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古老中國的文物,紛紛成為外國列強博物館的收藏品,有的甚至是鎮(zhèn)館之寶。而最早收藏外國文物的中國人,公認的是端方。
端方(1861-1911),滿洲正白旗人,號陶齋,為清末大臣,收藏家、金石學(xué)家。端方于清光緒八年中舉,歷任陜西按察使,湖北、江蘇、湖南巡撫,署理湖廣、兩江總督,曾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宣統(tǒng)三年,端方任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在彈壓保路運動時被起義新軍所殺。
端方思想開明,力行新政,從政之余,尤醉心于金石字畫收藏。其收藏品類涉及青銅器、玉器、石刻、瓦當(dāng)、古印、書畫、古玉等,尤其以商周到隋唐時期的青銅器為時人所矚目。
精品甚多
被譽為“海內(nèi)三寶”之一、臺北故宮博物院十大鎮(zhèn)館之寶首位的毛公鼎,即為端方的舊藏品。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鼎內(nèi)有近500字的銘文,是中國目前所有青銅器銘文中最多的,堪稱無價之寶。
今存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新莽嘉量殘片,同樣為端方的舊藏品。新莽嘉量為青銅器中的一種度量衡,作為新莽朝廷的度量衡標準器,王莽當(dāng)初下令制作了數(shù)千只新莽嘉量,發(fā)放至全國各州郡。
迄今為止,新莽嘉量僅有一件完整品和一塊殘片存世。這塊殘片毫不起眼,如果不是博聞多識、有極高深的金石學(xué)知識,很難做到慧眼識寶,足以說明端方之深厚造詣。
端方的藏品數(shù)量甚巨。有種說法是,端方被殺5年后,盡管其藏品已經(jīng)開始散佚,但數(shù)量仍有1600件之多。
收購古埃及文物
清光緒三十一年,端方作為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西方憲政,在歐洲各國博物館見到了大量的埃及古刻,令他大開眼界。回國途中,考察團在埃及開羅停留一天,端方遂在當(dāng)?shù)厥召徚艘慌虐<暗奈奈飵Щ刂袊?/p>
據(jù)端方所著《陶齋所藏石刻》記錄,這批文物包括:古埃及石刻36件、小雕像12件、印章14件、瓦石器物24件(其中包括彩繪人形棺3具),共計86件。他對這批古埃及文物十分珍愛,除了保存原件,還特意請人制作復(fù)制品,并制作拓片、附上題跋贈送文人朋友。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藏有端方古埃及石刻拓片四條屏。端方在上面有多處題記,其一云:
光緒丙午,奉使歐美歸自意大利之拏波里口岸,過埃及涉蘇彝士河游開雒舊京,得五千年古碑?dāng)?shù)事。此其一也,拓贈秋颿先生疋鑒。端方題記。
秋颿(音fān,同“帆”)先生,即安徽合肥收藏家龔心銘(1865-1938),這是端方贈予他的禮物。又一處題記寫道:
此石畫像甚古樸,皆無題字,然觀歐美博物院所藏埃及古刻,無論有字無字,西儒皆珍愛之。陶齋。
除了古埃及石刻外,端方尚有希臘古陶器7種,意大利古料器7種,可惜已下落不明。(摘自《文史博覽》 鐘晟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