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南昌師范學院,江西南昌 330032)
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為增強思政教育實效,“課程思政”成為實施全課程育人的重要途徑。為突破思政教育和專業(yè)教育“兩張皮”的瓶頸,國內高校紛紛開展了“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將思政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實現(xiàn)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教學改革中,梳理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發(fā)揮各門課程思政育人功能是現(xiàn)階段教學育人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育具有鮮明特性,英語課程教學語料主要源于國外,這必然會涉及不同的話語體系、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一方面,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程教學觀念中,教師往往會強調不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容易陷入英語思維模式與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模式難協(xié)調的困境。另一方面,不能采取對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完全批判的方式來實現(xiàn)英語課程教學的思政育人功能,否則,英語課程教學可能會演變?yōu)閷Α坝⒄Z”的批判。因而,尋找英語課程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共同價值是二者融合的關鍵。
“課程思政”協(xié)同效應形成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走出課程內容與“思政機械化”結合、“課程標簽化”的誤區(qū),在實踐中結合本學科的課程特色,找到課程內容與思政的契合點,回歸高?!傲⒌聵淙恕钡膬r值本位。[1]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不僅要培育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其理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在文化交流與互鑒過程中,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覺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弘揚本民族文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應是“育德”與“育才”的結合。傳統(tǒng)的英語課程教學缺少對語言和文化的緊密銜接,教學側重語言技能方面,結果造成“啞巴英語”現(xiàn)象,而且培養(yǎng)出來的英語人才缺乏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F(xiàn)代英語課程教學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力求在英語課程教學中實現(xiàn)文化輸入和文化輸出雙重能力的培養(yǎng)。從積極層面來講,這也為我們克服長期以來的“文化失語癥”提供了契機,培育出更多優(yōu)質的文化輸出型英語人才,有助于完成更多優(yōu)質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2]而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新時代的英語課程教學要立足“課程思政”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思辨性思維和雙向跨文化交際意識,既要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汲取國外優(yōu)秀文化,也能夠自主對外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實際上,英語課程教學在文化傳承和價值挖掘方面具備一定優(yōu)勢,這與當前“課程思政”背景下提倡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借助英語課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目標語言及其背后隱藏的文化內涵,進而在多元文化互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思維。學生良好品格的養(yǎng)成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循循善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豐富,且具有許多可供挖掘的隱形教育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隱身”在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解除思想困惑,保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民族文化認同,繼而內化為穩(wěn)定的行為模式。新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肩負新的歷史使命,在文化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實背景下,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英語人才是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英語課程教學應幫助學生更透徹地了解我們當下的處境,提升學生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的能力,加速中西方文化雙向交流與傳播。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傳播媒介,亦是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不可分。[1]狹義層面的英語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實際上是指內容的融合,即整合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學語料。英語課程教學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將思政內容融入聽、說、讀、寫、譯等課程之中,在達成語言學科教學目標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思想和行為??紤]到語言學科教學的特殊性,目前許多英語教材主要是引進外文原版文章,其中大部分語料推崇的都是本國文化,雖然有助于了解和吸收不同文化和思想觀念,拓寬學生的視野;但也更容易受到多元思潮的影響,甚至盲目崇尚他國文化。青年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黃金時期,對于價值觀的判斷能力也處于發(fā)展之中,對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方式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認識誤區(qū)。那么,此時就需要英語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遭遇不同文化、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這也是其落實“課程思政”時會遇到的一個挑戰(zhàn)。一方面,要求英語教師對英語課程教學語料有所取舍,挖掘既適合學生英語學習,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要求英語教師引導學生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提升自身價值判斷能力,在理解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差異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形成背景,提高學生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敏銳性??傊?英語課程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實行“拿來主義”,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照搬到課堂上,而是要將其靈活地“嵌入”英語課程教學中,尋找二者的“共同價值”。同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在數(shù)據(jù)信息爆炸的時代,提高學生信息甄別能力,堅定其理想信念是各學科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在英語課程教學中亦是如此,唯有接觸不同文化,了解不同文化,才能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樹立更崇高的社會理想。
英語課程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教育面臨新的機遇。首先,二者具有共通性。如前所述,英語課程教學不僅是語言學習,更是文化層面的深度學習。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為主要目標,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思維等層面。在學習內容方面,英語課程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上升到價值觀和思維層面,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挖掘英語課程教學語料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能夠找到具有共同價值的部分,圍繞共同價值設計并展開教學,更容易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二者具有互補性。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是將顯性的語言教學與隱性的道德教育相結合。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多為顯性的文字內容,句法知識等的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交際和應用能力。[3]英語語料中隱含的思想、文化內容,也可以成為對比中西方文化、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良好素材,在了解、對比和交流中更容易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和英語教育的雙重目標。
英語課程教學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挑戰(zhàn)。首先,如何落實和細化是一個難點。英語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并行,并非一個口號,而應是實實在在的教學大綱、實施細則、課程體系。為此,對于英語教師而言,如何對原有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合,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落實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都是難點。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不僅要了解本門學科的知識體系,也要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高自身對時事新聞的敏感度,能夠在生活中選取素材為教學服務。其次,如何及時、有效引導是一個難點。學生在接觸外國文化時可能會產生諸多疑問,或在接觸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時可能會有抵觸情緒,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引導,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而促進學生建立文化自覺。思想政治教育“宜疏不宜堵”,遇到困惑要及時疏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就要敢于直面問題,切切實實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因而,英語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掌握科學的溝通技巧和育人方法。
第一,挖掘英語語料中的優(yōu)秀文化內容。英語語料中可供學生學習的優(yōu)質資源很多,在挖掘、選取和整合過程中,可以將其分成兩種類別,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料和西方價值觀語料。對于不同的語料,需要采取針對性的處置方式。[4]首先,具備共同價值觀的內容應作為英語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英語語料是實施英語課程教學的載體,英語原文中涉及不同國家的人文、地理、科技等多方面內容,其中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F(xiàn)階段應重點挖掘英語原文中的優(yōu)秀文化內容,使之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技能學習時,可將思政內容滲透其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如設置口語話題、講解單詞實例、設定寫作主題等。其次,恰當選用屬于非主流價值觀范疇的內容。英語課程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與主流價值觀相脫離的內容,尤其是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從多種渠道了解不同文化價值觀,由于部分學生缺乏辨別能力,容易陷入一味追捧西方文化的迷霧中。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思辨性思維,學會辯證地看問題。[5]具體而言,教師可選擇一些英語原版教材,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客觀分析中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在辨別和解讀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二,增加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補充內容。補充內容是指除了課程本身的核心內容以外,英語教師自主選擇的語料內容,如新聞媒體內容、期刊、經典作品、歷史史料等[6]。補充內容的選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實現(xiàn)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有機互補。在選擇補充內容時,可從如下方面著手:首先,堅持以主流價值觀為標準進行選擇。不刻意抬高主流價值觀,也不刻意貶低西方價值觀,而是要用理性、客觀的態(tài)度進行對照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從歷史向度出發(fā)更易于學生理解其內涵和意蘊。其次,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英語課程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授知識層面,更要注重英語課程的文化性訴求。在當今世界,國際文化交流、碰撞更為激烈,英語人才的培養(yǎng)不能脫離這一環(huán)境。在課程思政體系下,英語課程教學要發(fā)揮價值育人功能,應恢復英語課程教學的文化本性,搭建專門的“英語+思政”的課程體系,既滿足學生語言學習需求,也能夠滿足新時代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意味著學生語言技能培育不重要,而是要在完成語言學習目標的同時,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最大化。課程思政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模板,英語課程教學應結合本學科的特點,以隱性教育的方式將思政元素滲透其中。首先,用好“第一課堂”。積極開發(fā)主題嵌入、討論辨析、案例穿插、隱性滲透等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是英語課程教學的常用方法之一,要求從學生身邊事物入手,調動學生內心深處的真善美。[7]在“第一課堂”中,將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轉化為新知識,融入課堂,在課堂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分析問題。[8]其次,開辟“第二課堂”。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為解決學生語言學習時間不足的問題,英語教師通常會為延伸學習提供素材,如組織學生競賽、演講比賽、閱讀挑戰(zhàn)、布置實踐作業(yè)等。這些活動實施的主題內容通常是由教師團隊設定的,因而,組織者可選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匹配的選題,在學生參與和討論的過程中明晰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再如,組織開展“講好中國故事”活動,中外學生可一起參賽,激勵學生傳播中國聲音,形成運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氛圍。再次,優(yōu)化“第三課堂”。大數(shù)據(jù)及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改變了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模式,英語課程教學進入交互式學習時代?!暗谌n堂”主要是指網絡課堂,在網絡平臺中,學生獲取知識的自主性明顯增強,線上與線下互動的混合式學習逐漸成為主流。但由于網絡空間的知識內容是多元化的,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空間,有必要優(yōu)化網絡學習渠道,打造師生學習共同體。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深度對話,幫助學生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同時,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引導學生正向思考和健康學習??傊?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推行需要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革新,為發(fā)揮英語課程的德育滲透力,對學生形成價值引領作用,從課程建設角度來講,需要改變“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顯性教育向隱性教育轉向,形成二者的優(yōu)勢互補。[9]利用英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采用隱蔽、含蓄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形成對學生思想情感的觸動,逐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為順應課程思政的要求,英語“課程思政”要發(fā)揮“1+1>2”的整體效用,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構建浸潤式的隱性教育模式。既不能把專業(yè)課上成思政課,也不能僅僅停留于知識內容講解層面,而是要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許多英語專業(yè)課程以“語言能力”為主要評價指標,考查學生語言的應用能力和對外國風俗文化的了解情況,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評價涉獵不足。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英語課程教學評價要注重對學生的價值引導,以明晰學生的文化身份為導向。首先,優(yōu)化教學評價與考核內容。一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學生的考核評價內容體系。在教學評價時重點考察如下方面:英語課程教案中是否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否應用思政案例,是否具有德育意識,是否向學生傳遞正能量,等等。二是考查學生雙向跨文化交際能力。引導學生運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如民族英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學名著等,構建多維度評價評估體系,全面評估教學質量。其次,優(yōu)化教學評價方式[10]。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可針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也可以在最后階段進行總結性評價;可通過測試的方式進行直接評價,也可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搜集更多評價信息。此外,“課程思政”評價主體可從英語專業(yè)教師、輔導員、學生同伴、思政教師等群體中選擇,形成對“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全方位、多角度評價。再次,優(yōu)化教學評價主體結構?!罢n程思政”評價主體可從英語專業(yè)教師、輔導員、學生同伴、思政教師等群體中選擇,形成對“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全方位、多角度評價??傊?“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評價應側重于過程,即將思政與專業(yè)課程融入的過程是否有益于學生接受,評價指標的設定也應主要側重于非智力因素。在評價指標的設定方面,應將德育內容滲透其中,如考查學生民族差異理解力、社會主義榮辱觀等。
在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須堅持“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人文素質”兩手抓,從教學目標、課程、方法、制度等多個層面進行更新與完善。當前,在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著力點是內容的選取、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制度的優(yōu)化,突出英語課程教學的育人導向,促使知識學習與價值觀教育同頻共振,推進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工作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