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云
貓與狗相比,我似乎對狗的好感多一些。原因很簡單,我有過兩次養(yǎng)狗經歷。更何況,狗是對主人忠誠的動物,而貓是否只忠于自己?貓來去悄然無聲,倘若它從高處跳下躥過你面前,其行蹤亦詭異,它們甚至喜歡在半夜發(fā)出如嬰兒般的啼哭聲。特別是貓的那雙眼睛會發(fā)光,那種綠色的光,與其對視,總覺得有被妖邪附身之感。
一踏上伊斯坦布爾的土地,大巴就將我們直接送到了中村港口的休閑街。休閑街緊依博斯普魯斯海峽,站在岸邊可一覽連接歐亞大陸的跨海大橋。清真寺當屬中村的象征性建筑,還有幾條狹窄的街巷,里面布滿了精品小店和烤土豆等小吃攤位。
拐到一個沒有行人的巷子,正當我靠在一方殘存的古墻,仰頭擺pose讓兒子拍照時,忽然發(fā)現(xiàn),對面的一扇小窗臺上,一只白色的貓,睜大雙眼,正虎視眈眈地看著我們。拍完照離開時,我有意回眸那個窗臺,又一顫,那只白貓還在,并且它身旁又多了一只黑貓,雙雙蹲著看我們走遠,似有我們侵犯它們領地之感。中村逛下來差不多半小時,但在街面、墻角乃至每個店鋪攤位上,你總能看到很多很多各種毛發(fā)的貓身影。
看土耳其的景點,特別是那些個歷史古跡等,就得翻開先后被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等統(tǒng)治過的這個國家歷史,而歷史與現(xiàn)實中的你在此相逢,你才能真正明白旅行的意義。
藍色清真寺是世界上唯一有六個宣禮塔的清真寺,其建筑據說沒用一個釘子,即使歷經無數(shù)次地震也沒損壞。那些高高的神秘典雅的花窗,在昏黃的吊燈映襯下,其線條和色彩更為鮮明。而圣索菲亞教堂則運用了希臘式十字架造型,以巨型穹頂著稱,穹頂上方為圣母瑪利亞懷抱耶穌的壁畫。
耳機里的導游解說聲越來越遠,隨即是一陣噪音,我知道導游領著團隊已經走遠。但我不舍得離開,我蹲下身子,欲將穹頂?shù)倪h景和近處的光滑大理石地面定格在畫面中,靜穆、祥和。這時,一只肥嘟嘟、聳著尾巴的黑貓,悄無聲息從我的身后慢慢走進我的鏡頭畫面,然后若無其事地向光亮的地面上走去。乘著貓咪停下四處張望之際,我連按手機相機按鈕,一張不可多得的照片應運而生。照片中,恰巧而至的黑貓作為主畫面,它一臉認真、虔誠地仰著頭,凝視著前方一座雕像。看來,貓不是膚淺的動物,貓不僅是這里的???,而且還是這里的信徒。
恰納卡蘭在達達尼爾海峽最窄段東岸,也是離荷馬筆下所述特洛伊古城最近的一個海濱城市,這里原為奧斯曼帝國用以控制海峽的蘇丹尼耶堡,“一戰(zhàn)”時又是恰納卡蘭之戰(zhàn)傷亡50萬士兵的發(fā)生地。
我們輪渡抵達恰納卡蘭已是下午4點多,安頓好酒店后,因為臨近黃昏,我們沒有選擇去參觀“二戰(zhàn)”遺址和紀念場館,而是來到附近海濱碼頭。寧靜的港灣里??恐S多船只,而岸邊沿街是品飲聊天的休閑場所。一棵樹下,一位年輕的時尚女子懷抱一把吉他,毫無顧忌地唱著有點跑調的歌詞,不遠處,幾位大叔正在兜售剛從海上打撈起的各種魚貝等海鮮。
日落時分的海灣,自然是浪漫的,這不,延伸海灣的堤壩上,有好幾對情侶相互依偎,竊竊私語。這里也設有許多專供垂釣的由鐵欄圍著的固定位置,才百米路段距離,卻有20多只外貌極為相似的小貓,它們或在游走,或瞇著眼,或縮著身,安安靜靜地在陽光下享受。其中多數(shù)貓的毛色呈深灰,與岸邊砌石相近,一時分不清這是貓,還是巖石。唯其慢慢游動起來,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有這么多貓,多得讓我自言自語起來:“這兒怎么又有這么多貓???”
回酒店整理照片,突然發(fā)現(xiàn),在一張垂釣者席地而坐的畫面里,竟無意抓拍到有一對貓,其中一只正回頭朝著鏡頭瞪著我。
早年看過新約《圣經》,其中具體內容忘得差不多了,但以弗所這個地名,我依稀記得,它現(xiàn)在就在眼前。以弗所古城于古希臘文化時期建立,時為亞細亞地區(qū)最大港口城市,人口最多時達25萬人,也是目前土耳其保存最好、最大的露天遺址,相傳圣母瑪利亞也在此安度晚年。所以,只要你在以弗所遺址任意一站,腳下則是幾千年前的輝煌。
看那阿爾忒彌斯神廟、塞爾蘇斯圖書館,還有可容納2萬多人的大劇場遺址,無不驚嘆于當時的人們對于建筑藝術與藏書、聲學等技術的完美結合。只是地殼運動和歲月變遷,入??跐u漸被淤泥堵塞,賴以生存的海洋貿易消失以及沿海地區(qū)頻發(fā)地震,古城也就難逃被遺棄的厄運。
然而,這里的貓卻不會滅絕,以弗所遺址幾乎是貓的天堂,這也是我在土耳其看到貓最多的景點。大概這里光照好,溫暖如家;大概這里游客多,有食物分吃;大概這里熱鬧,吸引了大批貓聚集此地曬太陽、睡懶覺和黏游客。這些隱伏在斷垣殘壁間的貓,每天見慣了人來人往,似乎一點也不懼怕人類,甚至還跟戲精一般擺造型,與你一起合影。
這些各種毛發(fā)的、處于半野生狀態(tài)的貓,被人們無意中充當拍攝對象,從而也使得荒涼、生硬的殘巖雕柱充滿了鮮活生命力和神秘色彩。有時候我也想,這些遺址廢墟里既然有這么多神出鬼沒的貓,是否就是幾千年前古羅馬和古希臘人所飼養(yǎng)的,它們經代代繁衍,終于活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
至于棉花堡、希拉波里斯古城遺址和卡帕多奇亞,還有參觀的陶瓷店里乃至我們所有行程中所到之處,幾乎都有見到貓圍繞相伴其間,它們慵懶、撒嬌,充塞著我們的視線。慢慢地,看多了,也見怪不怪起來,只是我們趕行程,沒有更多時間與其近距離互動。
住在卡帕多奇亞洞穴酒店的早晨,我獨自登上酒店最高處的平臺,在那可360°俯瞰整個于爾居普小鎮(zhèn)的全貌。金光一片洞仙來,分明如夢凌絕頂。是的,如此夢幻之境,卻有貓叫聲傳來,循聲找貓,其實它已用身子在蹭我右腳。
天天見到貓,難道我身上有貓味了?不然,怎有此貓來黏我?難道撒嬌、獻媚永遠討人歡喜?于是,我蹲下?lián)崦堫^和背部,而貓則昂頭閉眼,任由我繼續(xù)撫摸它,一副乖巧和滿足的表情。這時,餐廳里傳來酒店主人催用早餐的叫喚聲,餐后就去格雷梅公園呢,就是那個乘坐熱氣球能俯瞰卡帕多奇亞神奇地貌的地方。
旅行總留有遺憾。在土耳其,由于天氣原因,未能乘上心心念念的熱氣球。另外,由于選住洞穴酒店,離市區(qū)較遠,也就無法觀賞旋轉舞。又由于行程中沒有梵湖,也就無法去看梵貓。據土耳其導游娜娜說,梵貓很聰明,叫聲甜美,還是跳躍和游泳高手,尤以兩眼分別呈琥珀色和淺藍色而名貴于世。
導游娜娜還說:“20世紀80年代,一只土耳其梵貓最低價為50000美元,2011年漲至800萬美元……”
梵貓的確不凡。難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來土耳其只想看看梵湖貓》里說:“來到土耳其,幾乎沒了想做什么的念頭……勉強說來,如果可能,倒是想見一見梵湖貓,在梵湖游游泳。這是我小小的希望?!?/p>
我也問過娜娜,土耳其人為何如此喜歡貓。她說:“先知穆罕默德很喜歡貓,他的家貓曾在他長袍袖子里睡覺,為了不驚動它,穆罕默德就干脆將袖子剪掉了。”還說有一年,一張名叫Tombili的貓,慵懶靠坐在人行道椅子上看風景的照片,在土耳其網絡爆紅一時。
看來土耳其人愛貓、成貓奴有其歷史淵源。你看這些名貴家貓包括隨處可見的流浪貓,它們都被照顧得好好的,它們滿臉的愜意和幸福,顯然是被人寵出來的。我甚至看到有些貓竟然跳到餐桌椅上,坐看主人進餐。土耳其的貓,讓我看到了貓所展現(xiàn)的懶惰、悠閑以及它們自信而又黏人的習性。
其實現(xiàn)代人身上也具接近貓的品質,那么,去容忍貓的一些缺陷,不也就可以容忍世間所有的人是人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