寂無名的九品小吏躍遷為官居二品的刑部尚書,可謂是名利雙收、人財兩旺,他的工資也隨著官位的升遷毫無保留地呈現(xiàn)出來。
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的白居易進士及第,三年之后授秘書省校書郎。盡管這只是一個九品小官,但每月俸錢足有一萬六。這筆收入,對于初入仕途的白居易來說已經(jīng)相當可觀。因為隨著兩稅法的實施,唐代物價接續(xù)下降,貨幣購買力不斷增強,“谷賤傷農(nóng)、帛賤傷工”之實導(dǎo)致勞動產(chǎn)出大幅貶值,“物輕錢重”的問題屢見不鮮。因此,白居易在《常樂里閑居偶題十六韻·時為校書郎》中寫道?:“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馀。既無衣食牽,亦少人事拘?!?/p>
白居易月俸一萬六千錢,即是16兩白銀。其時,唐朝一匹細絹的售價不超過900文錢?!度莆摹酚涊d:“大歷中,絹一匹價近四千,今止八百九百?!表n愈在《論變鹽法事宜狀》一文中也說:“今絹一匹,值錢八百。”
根據(jù)史籍記載,在兩稅法實施以前,唐代一匹絹的價格為3200錢,唐肅宗時期一匹絹一度高達9900文錢。此后絹價一路走低,降至1600錢,至貞元十九年(803年)又跌一半。如此低迷的物價指數(shù)與官員居高不下的薪俸之間形成明顯的剪刀差,以至于白居易的月薪可買細絹20匹。
20匹絹有多大面積呢?按照史籍的表述,唐代一匹絹長四丈,寬一尺八寸,依據(jù)古今計量尺寸對照標準,換算成現(xiàn)代度量單位即為長13.3米,寬0.6米,折合成面積為7.98平方米。也就是說,白居易一個月的工資可以買到159.6平方米的絲絹。按照成年人制作一件成品套裝的用料5平方米計算,可折合套裝32件,倘若一件套裝價值500元,即1.6萬元人民幣,如此高的工資對于白居易來說根本就花不完。
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除絹布以外,唐貞元之后的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也比較低廉。憲宗元和元年至元和十五年(806年—820年),糧價的最高紀錄出現(xiàn)在元和三年(808年),米每斗200文,最低紀錄為元和六年(811年),米每斗2文。而元和三年(808年),37歲的白居易升任左拾遺,年收入高達30萬錢,月俸2.5萬錢。
高工資背景下,白居易喜不自禁又頗感愧疚,他自覺付出之少而收獲之多卻未能回饋社稷,于是在《醉后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之贈兼簡張大賈二十四先輩昆季》中,他用“惆悵知賢不能薦,徒為出入蓬萊殿。月慚諫紙二百張,歲愧俸錢三十萬”來表達內(nèi)心的矛盾和感懷。
面對富足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反觀米賤價如土帶給農(nóng)民的打擊,白居易因此發(fā)出“游惰者逸而利,農(nóng)桑者勞而傷”的感慨,并呼吁國家調(diào)整貨幣政策,提高生活必需品的市場價格,以期維持社會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發(fā)展。
元和五年(810年),39歲的白居易調(diào)任京兆府戶曹參軍,月俸四五萬錢,廩祿二百石。其時“直日高,粟帛日卑,粟一斗價不出二十”。一斗米只賣20文,而白居易的月薪可等價置換米糧2000斗,加之官方分發(fā)的200石米(1石為10斗),總計3.2萬斤。隨著職務(wù)與俸祿的聯(lián)動升級,前來道賀討好白居易的官員士子更是絡(luò)繹不絕。他也因此頗感自豪地在《初除戶曹喜而言志》說:“俸錢四五萬,月可奉晨昏。廩祿二百石,歲可盈倉囷。喧喧車馬來,賀客滿我門?!?/p>
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作為武元衡的至交,白居易聽聞此事后極為震驚,當即上表朝廷主張嚴查兇手,但卻被認為是越俎代庖多管閑事,進而遭到他人誹謗。又因為母親陳氏在賞花時發(fā)生意外而墜井離世,白居易卻寫《賞花》和《新井》詩作,被他人指責成有傷風化,朝廷便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司馬,流放至江西。
名義上,白居易從京官淪落為地方官,但是薪俸幾無變化,而且官位未降反升,并由原來的從七品躍遷至從五品。一如白居易在寫給知己元稹的信中所言:“今雖謫佐遠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萬,寒有衣,饑有食,給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謂不負白氏子矣?!?/p>
從詩中看得出來,處江湖之遠的白居易對這份薪水是心滿意足的?;蛟S是名聲在外,屈居江州三年之后,白居易調(diào)任忠州刺史,時隔兩年再度被召回首都長安,擔任尚書司門員外郎。這雖然是一個從六品官職,但貴為京官,白居易的工資并未受此影響。元和十五年(820年)冬,白居易擢升為主客郎中,不久又加封朝散大夫,正式穿戴五品緋色朝服。此后,白居易先后任職杭州刺史、秘書監(jiān)等職。
在杭州刺史任上,正值天命之年的白居易過著“三年請祿俸,頗有余衣食”的日子,同時享受著“十萬戶州尤覺貴,二千石祿敢言貧”的高薪,可謂是春風得意。正因為財政欽定的俸祿高居不下,其間,白居易利用手中積攢的余錢在長安城新昌坊購得一套新宅,盡管面積不大,卻清雅悠靜,自在無比。
大和二年(828年),56歲的白居易升職刑部侍郎,同時加封爵位晉陽縣男,官居正三品,月薪八九萬錢。他因此又以炫耀的口吻寫詩說:“秋官月俸八九萬,豈徒遣爾身溫足。勤操丹筆念黃沙,莫使饑寒囚滯獄?!背院炔怀?,衣食無憂,每月按時領(lǐng)取高額俸祿,這樣的待遇放置于今,哪怕是高級公務(wù)員也不過如此。而且828年前后,唐代的糧價依舊處于低迷狀態(tài),為此白居易慨嘆“米價賤如土,酒味濃于餳”,此種情況下,他的月俸能夠買到的米面也就不止三萬斤了。同樣因為歲晏有余糧,白居易又在東都洛陽購進一套占地十畝之多的豪宅,兼有五畝之大的園子。園內(nèi)有堂有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亭臺樓榭,更是遍布四周。
大和九年(835年)秋天,64歲的白居易被詔授為同州刺史。但是由于年事已高,白居易深感心衰力竭未去赴任,轉(zhuǎn)而又改授太子少傅,成為皇帝身邊的近臣。這是一個正二品的官職,不但錢多事少而且離家很近,白居易的權(quán)勢和食祿也就此登上人生巔峰。身為二品大員的白居易百感交集之余再次賦詩寫道:“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閑人。”月俸百千即十萬錢,其時,旱災(zāi)肆虐,蝗蟲遍野,粟價陡增,斗米售價85文。但是對于高級知識分子白居易而言,多年來的積蓄足以應(yīng)付吃穿用度,米價的高低完全不會影響到他。正如他在《春日閑居三首(其一)》中說的那樣:“問我樂如何,閑官少憂累。又問俸厚薄,百千隨月至。”
可以說,在43年的宦海生涯里,悠然自得的白居易過著“安得不歌詠,默默受天賜”的恬淡生活,他時時公布自己財產(chǎn)狀況的行為,也說明了他的坦蕩。南宋時,洪邁寫有《白公說俸祿》一文,他便提到:“白樂天仕宦,從壯至老,凡俸祿多寡之數(shù),悉載于詩,雖波及它人亦然。其立身廉清,家無余積,可以概見矣?!?/p>
白居易在寫給知己元稹的信中所言:“今雖謫佐遠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萬,寒有衣,饑有食,給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謂不負白氏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