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儀 肖洪瑤
摘? 要:宋代,我國步入藝術文化繁榮時期,人們的思想與審美境界進入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理學”思想成為時代主流。宋人將“理學”理念代入瓷器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新實踐中,使得宋瓷成為了宋人怡然自得、清俊雅致的真實寫照,使得瓷器創(chuàng)作技術革新迸發(fā)了許多靈感。從宋瓷總體特點著手,論述分析瓷器各部分體現(xiàn)理學理念的途徑,加深對宋瓷以及宋代工藝美術的理解,為當代社會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更多思路。
關鍵詞:宋代理學;宋代瓷器;典雅;質樸
宋朝建立后,暫時穩(wěn)定的社會狀態(tài)讓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社會商品經(jīng)濟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也日趨繁盛,城市空間的繁榮與市民文化的興起使得社會文化呈現(xiàn)相對寬松自由的狀態(tài)。此外,宋代奉行“重文抑武”政策,取消了科舉制度中門第的限制,士大夫階層一躍成為政治、文學、藝術等多領域的主體,具有了與前朝不同的社會責任感。他們的活躍促使各類工藝品踴躍出現(xiàn),并表現(xiàn)出不同尋常的創(chuàng)造活力。
為了重振儒學,批判魏晉南北朝“三教合流”以來的調(diào)和之風,宋代儒學家也在不斷思考與探索,因而“理學”思想的出現(xiàn)迅速成為宋代的社會主流思想意識。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孟儒學思想,成為儒家哲學思想的特殊形式,也內(nèi)化了道家宇宙觀,吸取了佛教的辯證思維?!袄韺W”思想以“理”作為萬事萬物的本源,認為事物的變化皆來源于“理”,強調(diào)人要遵循道德基本原則,注重個人品德修養(yǎng),常常用物喻人。古代常用玉形容君子,如“君子若玉”,正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宋人把自身對于道德品格的思想追求寄托在器物之上。由此可見,宋瓷也承載著類似的“以物載道”功能。
宋瓷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宋代社會政治與倫理的影響,無法脫離社會現(xiàn)實而存在,成為了主流思想的附庸品。但正是由此,宋瓷變成宋代“理學”理念的集大成者,在“理學”的影響下,不再拘泥于陶瓷外形上的新奇奢華、雍容富麗,而是以功能為導向,輔以樸素的設計觀??梢哉f全面深入地用具體的“器”表現(xiàn)出了抽象的“道”,完美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道”“器”合一的最高境界。
一、宋代瓷器的總體風格
宋代工藝美術具有典雅、平易的藝術風格。不論是瓷器、金器、漆器等,都以其質樸的造型取勝,少有繁縟裝飾,體現(xiàn)“道器合一”的美。瓷器的總體風格大約可以用理性、典雅、平易、質樸、清淡、嚴謹、含蓄來概括,同時又以其千姿百態(tài)、各競風流的氣象在中國藝術史上強勢占有一席之地。
二、宋代瓷器中的理學理念體現(xiàn)
(一)瓷器器型中的理學理念
宋代瓷器的造型總是合一適中的,不論是仿器型制作還是技師自己獨創(chuàng)的新造型,在尺寸、比例中均呈現(xiàn)雋永莊重、含蓄典雅的特點,能深刻彰顯器型中沉靜的內(nèi)在美,不過分張揚,更能體現(xiàn)宋代理學主張的理性思想。
從審美角度來看,宋代瓷器的器型非常符合宋代文人階層的審美,這也是受到時代精神的影響。宋代開國以來和周邊列國大小沖突從未間斷,戰(zhàn)爭的結果往往是宋朝割地賠款,喪失了唐朝驍勇善戰(zhàn)的英雄膽量和氣魄,因而人們開始逐步放棄對外界的期望與搜尋,轉而開始反省內(nèi)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占據(jù)支配地位的“理學”開始壓抑和克制人對外部的欲望,引導人們探尋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開始追求情感的細致的觀察感悟,追求人生世界細膩品味,追求對歷史的感悟感知。同時,“重文抑武”的國策也使得宋文化轉變?yōu)闇匚臓栄?、婉轉精致。例如宋代梅瓶,由于瓶口僅能插入梅枝得名。小口、細頸、腹窄、收足、體型修長而豐滿,嬌艷而不媚俗,端莊而又嫵媚,體現(xiàn)壓抑克制個人需求,追求思想性格通透的宋代理學主張。
在器物造型上,宋瓷講求曲線直線相結合來穿插變化,方中有圓,給人的觀感是內(nèi)荏的、羸弱的、纖雅的。雖然和唐代豐滿華麗的瓷器風格相去甚遠,但在師法前代的基礎之上,又根據(jù)宋人的思想變化與審美觀念進一步修改,以梅瓶為代表的宋代瓷器所表現(xiàn)的器型追求正是“理學”宣揚的外修內(nèi)養(yǎng)的一致性,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和追求思想細致、心思通透的體現(xiàn)。
從功能的角度來看,宋代陶瓷設計在“理學”思想的影響下,整體設計從功能出發(fā),不盲目追求虛浮奢華,經(jīng)濟大方、樸實耐用。也就是說,宋代陶瓷器物的設計產(chǎn)出必須有其實際作用,存在必須有其使用價值。如上文提到的梅瓶和玉壺春瓶,其中的梅瓶其實并不是宋代出現(xiàn),早在唐代就被設計出來。傳承至宋代時,為了讓梅瓶能容納更大的酒量,將寬徑提高,并加厚了器胎厚度和底盤厚度,在保留形態(tài)美的同時,大大提高了使用價值。玉壺春瓶大體和梅瓶相似,但瓶口外翻,頸部更為細長,下部主體寬大以便乘酒,頸部向內(nèi)收緊的弧度和腹部外翻的大弧度形成對比,凸顯了宋代皇室與文人階層追求天然質樸的審美觀。梅瓶與玉壺春瓶不同的功能設計反映了設計者受當時的理學思想影響,提倡形式美與功能美的結合,完全從實用出發(fā),并兼顧審美的需求。
宋代“理學”將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天下治理放在同一位置上,因此將“格物致知”奉為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將天理人倫、人情世故當作為人處事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這也是宋人所提倡的、有限度的審美感情,由此衍生出宋瓷恰到好處的美學設計原則。此外,由于宋朝在對外戰(zhàn)爭中處于弱勢,常常割地求和,送禮平事,促成了宋瓷適合把玩尺度,用以滿足宋人的心理需要與身體欲望,尤其是控制欲。理學也十分重視道德修養(yǎng),而道德修養(yǎng)離不開人的情欲、情感、情緒支持,人只有身心得到滿足才能獲得心理上的快樂,“樂”的感覺將道德、情欲、情感、情緒融合在一起,這樣道德也得到了支持。另一方面來看,宋代強敵壓境,疆域在一場場戰(zhàn)爭中逐漸縮小,這造成了宋人很大的心理壓力,表現(xiàn)在器形上則是尺寸的漸小、內(nèi)收趨勢,這也正體現(xiàn)了宋人自卑的心理。如果器物體型過大,宋人會覺得超出了自身心理承受范圍而無法控制,因此追求器型的易控感,這也是理學自欺欺人的另類表現(xiàn)。由此可見,宋瓷器型是宋代封閉自我、向心反思以求內(nèi)心安寧的文化縮影。
(二)宋代瓷器裝飾中的理學理念體現(xiàn)
所謂瓷器裝飾,是指瓷器上的釉色、釉質、花紋等裝飾形式,可運用刻劃、上彩、繪畫等工藝手段對瓷器進行美化。除宋瓷器型外,裝飾是瓷器進行藝術表現(xiàn)的核心手段。宋瓷工匠們將自身的審美情趣、思想意識和宗教觀念融入宋瓷中因此,正是瓷器裝飾塑造了宋瓷的靈魂。
1.瓷器釉色中的理學理念
宋代“理學”本質上是“三教合一”的結果,是老莊美學在宋代進一步發(fā)展的表現(xiàn)。宋徽宗就自稱為“教主道君皇帝”,因而大力推崇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弘揚“道法自然”,將追求自然美作為最高追求境界?!独献印分杏醒裕骸疤斓靡灰郧濉?,認為天青色是天的本色,又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得一”就是得到萬物,因此“得一”即指得“道”,天青色自然被貼上“道”的標簽,宋人因此認為天青色是天造之色,是求“道”的最高追求境界,也彰顯了前人追求的條達舒暢。天青色色調(diào)冷暖適中、溫潤儒雅(如圖1),與唐代三彩相比多了平和,與宋代白瓷相比多了活潑,與黑瓷相比則多了生機,天青正是宋代理學推崇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色,很好地契合與表現(xiàn)了宋人和諧的性格。
除“青而不翠,灰而不暗”的青瓷外,鈞窯的釉色則變幻無窮。紅、藍、天青釉色豐富厚重,富有立體感,有著五彩斑斕的藝術風格,卻又給人典雅的印象,因此后人常用“夕陽紫翠忽成嵐”“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來稱贊鈞瓷的窯變釉色美。景德鎮(zhèn)青白瓷則以純凈的青白色吸引多年美名,體現(xiàn)溫潤素雅、如冰似玉的特點,符合宋朝士大夫階級與文人的審美追求。
荀子說:“樂者天下之大齊?!薄按簖R”正是指完全的統(tǒng)一,這正是宋人內(nèi)心極度渴望卻求之不得的,所以宋代理學家適時的提出“樂則安,安則久”,如同安慰劑一樣讓宋人拋棄了外部功利的追求,轉而向藝術尋求安寧,最終在瓷器中得以宣泄。哥窯、汝窯、官窯、定窯青白瓷都追求玉質瑩潤,水月鏡花的效果。宋人“以玉效德”,用瓷器來代替玉器在政治、宗教、倫理道德、日常生活中產(chǎn)生的影響。孟子又主張道德與藝術在最高境界中的自然而自由地融合為一,用道德來充實藝術的內(nèi)容。由此,理學提倡的國家治理與實現(xiàn)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愿景在以瓷器為代表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2.瓷器釉質中的理學理念
受理學影響,宋瓷以“天然去雕飾”、樸實自然為追求,對人工“雕飾”相當鄙薄。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鈞瓷雖以釉具五色、嬌艷凝重,張揚耐看的藝術造詣聞名中外,但它實質是宋瓷“崇尚真實”的典型代表。古人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鈞瓷無雙”與“雨過天晴潤如玉,花留水彩凝成珠。品綠評紅幻萬象,疑是畫圣神筆圖”等詩句來形容鈞瓷是十分合適的。鈞瓷是一種色彩豐富的窯變釉,其釉呈半透明狀,屬陶瓷釉乳光釉,五彩斑斕的成色主要是因為在乳光藍釉料中加入銅鐵等金屬氧化物,在燒制時利用氧化與還原效應,毫無人工介入裝飾的痕跡,追求釉質本身的美,這是一種包含了天然造化的陶瓷藝術。其表達的形式與內(nèi)容是制瓷手工藝者個人審美與社會主流思想、審美的表現(xiàn)與追求,因而產(chǎn)出瓷器符合宋代“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與中華民族端莊高雅的品格(如圖2)。
3.瓷器紋理中的理學理念
宋瓷釉之美從鈞瓷、官窯、汝窯等中也可窺見。鈞瓷有神、奇、妙、絕四大藝術特征,其中“奇”是指鈞窯瓷器在光滑的釉面上會出現(xiàn)部分迸片行紋,又稱為“開片”和“冰裂紋”。又因為在汝窯、哥窯中也存在“開片”現(xiàn)象,因此根據(jù)各自特色,鈞窯瓷器的“開片”被稱為“蚯蚓走泥紋”,哥窯被稱作“魚子紋”“百圾碎”“金絲鐵”等(如圖3、圖4),官窯、汝窯被稱為“蟹爪紋”?!伴_片”這一現(xiàn)象實質上是瓷器燒制中的一個缺點,但宋人受理學影響,崇尚“天人和諧”,以殘缺為美,因而各窯燒制的“開片”廣受追捧?!伴_片”純粹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人為因素無法控制,它們沒有固定形狀。這正是理學家提出“開片”無“常形”但有“常理”的重要原因,它們是“天理”,是自然界不可違背、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
除宋瓷紋理所體現(xiàn)的理學理念外,瓷器的胎裝飾與紋理題材氣韻生動,十分注意保留原材料的質地美、外形美與結構美。由于士大夫階級與文人意趣引領了宋代社會的主流審美,在儒、釋、道哲學觀念的影響下,宋瓷裝飾紋樣總體呈現(xiàn)生動活潑、儒雅自然的特點,還將書畫作為瓷器的裝飾紋樣。黃賓虹曾用“一人、兩嬰、三山、四花、無獸、六神佛”來概括宋代畫家選題特色,指的正是在宋代發(fā)展至黃金時期的嬰戲圖裝飾,它成為宋瓷典型裝飾的主要原因是宋代理學思想雖有著儒家特點,但實際融入了道家與佛學的思維方式、理論結果與人生追求,結合了儒學提倡的“百善孝為先”,道家的古樸質感、回歸內(nèi)心、純潔如玉,佛學的空無心境。此外還有極富文人審美意趣的文人畫、山水自然等裝飾紋樣題材,均彰顯了宋代理學影響下的文人溫婉謙遜、富有審美的品質,迎合了宋代上層階級的審美。
(三)宋瓷燒制工藝中的理學理念體現(xiàn)
宋代瓷器設計在燒制時,并不看重對燒制工藝的苛刻追求與絕對掌控,而是客觀看待燒窯溫度、火候、瓷土與上釉材料之間的關系,對每次瓷器燒制的結果持樂觀心態(tài),對瓷器實物與預期并不強制追求同一。宋代制瓷工匠的心態(tài)與審美態(tài)度可謂敞亮,這也導致了宋瓷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的自然質樸、清潤之韻味,每個瓷器出窯后的藝術效果非人力工藝之所及,因此少見“官樣”。宋瓷這樣的燒制工藝可謂是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象征,生動代表“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與宋代理學主導下審美風格的集中體現(xiàn)。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代表著宋瓷這種追求平淡深沉、感性融合、收放自如、謙遜克己的意境。
三、結語
宋代物質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可以說是前所未見,是我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高峰。宋代起主導作用的理學在如此開放包容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自我進行反思,追求治理天下和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放棄對外部物欲功利的追求,追隨自己的本心,治內(nèi)治心。因而宋代瓷器包含清新淡雅、含蓄雋永、質樸清淡的藝術特征。這正是宋代“理學”思想和宋人心平氣和、怡然自得精神的真實寫照,宋人將對生活中的美的理解和對人生的理解感知都投入到瓷器中,在瓷器上實現(xiàn)了理學要求的“至善”的道德境界,也為后人研究宋代“理學”與宋代瓷器提供了依據(jù),為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靈感源泉。
參考文獻: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190-192.
[2]解榮昌.“理學”思想對宋代瓷器的影響[J].中國陶瓷,2014(3):53-55.
[3]梅云清.論宋代文人意識對陶瓷藝術的影響[J].中國陶瓷,2008(10):72-74.
[4]郭諗墨.程朱理學對宋瓷成就的影響[J].人文天下,2017(7):21-26.
[5]賴怡瑩.淺析宋瓷“如玉”質感的表現(xiàn)特征[J].江蘇陶瓷,2021(1):36-37,42.
[6]吳賀清.從理學思想的角度探討宋代陶瓷設計[J].設計,2018(15):65-67.
[7]孫軍.從鈞瓷窯變看中國窯變釉藝術[J].中州大學學報,2016(2):6-9.
[8]汪鵬.宋瓷造型理念對現(xiàn)代陶瓷設計的啟示[D].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2.
[9]張玉娟.宋代瓷器中的嬰戲圖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8.
[10]李金來.吳軍明.美在物感:宋代瓷器設計美學探析[J].中國陶瓷,2022(1):80-83.
[11]嚴嘉敏.淺論宋瓷之美——考究宋瓷的釉色、造型、裝飾之美[J].西部皮革,2021(5):101-102.
作者簡介:
楊佳儀,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肖洪瑤,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編輯: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