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勇
最近,剛剛開學的學生們發(fā)現在今年專門修訂的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中,第四課的主題由原來的《洋務運動》改為《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內容新增“美、日侵略臺灣”“收復新疆”和“中法戰(zhàn)爭”。其中,“收復新疆”一段詳細描述“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左宗棠命劉錦棠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zhàn)的策略”“清軍成功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的歷史。此外,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也將左宗棠收復新疆事跡納入“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章節(jié)。
這些調整不僅被許多民眾注意到并在網上掀起熱議,也讓之前為此多次諫言提案的專家學者們感到欣慰。因為,對于左宗棠等歷史人物事跡能否入編教材的爭議由來已久。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一些歷史人物事跡,雖一直被人們口口相傳,但由于各種難以定性的歷史原因,被人為隔離在主流社會價值體系之外。甚至有一些崇洋媚外者,蓄意對民族英雄的歷史功績和事跡進行歪曲質疑,企圖在輿論場上用歷史虛無主義的模糊理論,扼殺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英雄情懷。如今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內容能夠入編中學和大學教材,是時代要求我們實現“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同頻共振,是民族英雄精神迸發(fā)出的時代強音。
首先,這段史實集中反映了左宗棠以 68歲高齡誓死收復新疆的敢打必勝決心,在大學、中學教材充實這方面的內容,是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fā)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重要論述的具體實踐。這不僅對中國年輕人更深入、全面認識當前國際局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樣也是系統(tǒng)構建正確英雄價值體系的最新一步。
其次,左宗棠臨危受命抬棺收復新疆,為捍衛(wèi)國家領土主權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從今天的角度而言,這是近代中國仁人志士反侵略斗爭的英雄壯舉。把這段歷史史實編入大學、中學歷史或政治理論教材,是著眼于年輕一代,喚醒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歷史,向全世界宣示了新疆自古就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國家、個人或組織都不可能將新疆分裂出祖國大家庭。如果誰有這種念頭或圖謀,必將受到中國各族人民的堅決反擊。
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少不了廣大青少年的努力,青年學子能否擔當起這個責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能否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具備相應的歷史認識。因此,我們的教材必須引導青少年清醒地牢記歷史,面向未來。
(來源:《環(huán)球時報》2023-09-12,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