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歡歡
(南昌廣播電視臺 江西 330038)
時事政治新聞的內容和質量一直是各大媒體所著重關注的焦點。隨著我國電視新聞的改革,時政新聞與以往相比變化頗大,無論是在報道內容還是報道形式上都力求與時代同步。從整體上來看,時政新聞的嚴肅化、形式化等比較死板的表現形式并未有效地改善,導致部分民眾無法與這種“高高在上”的時政新聞產生共鳴,時政新聞的作用受到削弱,時政新聞的收視率也受到影響。因此,在新時代的時政新聞報道中找到時政與民生的連接點,對民生視角進行充分的挖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而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自古以來都是人民。對于國家大事以及民生小事的關注,是時政新聞主要的報道方向。
與普通的新聞一樣,時政新聞也具備著時效性、真實性的特征。時政新聞的時效性體現在其報道多以國內、國際政治動態(tài)為主,在報道內容上要求更為嚴格;同時,時政新聞在報道時多采用科學嚴謹的文字以及語言,因而比一般新聞更具客觀性。眾所周知,時政新聞報道旨在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通過報道更好地把黨的指導方針貫徹落實到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中去。此外,時政新聞除了報道政治相關的內容外,還涉及經濟、科技、社會、軍事等方面,報道的內容具有廣泛性。
時政新聞為廣大人民提供了一條了解國家發(fā)展思想、方針、動態(tài)的途徑,時政新聞內容既反映政治發(fā)展動向,展示經濟發(fā)展成果,也體現基層人民生活條件、基礎設施等的優(yōu)化。時政新聞以正確的新聞價值觀作為指導,在體現時代性的同時具備一定的實用性,引導人民群眾對時事政治新聞加以關注與思考,最終形成自覺觀看新聞事件的公共意識,為合情、合理、合法社會公序良俗的構建奠定一定的群眾基礎。
政府部門是黨和國家政策的重要執(zhí)行者,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者,其工作宗旨是為人民服務。而時政新聞的主要作用就是向老百姓傳達政府或者國家的政策,是政府工作動向的主要載體,是實現政府與人民之間互動的橋梁與紐帶。而人民通過時政新聞對政府政策的通俗解讀,能夠較好地了解政策內容,同時,政府也能夠收集和整理人民的建議了解民眾需求的同時借助民眾智慧完善政府工作。
新世紀以來,全球化趨勢加強,社會變化翻天覆地。民主意識日益提高,人民對于不同地區(qū)、國家的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表現出極高的關注度,因此,人們越來越多地以時政新聞作為獲得以上資訊的主要途徑。為了迎合人們對于國內外重要信息的需求,時政新聞的改革迫在眉睫。而時政新聞的民生化發(fā)展方向就順應了新聞改革的潮流,因此在新聞改革的大趨勢當中,時政新聞的民生化發(fā)展已經成為重要的研究對象,這也是我國新聞發(fā)展改革的重要突破點。在“民生化” 的主導之下,電視臺在播報時政新聞時,不僅僅要創(chuàng)新報道的內容,還需要創(chuàng)新報道的形式。時政新聞的民生化發(fā)展,是指時政新聞報道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現實需求,以人民為中心,反映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傳遞正能量,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時政新聞的民生化發(fā)展,有利于提高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時政新聞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落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時事政治新聞的“民生化”問題,首先就是要轉變新聞報道的理念,改變新聞報道的視角,將視角放到人民群眾身上。應該盡量淡化宣教的色彩,增強傳播的自覺,最終實現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的融合,強化時政新聞中的民生視角。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要將“高高在上”的理論語言轉化為行動落實到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拋棄“媒體本位”,樹立“受眾本位”,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實現與民眾的融合,急群眾之所急,盼群眾之所盼,言群眾之所言。
要真正樹立“受眾本位”,實現民生新聞與時政新聞的有效融合,就要更多地將鏡頭聚焦到基層,關心基層群眾的衣食住行以及喜怒哀樂。在這一點上,時事政治新聞將會發(fā)揮很大的作用。時政新聞通過民生化語言的講述,讓群眾能夠很好地理解政府政策的實施,以爭取得到群眾的支持。如為了踐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要求,《贛州新聞聯播》就推出以“謀民生之利,筑幸福之基”為題的新聞報道,反映地方落實國家民生政策的實際行動:在寧都推進農貿市場的建設、在大余加快城鄉(xiāng)供水一體化進程,體現出其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決心。同時,針對民生問題,贛州市不僅通過電視新聞的方式對其進行關注,還通過微信公眾號、創(chuàng)立網絡平臺官方賬號等方式進行報道,創(chuàng)新了新聞傳播的形式??梢姡瑫r政新聞報道的理念以及模式要堅持以“受眾本位”為主,切實地報道關于民生的內容,優(yōu)化時政新聞當中的民生視角,反映老百姓的訴求與呼聲,為百姓解難、解憂、解愁,也要著力于擴寬新聞傳播的途徑,實現時政新聞的民生化。
要采寫出讓受眾喜愛的時政新聞,必須要了解時政新聞的特點。但是要寫出能吸引讀者眼球的時政新聞存在一定的難度。無論國家方針、政策,還是重大決策,一切都是圍繞民生做文章,體現的是為民服務的宗旨,任何重大主題都無可避免地帶有民生的元素。南昌廣播電視臺《每日新聞》在以“民生工程”為主的報道中,就切實反映了群眾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在“胡子工程”攻堅銷號、打通斷頭路的報道中,《打通“斷頭路”改善市民出行條件》采訪附近的居民群眾,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道路完工后為自己生活和出行帶來的變化。在老舊小區(qū)改造報道中,播出了《身邊的變化:我已經掉在“幸福窩”里了!》《東湖區(qū)推進老舊小區(qū)排水管網改造》等一系列報道,展示南昌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老舊小區(qū)改造工作的決心,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更好解決居民群眾關心關切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在共享城市發(fā)展成果報道中,組織并報道了“老街坊看新變化”的主題活動,帶著普通市民近距離了解南昌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加速推進的項目,讓大家感受產業(yè)之勢,體驗民生之變,欣賞城鄉(xiāng)之美,感嘆城市之新。一則則充滿民生元素的報道,既體現出時政新聞的民生化發(fā)展,也凸顯出時政新聞對于民生的重點關注,這便是時政新聞里的民生視角。
以往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都是有所區(qū)分的,但是如今民生化已經成為時政新聞發(fā)展的顯著趨勢,因此,要用“公共新聞”的理念將兩者進行有效的融合,找準“黨委政府重視”和“老百姓關心”的結合點,既要體現人民群眾所關注的重點內容,又要體現時政新聞的親和力。在《每日新聞》的報道中,對南京“胡子工程”進行深挖細究,推出《“啃下硬骨頭”“全力剃胡子”讓百姓樂享城市發(fā)展成果》報道,全景式回顧“胡子工程”攻堅的全過程,讓群眾的利益得到保障,彰顯市委市政府為南昌高質量發(fā)展清除障礙的責任與擔當。此外,《江西新聞聯播》還播出了《修好村路解群眾出行難題》《志愿服務改善居住環(huán)境》等與民生事務息息相關的報道,將民生視角貫穿于時政新聞報道的全過程。
隨著時政新聞報道內容以及報道形式的改革,“民本取向”的報道思想日益滲透在時政新聞當中。時政新聞要考慮怎樣才能正確引導時政熱點問題、剖析焦點問題、解答難點問題,以及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正如疫情過后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無疑就是就業(yè)問題,因此解決人們的就業(yè)問題刻不容緩。對此,人民群眾肯定會想要通過時政新聞了解到關于民生就業(yè)的相關內容,而《贛州新聞聯播》就將視角轉向了民生就業(yè)方面,通過記者了解情況得知定南縣積極響應上級的號召,并開展2023 年“春節(jié)招工不停歇,就業(yè)服務不打烊”系列招聘活動。隨后記者收集了相關的數據和信息在電視臺推出了以“春風送崗位,就業(yè)暖民心”為專題的新聞專題,引發(fā)了群眾對于就業(yè)扶持的強烈關注。此外,《全力以赴抓民生項目多措并舉提高經濟效益》《農旅融合發(fā)展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等造福民生的新聞事件也體現在《贛州新聞聯播》當中。還有在農民創(chuàng)業(yè)方面,《江西新聞聯播》還曾推出以《江西農商銀行:堅持支農支小加大普惠信貸》為題的民生報道,有效緩解了全省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及民營小微企業(yè)“融資難”和“融資貴”等問題。可見,時政新聞不但通過采訪的方式來解讀當地政府對于促進就業(yè)、提升經濟的戰(zhàn)略與相關政策,還將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情況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時政新聞欄目上,這些都是以民生視角報道時政新聞的體現。
正確的政治方向是時政新聞中民生新聞輿論導向正確的前提。民生新聞是反映社會各階層、各領域、各群體的生活狀況和利益訴求的新聞,是黨和政府了解群眾思想、解決群眾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渠道。民生新聞是新聞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新聞工作者統一思想,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才能夠真正滿足黨和人民對民生新聞的需求。正確的政治方向是確保民生新聞輿論導向正確的前提條件,只有媒體人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才能夠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任務,做出高質量的新聞報道。為此,民生新聞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緊扣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切實增強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民生新聞要堅持真實客觀原則,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準確性、權威性,不斷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影響力、公信力。民生新聞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兼顧正反兩方面,既要宣傳黨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也要反映民生領域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既要展示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也要揭露和批評一些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公德的現象。民生新聞要堅持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拓展新媒體平臺,豐富新聞形式,提升新聞品質,打造具有時代特色和中國風格的優(yōu)秀民生新聞作品。就像2023 年南昌春節(jié)煙花晚會所展現的一樣,通過不同現場記錄機位畫面的組合切換,最大程度通過新聞稿件還原了此次煙花晚會現場盛況,與此同時采訪了現場不同人群,大家面對鏡頭紛紛流露出真情實感,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南昌發(fā)展的點贊,對祖國繁榮富強的美好祝福。
作為報道影響人們生活新聞事件的記者,我們需要以人為本的視角,以更公正的觀點,采寫有見地、信息豐富的新聞作品。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傳遞事實信息,還要對事實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和綜合評價,揭示新聞事件背后的原因、影響和趨勢。為此,我們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客觀地分析局勢本質和性質,選用理性的、經過充分研究的觀點,著重考慮人性的本質,從而增進我們對新聞事件的解析。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和理論工具,根據不同的新聞題材和內容,運用不同的新聞學理論和研究方法進行分析。我們還要考慮人文因素,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挖掘背后蘊含的、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道德原則和價值觀。作為媒體在社會中的角色,我們必須客觀、專業(yè)地引導、影響和塑造人們的思想,并以人性化的方式呈現新聞故事的內涵??傊?,通過以人為本和強調社會公正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我們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增強他們的判斷力,并推動我們建立一個更明智、更負責任的未來。在此過程中,記者的分析報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要注意把握好分析深度和廣度,既要深入到問題的本質和實質,又要廣泛涉及相關的背景和環(huán)境。我們還要注意把握好分析角度和立場,既要客觀公正地反映事實真相,又要積極主動地引導輿論導向。《生死五號線》,這是一篇中國青年報的通訊作品,關于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事故中,地鐵5 號線遭遇澇水灌入的事件。作者通過扎實細致的采訪,還原了事故發(fā)生時車廂內的場景,以人文關懷的視角挖掘了感人故事,報道也成為媒體中較早以相對全景方式還原事故現場的報道。
總而言之,在時政新聞報道中,在注意“新聞點”的同時更要著重關注人民生活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聚焦民生視角。當領導干部到基層去調查時,新聞媒體人要充分挖掘出領導干部為人民做的實事與好事;在相關部門舉辦的活動中要留意是否有新的惠民利民政策等等。在報道的內容上,盡量反映當地民眾的心聲與建議,在報道方式上主動與當地民眾的接受習慣相貼近,才能使時政新聞受到人民的歡迎,才具備吸引觀眾眼球、提高觀眾觀看時政新聞興趣的可能性,最終達到提升電視時政新聞收視率和影響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