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富
民間游戲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于文化的發(fā)生來講,是根基性的;之于文化的發(fā)展來講,是多樣性的;之于游戲者的成長來講,是教育性的;之于游戲者的生活來講,是社會性的;之于多民族關系來講,是凝聚性和共同性的。民間游戲作用于人類的發(fā)展,與社會諸多方面發(fā)生緊密關系。民間游戲伴隨個人的成長,成為人進入社會、融入社會的重要渠道。民間游戲作為多民族共創(chuàng)共享的生活,以多種方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民間游戲,個人成長的歷練離不開民間游戲,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睦離不開民間游戲。民間游戲是人們接受教育、習得規(guī)范的方式,也是傳授知識、傳承文化、傳播文明的途徑。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民間游戲以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通俗多樣的類型以及簡潔、深邃的文化內涵發(fā)揮著娛樂、怡情、教化、益智等多方面的作用,是中華多民族生活時間表,也是多民族寶貴的本土教育資源。每個人的游戲過程就是生活過程,在民間游戲過程中學會了動手,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在謙讓中競爭;每個人在游戲過程中培育了友誼,鍛煉了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建立起良好的社會生活關系;每個人在游戲過程中增進和豐富了情感,培養(yǎng)了榮譽感和自豪感,涵養(yǎng)了道德生活情操和審美價值觀念。民間游戲源于生活的需要,各民族民眾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享用民間游戲,在游戲生活中建立了跨越民族、地域邊界游戲生活共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民間游戲在人類發(fā)展史、民族國家共同生活和個人成長史上都具備特殊的教育、模塑和交往功用。
民間游戲作為民俗事象,是由普通民眾生活經歷、經驗和智慧創(chuàng)造的民間文化集體活動形式。由于朝代的更迭、政治經濟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的改變,民間游戲受到各個朝代民眾生活方式和時代文化的影響,傳統(tǒng)民間游戲的細節(jié)不斷完善,花樣不斷翻新,并且不斷融入新的時代內容。與此同時,每個朝代均會產生新的游戲。盡管這些游戲流傳在民間,有的游戲并不復雜,卻體現(xiàn)了民眾在生活中的大智慧、大情懷。所以,不同種類民間游戲的發(fā)展軌跡記錄了不同階段民眾的生存狀況、文化心理和精神氣質,是一個民族時代精神最直觀、最鮮活的外在體現(xiàn)①林繼富:《發(fā)展傳統(tǒng)民間游戲需要新的文化空間》,《中國文化報》2015年5月13日,第7版。。誠如法國學者凱洛斯曾在《游戲與人——面具與迷醉》中談到:從格外滲透于文明血液中的游戲出發(fā),對文明進行診斷的嘗試絕不是錯誤的。的確,如果游戲是文化的因素與鏡像的話,那么可以得出的結論便是:一種文明以及這個文明中的某個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它的游戲來刻畫②王炳鈞:《游戲話語的歷史轉換》,《外國文學》2018年第6期。。民間游戲“刻畫”著“某個時期”的文明,將不同時期傳承的民間游戲連接起來,就構成了民間游戲的歷史鏡像,民眾在民間游戲活動中就是實現(xiàn)身心愉悅與歷史教育結合的實踐。
遠古時期許多嚴肅、神圣的宗教儀式逐漸降格為游戲,村落社會的體育、娛樂活動絕大部分內容至今留存了遠古社會生活、文化遺韻。比如,“弓箭”在古代被賦予神圣性,射日類神話的核心是某位神靈利用手中的弓箭將天空中的太陽射下來,由此可以想見弓箭的神力。山西朔縣峙峪村發(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晚期用燧石打制的箭鏃,這意味著中國人早在2.8 萬年前就開始使用弓箭了。在西周的禮器上,有不少圖案為步兵手持箭和短弓,呈射箭狀,沒有使用的箭的箭頭朝下,插入地面。弓箭作為古代人狩獵御敵的重要兵器、禮器,后來出現(xiàn)在民間游戲中。民間流行的射箭游戲一方面?zhèn)骼m(xù)了民眾早期創(chuàng)造弓箭射擊的生活習俗,另一方面延續(xù)了狩獵生活的文化記憶。
民間游戲是民眾生活歷史以游戲活動和游戲道具的形式得以再現(xiàn)。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民間游戲也以時代生活為根本發(fā)生改變。比如跳橡皮筋,孩子們邊跨跳,邊有節(jié)奏地念念有詞,從最初的“一根竹子劈四下,不是我來就是他”,到現(xiàn)在的“爸爸出門打工了,我在家中要聽話。掃地擦桌穿衣服,孝敬長輩別忘了。常打電話常問候,來個視頻聊聊話。爸爸爸爸您放心,寶寶在家很聽話。拉著媽媽手,攙著奶奶(爺爺)走”③萬莉:《守望民間游戲打造快樂童年》,《江蘇教育研究》2016第11期。。從這項民間游戲的口訣中便可體察民眾生活的發(fā)展狀貌和民眾記憶歷史的方式。
民間游戲行為是在傳承文化。但是,游戲者亦在承繼民間游戲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文化、消費文化。民間游戲在一代代游戲者留存的文化印記里積累起來、豐富起來,并且實現(xiàn)了傳承創(chuàng)新。因而,民間游戲作為民眾不可或缺的生活實踐,記載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和社會文化發(fā)展歷史。比如,兩宋時期“鞭陀螺”游戲就廣泛流傳。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中稱陀螺為“千千車”,其云:“若夫兒戲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數(shù),如相銀杏、猜糖、吹叫兒、打嬌惜、千千車、輪盤,每一事率數(shù)十人?!碑敃r在玩“千千車”游戲時,是將陀螺放在桌上或盤中玩。宋代畫家蘇漢臣的《嬰戲圖》畫有小孩玩耍陀螺的場景;明末,劉侗、于奕正編著的《帝京景物略·二春場》中較為清晰介紹了打陀螺時的情景:“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鐘,中實而無柄。繞以鞭之繩,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則轉,無聲也。視其緩而鞭之。轉轉無復往。轉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頂光旋旋,影不動也?!贝藭r的陀螺“如空鐘,中實而無柄,繞以鞭之繩”,這與今天打陀螺沒有多大區(qū)別了?!兜劬┚拔锫浴酚涗洷本┝餍械耐{:“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呈現(xiàn)了明末清初時期“帝京”鞭陀螺的風俗。到了20 世紀40 年代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鞭陀螺”則融入了時代色彩。這時民眾將“鞭陀螺”稱為“抽漢奸”,與當時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民眾痛惡的“漢奸”聯(lián)系起來。時至今日,“鞭陀螺”仍然是民眾喜歡的游戲,而且融入現(xiàn)代科學技術進行了很大的改進。游戲者甚至不用鞭打陀螺,陀螺也可旋轉,旋轉時有樂曲,有色彩,有光電等,陀螺的樣式也多樣化起來。游戲者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他們都能在鞭陀螺中得到鍛煉,收獲樂趣。鞭陀螺包含了中國民眾日常生活的歷史,記錄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史。包括孩子在內的民眾在“鞭陀螺”過程中,就是在踐行生活的歷史,也在傳承歷史,在游戲中接受歷史教育。
民間游戲是豐富多彩的,其傳承歷史、記憶歷史的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民間故事講述是民間社會較為廣泛的游戲活動。孩子和成年人坐在一起,大人們講的故事包含了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也包含了講述人的歷史情感、歷史態(tài)度。蔣夢麟小時候喜歡聽故事,并且是他經歷重要的游戲生活。他描述童年成年人講故事歷史場景:“手中總是搖著一柄大蒲扇,一方面為了驅暑,一方面也是為了驅逐糾纏不清的蚊子。口中銜旱煙桿,旁邊放著小茶壺,慢條斯理地敘述歷史人物的故事、改朝換代的情形,以及村中的掌故。”①蔣夢麟:《新潮與西潮:蔣夢麟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6年,第27頁。這些講故事的人是成年人,聽故事的人是兒童和成年人,這是以兒童為主的成年人主導的流傳廣泛的游戲活動。其中故事講述的內容大多是《薛仁貴征東》《通羅掃北》《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取材于歷史演義的故事②顏惠慶:《顏惠慶自傳:一位民國時期元老的歷史記憶》,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1頁。。蔣夢麟記錄的講故事場景就是20 世紀早期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生活歷史,故事的內容包含了中國歷史記憶。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民間游戲的歷史內容為游戲者在游戲娛樂中了解中國歷史、理解中國民眾生活史提供了鮮活的教材,也成為民間社會生動的歷史教育方式。
民間游戲本質上是區(qū)域性的地方生活知識。這種知識源于地方民眾的集體創(chuàng)造、集體傳承,是地方民眾智慧的結晶。雖然許多民間游戲類的地方知識在交流中得以產生和完成,但是只要被地方民眾接受了,被地方民眾生活化了,就是地方知識。作為區(qū)域性的地方知識是交流的、共創(chuàng)的,也是共享的,成為地方認同的生活行為和文化傳統(tǒng)。作為地方知識類型,民眾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便習得了以游戲為核心的地方知識,并且不斷創(chuàng)造和傳承地方知識,接受地方知識教育,由此構成為地方知識教育為核心的文化體系??梢哉f,民眾在接受民間游戲地方知識教育的同時,增強了圍繞區(qū)域性的民間游戲而形成的地方認同感,也強化了游戲者對地方傳統(tǒng)精神的繼承和弘揚。
民間游戲關涉的地方知識范圍十分寬泛,包括民眾的生產生活知識、歷史文化知識、傳統(tǒng)民俗知識、地理景觀知識等。這些知識體現(xiàn)了區(qū)域地方民眾的生產生活經驗及價值觀念。比如,我國江南民間有一種名為“牽郎郎”的游戲,游戲時兒童相互拽著衣裙,一邊嬉戲一邊唱著:“牽郎郎,拽弟弟,踏碎瓦片不著地”。這一游戲見于明代陳沂的《詢蒭錄·牽牛郎》,原來帶有巫術意義,源自祈愿生子的儀式?!靶合酄浚瑧蛟唬籂空呃衫?,拽者弟弟,多男子也。踏碎瓦,禳之以弄璋。扯衣裾,禳之以衣裳。不著地,禳之以寢床。無非男也。”①褚人獲:《堅瓠集》,李夢生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2-13頁。那時,游戲流傳地域的人認為做這種游戲可以生養(yǎng)男孩,接續(xù)香火。這種習俗不論是過去巫術性質的活動,還是后來完全演變成為廣大民眾生活中的游戲,都是當?shù)刂R的表現(xiàn)形式,也成為民眾認同的生活行為了。
民間游戲常常伴隨著歌唱,這些歌唱是以方言或者民族語言來展示。游戲歌謠涉及的內容都與地方的風土民情息息相關。所以,進行游戲無疑就是一種地方知識的教育活動。民間游戲的語言是方言或民族語言屬性決定民間游戲的地方性邊界,成為文化認同的重要資源。但是,在民間游戲歌謠中,許多游戲歌謠跨越了地方邊界成為多民族、跨地域共享的民間游戲。諸如“丟手絹”游戲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但是每個地方的叫法和玩法略有差異,這種共同性作用下的差異性就呈現(xiàn)出地方知識的認同屬性。
民間游戲作為民眾的教育資源,具有類型性和多樣性特質。這些類型性表達了民間游戲凝聚性的認同記憶,多樣性則是民間游戲以認同、融通為核心的生活呈現(xiàn)。作為地方知識的民間游戲,是游戲者接受教育的方式之一,也是構成地方教育的類型之一。在以民間游戲為核心的教育類型中,地方知識的多樣性,以及教育的特殊性較為明顯。比如,毛南族民眾生活中的棋類游戲包括五行棋②五行棋:游戲者在平整的地方畫兩個長方形,并使之交叉,呈十字架形。對弈雙方在棋盤的兩個角各擺上四顆棋子,口念“金木水火土”,手動棋子,每次最少走兩個點,最多可走五個點,誰先把對方的棋子吃完,誰就是贏家。徐莉,彭海倫:《毛南族兒童的棋游戲及其教育價值》,《學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皇棋③皇棋:3 人對弈,分別代表157、248 和369,每人3 顆棋子。首先是“猜子”,即3 人各在手中握0、1、2、3 顆棋子,同時伸開手,將3人手中棋子數(shù)相加,決定由誰走棋。接著是“走子”,凡是在猜子過程中猜中1次,即將自己的棋子向前走1步。如果棋子在走的過程中被他方的棋子趕上壓住,則重新開始走棋。誰先到頂端,誰就為勝,最后得勝的人就是“王”。皇棋是毛南族民間棋藝中比較復雜的一種,可以培養(yǎng)孩子快速數(shù)數(shù)與計算的能力。郭泮溪:《中國民間游戲與競技》,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231頁。、射擊棋④射擊棋:下棋前先將4枚棋子對陣擺好,每次只準走1個棋子,縱橫進退,沒有限制,但只準走1步。在下射擊棋時,應設法使自己的棋子相對集中,并設法將對方的棋子分開,以便各個擊破。徐莉,彭海倫:《毛南族兒童的棋游戲及其教育價值》,《學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老母棋⑤老母棋:棋子由1顆表示老母的棋子和16顆表示娃崽的棋子組成。棋盤分為兩層,下層包含16個小方格的大正方形,由5條經線、5條緯線和6條斜線交叉成25個點組成。上層是一個菱形。老母棋為兩人對弈,開棋時,由表示老母的棋子先走。無論誰走棋,每次都只能在同一線路空位上走動1步。對弈過程中,下老母棋子的一方把下娃崽棋子一方的棋子吃完為勝。下娃崽棋子的一方要取勝只有三種情況:一是當自己棋子還有6 顆以上時,需把老母棋子圍進菱形圈內困死;二是當棋子僅剩4顆時,把老母棋子圍到正方形4個角的方位困死;三是棋子僅剩2顆時,可以采用“打炮”的辦法取勝。郭泮溪:《中國民間游戲與競技》,第233頁。、三點棋⑥三點棋:棋盤由三個正方形和一個菱形組成,三個正方形分內中外,一個套著一個,配以直線組合而成,一共有24個交叉點。對弈雙方誰先走棋由猜拳決定,雙方的子每次只能走1 步,在走子時應努力使自己的子“成三”,即在同一直線上擺夠3 顆子。一旦成三,便可以將對方要害部位的子吃掉,使其一時無法“成三”,能將對方“圍死”或吃完對方棋子的一方為勝。黃金明:《鄉(xiāng)村游戲》,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年,第103頁。、牛角棋⑦牛角棋:也叫趕牛角。下牛角棋前,先用小木棒在地面上畫一牛角的外形圖,然后在牛角外形圖內畫上數(shù)條由長到短的直線。下棋前,先由對弈的雙方以出手拳定勝負的方式來決定誰是趕牛者,誰是被趕者。趕牛者執(zhí)2 顆棋子,被趕者執(zhí)1 顆棋子。下棋時每走1 步或數(shù)步均可以,直到把被趕者趕入牛犄角處無路可走時為勝。郭泮溪:《中國民間游戲與競技》,第235頁。、圓棋⑧圓棋:棋盤為一個圓形,在圓的中心兩條直徑相交處有一個小圓,直徑與圓周相交的四個地方為圓弧,棋盤有21個站點。對弈雙方各有6 顆棋子,一般以猜拳決定誰先誰后,1 顆子每次只能走1 步,不可跳步,不可飛行。要取勝必須靠每顆棋子同心協(xié)力,將對方棋子分割包抄,圍困吃掉。而要圍困對方棋子至少需要3顆棋子,如果少于3顆,就只能認輸。黃金明:《鄉(xiāng)村游戲》,第106頁。等形式,每一種棋類游戲都蘊含了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教育內容,蘊含了毛南族地方知識傳承中的認同和教育傾向性。對弈者在下棋、學棋中成長、發(fā)展,增長了地方知識,增強了對先民智慧的認識、理解,更是浸潤于不同棋類游戲的熏陶中傳承知識,接受教育,培養(yǎng)、養(yǎng)成族群或者地域的文化認同。
民間游戲源于民眾的生產生活。誠如威廉·馮特所講:“游戲是勞動的產兒。沒有一種形式的游戲不是以某種嚴肅的工作做原型的。不用說,這個工作在時間上是先于游戲的。因為生活的需要迫使人去勞動,而人在勞動中逐漸地把自己力量的實際使用看作一種快樂?!雹倨樟袧h諾夫:《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第1冊),曹葆華譯,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76頁。在勞動過程中,不僅誕生了游戲,而且作為民眾知識生產的根本動力及來源,民間游戲記錄了民眾生活和情感需求,記錄了民眾選擇性的記憶傾向并不斷得到強化,從而實現(xiàn)了以民間游戲作為地方知識教育上的認同邊界的形成。游戲者在游戲中認知和認同家鄉(xiāng)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在動手、動腦中實現(xiàn)情動、心動,由此形成了家園情結,對地方生活、地方知識達到高度認同。反過來,他們的游戲活動又在不斷強化地方認同、民族認同。當然,民間游戲的地方認同屬性是區(qū)域的,卻又是地方的區(qū)域。地方認同與多民族認同,以及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不是分離的,而是貫穿一體,在多民族、跨地域的認同中,民間游戲實現(xiàn)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民間游戲在活動過程中游戲者有相互協(xié)商、嚴格遵守的游戲規(guī)則。只有遵守游戲規(guī)則,游戲者才能真正達到舒緩神經、解除疲勞的目的。游戲時,游戲者相互承認作為平等對手的資格,絕不能視對方與自己有高低差異或者藐視對手。這種平等原則涵括的均等化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游戲者的行為實踐中得以傳承并廣泛接受,影響民眾日常生活原則的建立和均等化觀念的形成。
民間游戲規(guī)則的共同點是自由和公正。對抗性游戲分配隊員的原則是雙方均等,人數(shù)、年齡、身體強壯程度等方面都在考慮范圍之內,如果覺得太復雜,就實行機會均等。有些游戲還制訂附加規(guī)則,對先天優(yōu)勢明顯的人實行限制,對先天弱勢顯著者進行鼓勵,其目的也是保障機會均等,缺乏公正的游戲是無法進行的,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一方會退出游戲,從而使游戲中斷,因為來去自由本是游戲的固有本質②陳連山:《游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9頁。。民間游戲是游戲者的游戲,游戲規(guī)則需要得到所有游戲者的接受、認可。因此,游戲者是否參加游戲?參加游戲者能否接受游戲規(guī)則?這是自由的,也是協(xié)商的。民間游戲是基于規(guī)則下的平等、公平競爭,即是接受既定的或者互相協(xié)商成立的游戲規(guī)則,也就是在共同的游戲傳統(tǒng)范圍內被認可、被確定的規(guī)則。各種秩序規(guī)則貫穿于各個小的動作之中,把它們聯(lián)結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整體③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姜文閔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73頁。。民間游戲規(guī)則是結構性的、模式性的,是民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教育實踐中摸索和總結出來的。因此,民間游戲是地方傳統(tǒng)中最為普及、最為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也是地方可以交流、可以理解彼此共享的傳統(tǒng)知識。游戲者接受游戲規(guī)則就是接受傳統(tǒng)、認同傳統(tǒng)。在游戲規(guī)則的作用下,游戲者選擇的是平等、公平原則,游戲過程是平等、公平活動,游戲結果自然就是平等、公平。
民間游戲因為規(guī)則才有平等。但是,民間游戲的規(guī)則因人而起、因人而設。所以,同一種游戲規(guī)則會因為民族、地域的差異發(fā)生變化,不過這種變化是游戲者在遵循生活需要,以及民族、地方文化傳統(tǒng)基礎上進行的改變。也就是說,民間游戲是生活的,在適應人的生活過程中發(fā)生改變。但是,民間游戲的總體規(guī)則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也即民間游戲的傳統(tǒng),民間游戲的基因結構仍然是支撐民間游戲傳承、傳播的核心要素。民間游戲的變異性彰顯了民間游戲傳統(tǒng)的適應性和多層次性,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民間游戲在傳統(tǒng)規(guī)則作用下公平、平等的教育性質,并使得游戲者成為接受和享受均等化教育的受益者。
民間游戲是人在具體生活中的活動,只要參加游戲,就進行到游戲生活的共同體之中。在游戲中,每個人都是同戲者①伽達默爾:《美的現(xiàn)實性——作為游戲、象征、節(jié)日的藝術》,張志揚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91 年,第45 頁。。民間游戲活動是游戲者在遵守游戲規(guī)則過程中彼此協(xié)商的生活行為,講究協(xié)商性、平等性和配合性。游戲者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甚至每一種聲音都傳達出協(xié)商中的和諧、達成目標中的默契。比如“跳房子”,每次“跳房子”前孩子們會商定詳細的游戲規(guī)則。如“房子”格子的位置及意思,是單腳跳還是雙腳跳,每次移動幾格等。這種規(guī)則的協(xié)商并非是對“跳房子”游戲的改變,恰恰體現(xiàn)了游戲的基本規(guī)則具有一定張力。這種張力也是在游戲者協(xié)商過程中,在游戲者彼此接受、理解中得到實踐,在協(xié)商中基于具體游戲生活的平等原則。
民間游戲及其過程處處彰顯了均等化的觀念和行為,這種均等化不僅在于游戲的規(guī)則,而且表現(xiàn)于人類共同生活與行動的基本精神和行為準則。民間游戲的均等化思想和教育理念已經遠遠超出了游戲生活實踐本身,灌注到民眾生活的所有方面,并且成為人們公平意識教育的起點和平等生活觀念的行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民間游戲均等化的思想及其行為實踐不但是人類生活的展現(xiàn),更是人們不懈追求的生活理想。
民間游戲提倡基于規(guī)則基礎上的均等思想的教育,對于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即使在民間游戲中人們無法完全認識和踐行這一點。但是,游戲者會將這種理念灌輸?shù)接螒蚧顒舆^程中,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的處事方式,在“潤物細無聲”中傳遞著共有的價值觀念,從而為社會的有序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也成為建構有序社會、和諧生活的動力資源。
民間游戲來源于生產、生活,游戲中多有模仿現(xiàn)實生活的內容。比如“過家家”“找朋友”等游戲就較為典型。對于這些帶有模擬性質的民間游戲來說,不同的文化生活造就了異彩紛呈的游戲方式。年幼的游戲者在輕松、愉快的模仿活動中,與伙伴們共同創(chuàng)造關系空間,他們互相協(xié)作、互相監(jiān)督,共同完成游戲的所有活動,并樂在其中,樂此不疲。從在游戲中扮演他人的角色變成有組織的成員,這是完全意義上的自我意識所必不可少的②喬治·H·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趙月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第135頁。。游戲進行中,參與者以統(tǒng)一目標為指引,有的充當領導者,有的充當智囊團,有的充當具體的實踐者。擁有不同個性特色和體能優(yōu)勢的人和力量被整合到同一個游戲中,從而使游戲具有增強參與者交際合作能力的功能,也在培養(yǎng)游戲者彼此之間的交際合作能力。比如,流行于湘西地區(qū)的“猜拳賽跑”是由多人參與合作完成的游戲。游戲開始的時候,要將多人分成甲乙兩個隊。接著從兩個隊中各選出擅長猜拳的人和兩個跑得快的人。通過兩個人以猜拳的方式決定哪一隊先跑,猜拳贏的一隊跑出一段距離后,兩個人再猜拳,勝的一方再跑,看哪一隊最先到達目的地。游戲中由誰猜拳,派誰賽跑,是經過隊友之間溝通協(xié)調,達成共識選擇出來的?!安氯惻堋庇螒蛞?guī)則建立在參與者的協(xié)商基礎上的交際協(xié)調、相互合作能力。再比如“網魚”的游戲,場地大小依據(jù)人數(shù)而定,多為長方形。兩個兒童作為“漁夫”,手拉手在一起當“漁網”,站在長方形場地的一頭,其他兒童扮作“魚”站在另一頭。游戲開始,“漁夫”向迎面而來的“魚”撒網,如果哪條“魚”被套住了,就會成為漁網的一部分,接著向其他“魚”撒網,直到把所有的“魚”套住,如果在網“魚”時充當“漁夫”的兒童松開了手,那么他們也會淘汰出局。參加游戲的兒童注意力高度集中,“魚”需要避開“漁網”,“漁夫”需要快速網“魚”。“魚”是個體,活動比較自如,“漁網”是群體,行動受到彼此制約,但其覆蓋面廣。因此,在利弊兼容的游戲角色里,分工合作、相互協(xié)作以及在速度、機智和應變能力兼具的情況下才能取得勝利①徐秀玲,黃乾玉:《小議民間游戲與兒童情商培養(yǎng)》,《民族論壇》2014年第9期。。
民間游戲是群體性的,至少兩人,多則數(shù)十人,這就需要游戲者分別承擔不同的角色任務,既明確分工,又協(xié)調互助。于是,在游戲空間內構成了關系以及對于關系的控制,這種關系在游戲中得到培養(yǎng),并且以游戲的方式教育游戲者交際協(xié)調、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老鷹抓小雞”是由多人參加的游戲,在戶外或有一定空間的室內進行。游戲中選擇一人充當“雞媽媽”,一人充當“老鷹”,其余的人是“小雞”?!靶‰u”牽著“雞媽媽”的衣襟依次排成隊伍,“老鷹”站在對面捕捉“小雞”,“雞媽媽”則奮力保護身后的“小雞”不被抓走?!柏埓鲜蟮挠螒颉币彩嵌鄠€孩子手拉手站成大圓圈,中間一個人當老鼠,圈外兩三個人扮作貓,隨時準備逮從空隙中鉆出的“老鼠”。老鼠和貓都要動作麻利,出擊精準,彼此斗智斗勇,靈活自如,貓只有配合協(xié)調才能抓住老鼠。游戲場面熱鬧,游戲者的協(xié)調能力和合作能力十分重要。凡是參加游戲的人均是游戲的主角,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是游戲內容,傳遞了游戲分工合作、團結協(xié)助的精神。游戲者通過游戲獲得情感體驗,體會到如何依據(jù)角色履行屬于自己的職責,在輕松快樂中完成集體任務,實現(xiàn)大家游戲生活中共有的目標。
游戲者交際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在游戲活動過程中由游戲規(guī)則意識外化為游戲行為,其包含的人際交往教育意旨為游戲者創(chuàng)造了交流溝通的空間和機會。他們在交往合作中認識自我與他人的關系、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并逐步掌握實際生活中與人交往的基本準則和技巧。
民間游戲往往在游戲場域中展開,在這個場域內,游戲者和觀眾均參與游戲活動。因此,民間游戲涵括了多維度的生活關系和多層次的文化關系,這也成為民間游戲中不同關系建構的重要途徑。正如伽達默爾所言“游戲始終要求與別人同戲”②伽達默爾:《美的現(xiàn)實性》,張志揚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91年,第37頁。,盡管是“別人”不是“陌生人”,而是與游戲有緣的人,他們構成了民間游戲共同的場域,傳遞出共同的情感??梢姡耖g游戲并不是橫亙在游戲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而是一種彼此之間的交往活動、情感流動。觀看者顯然不是一個觀看眼前活動的看客,他參與了游戲,成為其中的一部分③伽達默爾:《美的現(xiàn)實性》,1991年,第7頁。,由此與游戲者建立起相互協(xié)作、和諧融洽的游戲關系、生活關系和文化關系。在民間游戲中,游戲者通過親身實踐培養(yǎng)了人際合作能力,借助游戲活動的角色教育,形成了生活中的角色觀念和行為操守,這些都成為游戲者快樂生活的源泉,也是民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xiàn)社會團結協(xié)助的力量。
每個人的童年生活都在游戲中度過,“玩耍是孩子的工作,而玩具就是他們的工具”①加里·克羅斯:《小玩意:玩具與美國人童年世界的變遷》,郭圣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第1頁。。兒童在游戲中感知外部環(huán)境、激發(fā)思維,鍛煉身心合一,獲得樂趣。兒童在成年人的指導下制作玩具,培養(yǎng)自己的動手能力。人類的生活實踐離不開民間游戲,人們在游戲中見證成長,在游戲中追逐夢想,在游戲中認識世界,在游戲中了解社會,在游戲中建立關系,也在游戲中實現(xiàn)自我,開啟心智。“拔蠶豆梗作笛子”,蠶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幾個洞,作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來裝在這笛的一段,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發(fā)音竟也悠揚可聽。兒時的豐子愷還經常用老蠶豆莢做“蠶豆水龍”玩具與小伙伴們一塊玩耍。用煤頭紙火把老蠶豆莢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莢里的兩粒豆就從下端滑出,再將莢的頂端稍稍剪去一點,使成一個小孔。然后把豆莢放在水里,待它裝滿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來,再以另一手的指用力壓榨豆莢,一條細長的水帶便從豆莢的頂端的小孔內射出。制法精巧的,射水可達一二丈之遠②豐子愷:《豐子愷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7-8頁。。豐子愷在游戲中找到了快樂,也培養(yǎng)了生活中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制作民間游戲玩具的材料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制作,在玩具制作和游戲玩耍中獲得快樂,收獲成就,很好地培養(yǎng)了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玩具制作和游戲玩耍中培養(yǎng)了性格。人類文化中的性格是有差異的,區(qū)域性的文化性格受制于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歷史條件。毋庸置疑,民間游戲作為伴隨人類生活的文化展示出區(qū)域民眾的性格,也體現(xiàn)了區(qū)域文化的性格。民間游戲在民眾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固有模式,對于引導與培養(yǎng)個體的智慧和個性特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其意義大大超越了普通玩耍的娛樂消遣價值。幼兒是人生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智力開發(fā)主要依靠做游戲來完成和實現(xiàn)?!胺帕藢W我們就去放風箏,風箏都是我們自己做的。風箏的形式不一,有的像蜈蚣,有的像蝴蝶。夜晚時,我們把一串燈籠隨著風箏送到天空……比較小的孩子就玩小風箏,式樣通常是蜻蜓、燕子,或老鷹?!嘧印L箏設計得最妙……一對對的‘燕子’隨風擺動,活像比翼雙飛的真燕子。有一次,我還看到好幾只真的燕子在一只‘燕子’風箏附近盤旋,大概是在找伴兒?!雹凼Y夢麟:《新潮與西潮:蔣夢麟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6年,第27頁。游戲是兒童主要的生活行動。兒童自由地加入民間游戲,在游戲中不自覺地接受情感教育、美的教育、關系教育和社會教育,“拉大鋸”游戲中“你一來,我一去,咱們爺倆拉大鋸。你一來,我一去,拉一把,送一把,娃娃、娃娃快長大,娃娃長大騎白馬”。游戲中吟唱的歌謠朗朗上口,包含了教育兒童只有通過勞動長大才能夠過上“騎白馬”的生活。這是激勵教育,也是未來教育,更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教育?!爱斈承┦挛镒兂闪朔枺軌虼韯e的事物的時候,游戲就從僅是身體上的精力充沛的活動轉變?yōu)楹行闹且蛩氐幕顒恿恕!雹芗s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姜文閔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72頁。民間游戲為游戲者提供彼此快樂成長的方式,極大地開拓了游戲者的視野,啟迪他們的心智,增加生活的智慧,形成游戲者的文化品格,促進游戲者智能、才能和體能的全面發(fā)展。誠如席勒所說:“只有游戲,才能使人達到完美,并同時發(fā)展人的雙重天性,……如果人在滿足他的游戲沖動的這條道路上去尋求人的美的理想,那么人是不會迷路的?!雹傧眨骸睹烙龝啞罚旌愦甲g,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年,第89頁。
民間游戲在規(guī)則的制約下具有競爭性。既然是競爭,就有贏家和輸家,就有成功和失敗。民間游戲既有成功教育,又有挫敗教育。但是,無論成功還是挫敗并不會導致生活行為的失敗,也不會導致理想丟失,而是將勝利和失敗作為啟示、提醒貫穿在日常生活,培養(yǎng)游戲者的健全人格。民間游戲是娛樂性的。游戲者在游戲過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不受任何干預,精神愉悅,情緒放松,沒有心理壓力?!坝螒蚓哂幸环N自身特有的精神”②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年,第137 頁。,這種精神就是“游戲對于構成其實質的游戲反復運動預先有不同的規(guī)定和安排”③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第137 頁。。民間游戲的競爭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獲勝時,游戲者體驗的是集體成功的喜悅,表現(xiàn)出歸屬感與集體榮譽感;失敗時難免會有挫折感,但游戲的趣味性和無限可能吸引著他們繼續(xù)游戲。他們面對挫敗,尋找原因,繼續(xù)在游戲中奮力取勝。這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游戲者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講,民間游戲在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健康發(fā)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德國心理學家格羅斯認為:“游戲的功能在于對兒童未來的生活做無意識的準備?!雹芡跽裼睿骸秲和睦韺W》,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7頁。那么,在某種程度上,民間游戲對于游戲者來講最終的結果影響了游戲者的身體、心理等構造,影響著游戲者人格的發(fā)展。民間游戲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發(fā)展變化中逐漸孕育成熟,積淀了豐富的民族道德智慧與民間傳統(tǒng)知識,蘊含了獨特的社會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因此,民間游戲在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兒童和青少年自我意識、意志品質、社會認知和適應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中發(fā)揮著非同尋常的作用。民間游戲是一種規(guī)則游戲,游戲者必須內化和執(zhí)行各種游戲規(guī)則,由此加深對社會規(guī)范的理解,并形成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⑤陳育梅:《民間游戲與文化傳承》,《民族論壇》2005年第10期。。民間游戲中有諸多樸素的善惡觀念體現(xiàn),引導游戲者合理行為處事,養(yǎng)成良好情趣,在玩樂中展現(xiàn)品格,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和注意力,鍛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增強解決問題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所以,在當下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大氛圍中,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民間游戲觀念,給以兒童為主的游戲者提供一定的游戲條件和資源,給他們充足的游戲時間,使他們通過參與體驗民間游戲感受、認知勞動、生活和社會的面貌,用特殊的民間游戲實踐方式理解現(xiàn)實世界,在民間游戲活動過程中,享受游戲的樂趣,吸納游戲給予的美好品德熏陶和浸染,幫助他們克服步入社會后的各種消極心理,充分發(fā)揮、傳遞民間游戲具有的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實踐能力,開掘民間游戲蘊含的生活葆有的正能量。由此可見,將民間游戲與兒童教育結合起來,不僅能夠培養(yǎng)人的健全品格,而且為傳承民間游戲,保護民間游戲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切實可行的生活途徑。
民間游戲是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中國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游戲活動。民間游戲是民眾的生產、生活。民間游戲活動貫穿在民眾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民間游戲的方法簡單、方便,民間游戲的場地隨意、開放。民間游戲充滿了快樂、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說,民間游戲是民眾快樂生活的方式,也是快樂教育的方式。
民間游戲包含豐富的教育資源,不僅表現(xiàn)在教育內容方面,而且體現(xiàn)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游戲者在游戲的樂趣中接受教育,通過游戲活動呈現(xiàn)生活,記錄文化,表達情感等內容。民間游戲飽含民眾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和審美觀念,這些是游戲者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內容,而且游戲者以游戲的方式生活,以游戲的方式表達理想和愿望。從這個角度上說,民間游戲成為民眾認知自我和外在世界的路徑。民間游戲的教育資源是多民族民眾的生活資源。在鄉(xiāng)村振興中,民間游戲資源盡管有所減少,功能有所弱化,但是,民間游戲資源在新鄉(xiāng)村、新城鎮(zhèn)中仍然有廣泛的傳承范圍、深厚的傳承土壤,仍然是民眾喜歡的快樂生活方式。然而,畢竟傳統(tǒng)的民間游戲面對新的社會環(huán)境、新的人員結構,需要進行合理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且在游戲道具制作、游戲活動過程進行一些改造,民間游戲的價值轉化,活化利用仍然大有可為。
隨著現(xiàn)代化及鄉(xiāng)村振興的不斷推進,中國民間游戲的活動場所壓縮。民間游戲的參與者減少,散發(fā)泥土芳香的游戲的“民間”味道越來越淡。但是,民間游戲仍然在鄉(xiāng)村、城鎮(zhèn)傳承,民間游戲的教育資源被不同領域所利用,相當多民間游戲的教育內涵、教育價值的特質在適應城鎮(zhèn)居民生活之時在發(fā)生改變。尤其是面對互聯(lián)網虛擬生活空間對于傳統(tǒng)民間游戲生活空間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將民間游戲融入現(xiàn)代網絡游戲空間,充分利用傳統(tǒng)民間游戲資源創(chuàng)造、發(fā)展與網絡游戲對接的游戲類型,不僅是民間游戲創(chuàng)新轉化的路徑,豐富當下游戲市場,而且是民間游戲傳承的重要渠道。在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要特別珍視民間游戲作為本土教育的資源屬性、價值轉換功能。在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在現(xiàn)代生活背景下,活化民間游戲教育資源傳承,實現(xiàn)民間游戲與當代民眾生活需要的緊密結合,傳統(tǒng)民間游戲與現(xiàn)代網絡游戲的深度融合,探索出新時代中國民間游戲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