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博寧
正在加工高精度航天產(chǎn)品的閻敏 張博寧 攝
55 歲的閻敏,是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江北公司車工特級技師。他擇一業(yè)終一生,長期承擔著重大型號核心產(chǎn)品的關鍵件、精密件加工任務,被譽為航天型號產(chǎn)品咽喉“主刀師”。36 年來,一把車刀刻畫無悔人生,是他對信念、對事業(yè)、對職業(yè)操守鍥而不舍的堅守。
閻敏1987 年技校畢業(yè)后表示:“我一定要去型號車間的關鍵崗位?!?/p>
閻敏明白,“車工是一個易學難精的工種”,尤其是型號生產(chǎn)的關鍵崗位,不僅對技能要求更高,還需要具備極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極強的質量意識。
于是,1989 年,他考上湖北航天工業(yè)學校電大機械工程類大專班深造,擬定了三年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修煉規(guī)劃,并將善于總結、思考、積累列入個人習慣培養(yǎng)的范疇。
閻敏還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結合,每天完成自己的任務后,就會去給高水平的師傅打下手,乖乖地站在機床旁,見到加工難度大的工序與零件,就一直盯著,邊看邊問,并在當天把加工環(huán)節(jié)和方法記錄下來。這一記就是36 年,一共記了厚厚15 本“工作日記”。
“苦行僧”似的修煉,讓閻敏技術水平得以迅猛提升。兩年后,細長軸、深孔和各種細紋,尤其是快速加工蝸桿,成了他的絕活。1990 年9 月,閻敏終于如愿被調入型號車間。1992 年,他又被定為專攻型號產(chǎn)品咽喉部位某組件的人選。長期承擔某關鍵件首件加工重任,并破解了系列技術加工難題,享有型號產(chǎn)品咽喉“主刀師”稱號。
汗水換來了成績,也加深了閻敏對工作的熱愛。工作對于他從不是負擔,而是有滋有味、創(chuàng)造性的享受。他常說,他喜歡琢磨加工前后的細節(jié),有時甚至達到了樂此不疲的境界。1998 年12 月,一個下雪的夜晚,他騎車走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因大腦不停地在琢磨著修理零部件的事,他竟連人帶車撞到了停在路旁的一輛卡車上。好在摩托車有護欄,僅僅是摔爛了衣服,擦傷了手臂和膝蓋。事后,他的愛人每提及此事,眼睛總是濕濕的,“那段時間,他幾乎天天中午、晚上加班,可他身子又單薄,讓我好心痛!”
成功是鍥而不舍地堅持取得的。閻敏憑著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到達了他人生職業(yè)生涯的頂峰。2012 年,他在國家第十一屆高技能人才表彰會上,獲得了“中華技能大獎”桂冠,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國家級技能大師閻敏工作室”。
這是實打實的榮譽,是閻敏為公司解決加工技術難題,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可直接計算經(jīng)濟效益上億元的成果換來的。
翻開閻敏的簡歷,里面最多的是榮譽:全國勞動模范、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航天基金獎、湖北省數(shù)控車工狀元。面對榮譽,他并沒有“做名人難”的滋味。他的追求,他的快樂,就是把自己手上的零件加工到個人的期望值,即無論精度要求多高,他都會想盡辦法,把零件的公差值控制在中差范圍內;交給下道工序的零件,他總要擦凈零件上的所有油污,去干凈零件上的所有毛刺,即便是他被公司授予“質量免檢崗”,也從沒給自己享受過這種特權,反而對自己標準、要求更嚴格了。
在“國家級技能大師閻敏工作室”內傳道授業(yè) 張博寧 攝
在工作創(chuàng)新上,近幾年來,閻敏提出的橡膠板減震方案、提高某零件向心力思路,薄壁件、高強度、高硬度零件加工方法的改進等等,都傾注了他大量心血。其中,有8 項納入工藝文件,有4項被公司作為先進操作技術方法廣泛推廣,成為了公司了不起的工藝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的范例。
閻敏心無旁騖,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工作就是他的一切。2007 年,閻敏獲得湖北省“車工技能狀元”時,連他所在的車間同事都興奮得差點要在廠門前放鞭炮,可他卻表現(xiàn)得異常冷靜、低調,就連整天在他身邊的徒弟也是在他領獎的當天,發(fā)現(xiàn)師傅工裝里面露出的西服時,才如夢初醒:師傅又要去領獎了。
閻敏不是那種用榮譽桂冠搭蓋歇腳涼亭的人。2008 年,他選擇了退出充滿鮮花、掌聲的技能比武場;兩年后,他又辭掉大車班副班長職務。從前臺走到后臺,他以“大師”的職責,默默地為公司“傳道授業(yè)”:組建“ 閻敏黨小組”攻關團隊、做好“國家級技能大師閻敏工作室”掌門人。
過去,公司僅車工一枝獨秀,如今,在閻敏的帶動下,車、鉗、焊、銑等多工種齊頭并進,近5 年來,在省級以上技能大賽中,公司有30 余人次捧杯得獎,躋身全國技能競賽前三名的達4人,獲省級技能競賽前三名的達21 人次。
數(shù)十年如一日,在攀登的道路上,閻敏從未停滯過。他珍愛崗位,忠誠于航天事業(yè)。這種執(zhí)著,不由讓筆者想起蘇軾的一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