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瑾 張巧鳳 付必勝 郭煒 翟文玲 劉穎 吳小有 吳紀中
摘要:針對淮南麥區(qū)小麥品種同質化日趨嚴重的現(xiàn)狀,本研究配制了資02-193/揚麥15//Tabasco的復交組合,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與常規(guī)育種相結合的方法,經(jīng)系譜法培育出了優(yōu)質高產(chǎn)抗病小麥新品種——寧麥資518(參試名:寧麥資15318)。通過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鑒定到該品種中含有白粉病抗性基因Pm48和赤霉病抗性基因QFhs.crc-2DL。2017—2019年在江蘇省淮南組區(qū)域試驗中,2年區(qū)試平均產(chǎn)量508.39 kg/667 m2,較對照揚麥20增產(chǎn)5.83%。寧麥資518株高81 cm左右,有效穗數(shù)為32.0萬穗/667 m2,穗粒數(shù)36.1粒,千粒質量48.4 g。該品種春性、中熟,分蘗能力較強,穗密度較高,結實率高,千粒質量較高,產(chǎn)量三要素協(xié)調,產(chǎn)量高,綜合抗病性較強。寧麥資518分別于2020年和2021年通過江蘇省審定,并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該品種適合在江蘇省淮南麥區(qū)種植。
關鍵詞:小麥;產(chǎn)量;抗?。环肿訕擞涊o助育種;寧麥資518
中圖分類號:S512.10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3)21-0050-05
江蘇的麥作區(qū)以淮河為界分為淮北和淮南2個麥區(qū),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小麥品種均經(jīng)歷了至少7次更換,產(chǎn)量潛力和抗蟲抗病水平不斷提升[1-2]。然而,近階段淮南麥區(qū)育成小麥品種同質化愈發(fā)突出,這主要歸咎于育種親本的選用上。目前,育種家主要采用育成品種或品系,以及其中間材料作為育種親本,然而由于難以克服的“連鎖累贅”等原因,甚少涉及小麥地方品種、國外引進品種或近緣野生種等特異性種質。育種中在親本選用上主要以寧麥13、鎮(zhèn)麥168等骨干親本及其育種中間材料為親本,導致遺傳基礎日趨狹窄[3]。因此,特異性種質的運用是解決淮南麥區(qū)小麥育種同質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小麥赤霉病又被稱為“小麥癌癥”,是由禾谷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引起的小麥穗部主要病害之一,不僅會引起小麥的嚴重減產(chǎn),而且能產(chǎn)生對人畜健康構成嚴重危害的嘔吐毒素[以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為主],從而對小麥的生產(chǎn)和食品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利用赤霉病抗病基因,通過分子育種法培育小麥赤霉病抗性品種是目前最經(jīng)濟、環(huán)保且持續(xù)有效的赤霉病防治措施[2,4-5]。小麥白粉病也是生產(chǎn)中最常見的病害之一,病害主要發(fā)生于葉片,由布氏白粉菌引起,會造成小麥的產(chǎn)量顯著下降,然而由于其生理小種眾多,毒性變異頻率快等原因,造成大部分抗病品種在幾年的大規(guī)模推廣與生產(chǎn)后喪失抗性[3]。近年來在生產(chǎn)上較受歡迎的小麥品種不僅成穗偏多,穗粒數(shù)和千粒質量較高,株高較矮,也需要具有較強的抗病性[6-8]。本研究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與常規(guī)育種結合的方法,運用引自德國的超高產(chǎn)、抗葉銹病、白粉病小麥品種Tabasco,育成了高產(chǎn)抗病廣適性的小麥新品種寧麥資518(曾用名:寧麥資15318),在淮南小麥新品種中間試驗中表現(xiàn)出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抗病、綜合農藝性狀好、適應范圍廣等特點,符合目前淮南麥區(qū)小麥生產(chǎn)的需求,于2020年12月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批準審定(審定編號:蘇審麥20200001),于2021年6月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本研究介紹了該品種的選育過程,特征特性及其高產(chǎn)栽培技術,以期充分利用其優(yōu)點,加快推廣應用,促進江蘇省淮南麥區(qū)小麥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資02-193(陜1868//Comptan/揚麥6號)是筆者所在單位2002年通過常規(guī)育種方法創(chuàng)制的抗赤霉病新種質,其株型形態(tài)較緊湊,抗倒伏性較好,熟期較早且熟相佳,籽粒半角質、紅粒、飽滿,赤霉病發(fā)病較輕,但不抗白粉病和紋枯病。揚麥15是江蘇省里下河研究所于2000年育成的小麥品種,其株型緊湊,堅韌抗倒,曾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主推的弱筋小麥品種,該品種分蘗力強,耐肥抗倒,但抗病性稍弱[9-11]。Tabasco是筆者所在單位引自德國的高產(chǎn)、抗白粉病的冬小麥品種,其攜帶有抗白粉病基因Pm48,但其生育期遲且感赤霉?。?]。
1.2 DNA提取與基因型分析
植株3葉期時,每個單株取適量葉片組織,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法,提取葉片組織DNA。再利用與白粉病抗性基因Pm48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cfd81(F:5′-TATccccAATccccTcTTTc-3′;R:5′-gTcAATTgTggcTTgTcccT-3′)[3],對雜交后代進行前景選擇;以及與赤霉病抗性位點QFhs.crc-2DL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Xgwm539(F:5′-cTgcTcTAAgATTcATgcAAcc-3′;R:5′-gAggcTTgTgccvcTcvTgTAg-3′)[10-11]對親本及雜交后代進行分析。PCR反應體系為10 μL,包含5 μL 2×TSINGKET5 Super PCR Mix、各0.4 μL 10 μmol/L上下游引物,20 ng DNA模板,用ddH2O補足至 10 μL 。PCR擴增程序:95 ℃預加熱3 min,使模板充分變性;然后進入3步循環(huán)法:95 ℃變性 30 s,退火溫度30 s,72 ℃保持30 s(延伸),循環(huán)35次;最后72 ℃保持10 min,使產(chǎn)物延伸完整。采用8%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檢測PCR產(chǎn)物。
2 結果與分析
2.1 抗白粉病單株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
用與白粉病抗性基因Pm48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Xcfd81對雜交F2代育種材料進行篩選[3],F(xiàn)2單株的擴增結果顯示具有Pm48基因的F2代單株在259 bp處有DNA特異性擴增條帶。在1 763株F2代單株中,篩選到含有Pm48的抗病單株1 192株(包含抗性純合與雜合),對無Pm48抗性條帶的單株予以淘汰。基因型分析結果表明,F(xiàn)2代植株的白粉病抗感比例約為3 ∶[KG-*3]1,符合單基因遺傳規(guī)律。將篩選到的1 192個含有Pm48基因的抗病單株移入大田進行白粉病抗性鑒定,其中18個植株感白粉病,予以淘汰。然后嚴格按照矮稈、早熟、豐產(chǎn)、兼抗等標準對余下的1 174個抗病單株進行綜合評價,共選擇了505個綜合性狀良好的單株進入下一輪選擇。2011年10月,將選中的F2代單株以穗行播種,按編號將F3代系與F2代單株一一對應,并對F3代穗行進行Pm48基因的分子標記檢測,對于不含有Pm48基因的品系予以淘汰,而含有Pm48基因的品系(包括純合與雜合)予以保留。結合農藝性狀和兼抗性,共選出202個F3代品系進行夏播加代。2012—2014年,運用系譜法從分離世代中選擇豐產(chǎn)且抗病的優(yōu)異分離后代,于2014年通過分子標記選擇Pm48純合抗性植株,并于2014年、2015年連續(xù)2年對這些材料進行品質檢測、抗病性鑒定與農藝性狀考察,從中鑒定出抗病、品質優(yōu)、豐產(chǎn)性好的小麥創(chuàng)新種質4份,其中,田間編號為318的品系表現(xiàn)較為突出,其增產(chǎn)幅度大、綜合抗病性好,于2016年推薦參加江蘇省淮南小麥新品種預備試驗以及隨后的中間試驗,其參試名稱為寧麥資15318。2020年6月份完成所有中間試驗環(huán)節(jié),12月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定名為寧麥資518。2021年6月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其品種選育過程見圖1。
2.2 寧麥資518及其系譜抗白粉病、赤霉病分子標記的檢測
本研究通過與白粉病抗性基因Pm48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和與赤霉病抗性基因QFhs.crc-2DL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對寧麥資518及其系譜品種進行抗原基因來源的分析(表1、圖2)。 使用Pm48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Xcfd81對寧麥資518及其系譜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寧麥資518與其白粉病抗原親本Tabasco均在259 bp處擴增出目標片段(圖2-a),而其他系譜親本均不含有此目標片段,說明寧麥資518含有Pm48基因,且來源于Tabasco。使用QFhs.crc-2DL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Xgwm539對寧麥資518及其系譜以及抗病對照蘇麥3號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寧麥資518和揚麥15均能夠擴增出QFhs.crc-2DL基因的特異性條帶,而親本資02-193和Tabasco均未擴增出QFhs.crc-2DL基因的目標片段(圖2-b),因此,寧麥資518含有QFhs.crc-2DL基因,且來源于親本揚麥15。
2.3 寧麥資518品種特征
寧麥資518屬春性中熟類型,幼苗半直立,葉片寬窄中等,葉色綠。株高約81 cm,株型為緊湊型,莖稈粗壯且有彈性、抗倒伏性較好,整體穗層整齊。護穎白色、橢圓形、無絨毛。穗狀呈紡錘形,芒長、殼白、籽粒紅色、半角質、飽滿。區(qū)試平均結果為全生育期208.7 d,較對照揚麥20早熟1 d,有效穗數(shù)為32.0萬穗/667 m2,每穗36.1粒,千粒質量為 48.4 g,成穗率為48.1%。
2.4 寧麥資518綜合抗性
寧麥資518在2017—2019年江蘇省淮南小麥區(qū)域試驗中,田間表現(xiàn)赤霉病輕、抗穗發(fā)芽、生育期中熟偏早。依托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寧麥資518 2年的接種鑒定,結果表明:2017年該品種對白粉病免疫(IM)、高抗條銹?。℉R)、中抗赤霉?。▏乐囟葹?.0;自然發(fā)病病情指數(shù)為4.5)、中抗黃花葉?。∕R)、中感葉銹?。∕S)、感紋枯?。⊿);2018年中抗赤霉?。▏乐囟葹?.2;自然發(fā)病病情指數(shù)為0.0)、感黃花葉?。⊿)、高感紋枯?。℉S)、高感白粉病(HS)、高感條銹病(HS)、高感葉銹?。℉S)(表2)。經(jīng)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2年抗穗發(fā)芽鑒定,結果表明:2017年抗穗發(fā)芽(R)、2018年高抗穗發(fā)芽(HR)。2年綜合抗性鑒定試驗結果表明,寧麥資518中抗赤霉病、抗穗發(fā)芽、感黃花葉病毒病,對紋枯病、白粉病、條銹病、葉銹病高感(表2)。
2.5 寧麥資518的籽粒品質
在江蘇省小麥區(qū)域試驗中,由種子管理站統(tǒng)一抽取樣本,送農業(yè)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進行品質鑒定。經(jīng)檢驗,寧麥資518 2年容重分別為794、818 g/L,粗蛋白(干基)含量分別為14.9%、14.0%,濕面筋含量分別為30.0%、29.4%,穩(wěn)定時間分別為4.2、3.6 min,吸水量為56.7、58.5 mL/100 g,最大拉伸阻力分別為236(Rm,135)、215(Rm,135)E. U.,拉伸面積分別為56、47 cm2,硬度指數(shù)分別為50.8、53.9(表3)。2018年與2019年2年檢測結果均達國家級品種審定優(yōu)質中筋小麥品種標準。
2.6 產(chǎn)量及其適應范圍
寧麥資518于2017—2019年參加江蘇省小麥區(qū)域試驗(淮南組),其中,2017—2018年,平均產(chǎn)量為478.00 kg/667 m2,與對照品種揚麥20相比增產(chǎn)7.65%,差異極顯著,11個試點全部增產(chǎn),增產(chǎn)點占比為100.00%;2018—2019年,平均產(chǎn)量為 538.78 kg/667 m2,比對照揚麥20增產(chǎn)4.01%,差異極顯著,12個試點9個增產(chǎn)3個減產(chǎn)。寧麥資518 2年區(qū)試的平均產(chǎn)量為508.39 kg/667 m2,較對照品種揚麥20增產(chǎn)5.83%,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特性突出(表4)。
2019—2020年參加江蘇省淮南生產(chǎn)試驗,13個試點中12個增產(chǎn)1個減產(chǎn),平均產(chǎn)量為 517.56 kg/667 m2,比對照品種揚麥20增產(chǎn)5.67%(表4)。
綜上所述,寧麥資518具有優(yōu)異的產(chǎn)量適應性和高產(chǎn)潛力、熟期中等偏早且籽粒外觀品質優(yōu)、抗穗發(fā)芽、中抗赤霉病。株高適中,莖稈粗壯彈性好,抗倒伏性強,熟相佳,適合江蘇省淮南麥區(qū)推廣種植。
2.7 栽培技術設計
寧麥資518每年最適播期為10月25日至11月5日之間。該品種較耐密植,符合當前生產(chǎn)上多撒密播的種植需求。在肥水條件好的地塊,適期播種量控制在12.5 kg/667 m2,基本苗數(shù)為20萬株/667 m2左右,遲播、肥力低且出苗差的田塊可采取適當密播。一般施氮量為18 kg/667 m2,在肥料運籌上應采取氮肥后移(拔節(jié)后增施氮肥),節(jié)氮增磷鉀的原則,前期足肥促早發(fā),中期嚴格控制氮肥使用量。所施用的氮肥中,基苗肥六成、拔節(jié)孕穗肥四成,結合施用磷鉀等微量元素肥,適時適量噴撒葉面肥。冬初春前,應及時控制田間雜草,抓準時機對地方性流行病害進行防治,尤其對紋枯病和蚜蟲等病蟲害。
3 討論
迄今為止,已在小麥及其近緣野生種中發(fā)現(xiàn)了超過80個白粉病抗性基因。但是,隨著小麥白粉病生理小種的變化,許多白粉病抗性基因在逐漸失去抗性,這說明病原菌小種的毒性與宿主的抗病性有著較強的協(xié)同進化。因此,挖掘和運用新的白粉病抗病基因在育種中具有重要意義。將筆者所在研究團隊前期在引進品種Tabasco中發(fā)掘的白粉病抗病新基因Pm48,運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法將其轉入優(yōu)質品系資02-193中,創(chuàng)制了抗白粉病優(yōu)質新品種寧麥資518。本研究在寧麥資518的創(chuàng)制過程中,F(xiàn)2代和F3代Pm48基因一直保持雜合狀態(tài),而在F6代才選擇了抗性純合的基因型,是為了通過雜合狀態(tài)Pm48的后續(xù)反復自交,讓抗病基因的染色體片段被充分重組,從而獲得含有抗病基因且較小的染色體片段,減少連鎖累贅對品種農藝性狀的影響。本研究中使用的Pm48對白粉病生理小種Bgt19具有持久穩(wěn)定的抗性,但是2017—2019年,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參試品種統(tǒng)一進行白粉病抗病鑒定時,所使用的生理小種與Bgt19并不相同,出現(xiàn)了1年免疫,1年感病的表型。
本研究通過赤霉病抗性基因QFhs.crc-2DL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對寧麥資518及其系譜品種進行抗原基因來源的分析。結果表明,寧麥資518及其系譜親本中的揚麥15中含有QFhs.crc-2DL基因的特異性條帶,而資02-193和Tabasco均不含有該特異性條帶,說明寧麥資518中的QFhs.crc-2DL基因來源于其親本揚麥15,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10-11]相吻合。親本揚麥15與寧麥資518都僅含有QFhs.crc-2DL基因,而赤霉病抗性卻優(yōu)于其親本揚麥15,達到中抗水平,原因可能是寧麥資518攜帶QFhs.crc-2DL之外的其他赤霉病抗性基因(QTL)。
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較傳統(tǒng)育種而言是一項高效且準確的育種技術,能通過關鍵基因功能標記(或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在育種早期鎖定目標性狀,從而減小育種周期,排除連鎖累贅,提高育種效率。本研究中,親本Tabasco不僅高抗白粉病,而且是超高產(chǎn)品種,但是生育期遲且感赤霉病。本研究通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與傳統(tǒng)雜交、復交、表型選擇相結合,培育出了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兼抗、綜合農藝性狀好、適應范圍廣的小麥品種寧麥資518。
參考文獻:
[1]程順和,郭文善,王龍俊. 中國南方小麥[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王才林. 江蘇省稻麥品種志[M].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4.
[3]冷蘇鳳,李 燕,許 明,等. 江蘇省小麥育種現(xiàn)狀及建議[J]. 農業(yè)科技通訊,2011(5):5-8.
[4]Bai G.Scab of wheat:prospects for control[J]. Plant Disease,1994,78(8):760.
[5]吳紀中,吳小有,張巧鳳,等. 優(yōu)質高產(chǎn)抗病小麥新品種寧麥資126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9,47(21):157-159.
[6]Gao H D,Zhu F F,Jiang Y J,et al. Genetic analysis and molecular mapping of a new powdery mildew resistant gene Pm46 in common wheat[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12,125(5):967-973.
[7]吳兆蘇,魏燮中. 長江下游地區(qū)小麥品種更替中產(chǎn)量及有關性狀的演變與發(fā)展方向[J]. 中國農業(yè)科學,1984,17(3):14-22.[HJ2mm]
[8]李海泳,殷貴鴻. 從國家糧食安全角度探討我國小麥育種發(fā)展趨勢[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22,50(18):36-41.
[9]姚國才,馬鴻翔,張 鵬,等. 優(yōu)良小麥新品種寧麥26的選育及其應用[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20,48(10):94-97.
[10]廖 森,方正武,胡文靜,等. 59份江蘇小麥品種(系)的抗赤霉病評價與農藝性狀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2022,42(3):297-305.
[11]Somers D J,F(xiàn)edak G,Savard M.Molecular mapping of novel genes controlling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and deoxynivalenol accumulation in spring wheat[J]. Genome,2003,46(4):555-564.
收稿日期:2022-01-11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編號:2021YFD1200601-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編號:32101792);江蘇省農業(yè)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資金[編號:CX(20)3001]。
作者簡介:蔡 瑾(1985—),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小麥種質資源研究。E-mail:caijin@jaas.ac.cn。
通信作者:吳紀中,碩士,研究員,主要從事小麥種質資源研究。E-mail:wujz@ja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