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靜好
1
近些日子,網(wǎng)絡上紛傳著一則令世人震驚的消息,英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杰·彭羅斯用量子理論證明:人在肉體死亡后意識會以量子形態(tài)存在于宇宙中。林雨不知能不能用“靈魂”這個概念來統(tǒng)稱之,哪怕它們之間有著“似”與“不似”。
林雨陷入長久的沉思。如果意識的量子形態(tài)能永恒于某個空間,那么“隔空”是否可以呼喚?如果可以呼喚,那么她最想呼喚的是誰?突然,林雨心中涌起巨大的悲傷,她想呼喚的竟是明末歷史上的人物夏完淳。林雨驚悚于自己的奇念,卻又隨即釋然,因為她每次讀到夏完淳的詩、曲,都會禁不住落淚。
“望青煙一點,寂寞舊山河。曉角秋笳馬上歌,黃花白草英雄路,閃得我對酒銷魂可奈何!”江山依舊,卻故國已破;縱然吞淚澆酒,可又奈何?入目處孤煙長空遠,秋笳悲白草,英雄末路。在最后的日子,他寫道:“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眴韬?!昊昊哉天地,已沒有他的存身之地,可即便到了忘川河邊、奈何橋上,他依然故土難忘,親人難舍。夏完淳是為大明朝殉國,那一年他才將將17歲。
2
夏完淳7歲能詩文,聰慧異稟。誦群書數(shù)十萬言,文采宏逸,江左絕儷,有神童之譽。明亡,從父夏允彝、師陳子龍抗清,參謀太湖舉兵之事。事露被擒,于南京痛斥洪承疇,清順治丁卯年(1647年)被殺害。所著詩賦詞曲雜文,嘉慶十二年(1807年)由王昶、莊師洛輯為《夏節(jié)愍全集》十四卷。
這是最簡潔的夏完淳小傳。如果要為他做人物標簽,想必是:風華才子、少年英雄、白馬將軍、愛國勇士。林雨常想,17歲是一個怎樣的概念?高一高二的學生?半大的孩子?究竟是怎樣的師承家教和人文環(huán)境,教養(yǎng)出了如此風華絕代、品格優(yōu)秀、心智成熟、浩然正氣于乾坤的朗朗少年?
且來看他的父親夏允彝,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好古博學,于詩、文、經(jīng)略,皆有盛名。他與陳子龍、徐孚遠等人結成的“幾社”,與吳中的“復社”相應和,在當時有“云間古今文辭甲天下”之譽。夏允彝還是一個清廉愛民的好官,在福建長樂任知縣五年。其間,他體恤民情,去除弊俗,尤能斷疑案,被當?shù)匕傩找暈椤吧衩鳌?。他以卓著的政績被吏部表彰,受到崇禎帝親自接見。明亡,他參與抗清,失敗后堅拒清廷的延攬。
清順治二年(1645年)9月17日,夏允彝以詩絕筆:“少受父訓,長荷國恩,以身殉國,無愧忠貞。南都既沒,猶望中興。中興望杳,安忍長存?”夏允彝的身殉極為剛烈,他讓兄、子、妻妾家人圍觀于松塘水濱。松塘水淺,只及允彝腰間,他生生將頭埋于水中,直至嗆肺窒息而死,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濕。這過程所彰顯的死志之堅定、大義之凜然、痛苦之難忍,絕非常人能承受;而站在水濱圍觀的家人們所承受的悲痛和煎熬,豈不更是肝膽俱碎,痛不欲生。
3
父親的生殉大義和慘烈死狀,給夏完淳的震撼無疑是穿透靈魂、重擊神魄的。他在曲中悲唱:“霜前白雁樽前淚,醉里青山夢里人。英雄恨,淚滿巾,響丁東玉漏聲頻?!鼻寰瓶鄿I,夢里人是誰?林雨想,一定有他的父親?!叭殑β窈翁帲咳f里樓船更幾人!”夜深了,更鼓頻催,但少年無眠,想著那寶劍忠骨掩埋地,只余下,英雄恨,淚滿巾!
夏完淳的老師陳子龍精通經(jīng)史,尤精駢體文,因而落筆時聞有驚雷。他的詩詞風格可以悲壯蒼涼,亦可濃麗婉約:他可以是“并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也可以是“海棠一夜輕紅倦,何事教重見?數(shù)行珠淚倩他流,莫道無情物也替人愁”;可以是“行吟坐嘯獨悲秋,海霧江云引暮愁”“九月星河人出塞,一城砧杵客登樓”,也可以是“小桃枝下試羅裳,蝶粉斗遺香。玉輪碾平芳草,半面惱紅妝”。陳子龍與錢謙益、吳偉業(yè)并稱明末清初三大詩人,他對夏完淳的教導和影響極其深厚,不亞于其父夏允彝。順治四年(1647年)5月13日,陳子龍投水殉國。那年,他剛40歲。
老師的殉國離世,令夏完淳肝腸寸斷。他在《細林夜哭》里哀唱:“去歲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今年夢斷九峰云,旌旗猶映暮山紫。”“天地局脊日月促,氣如長虹葬魚腹。腸斷當年國士恩,剪紙招魂為公哭?!薄肮酰?!為我筑室傍夜臺,霜寒月苦行當來!”他回憶和老師在吳江的時日,如今卻陰陽兩隔;悲嘆日月灼灼卻如白云蒼狗,天地浩渺卻局脊仄逼,容不得他那氣如長虹的老師。最后,他慟哭道:“老師啊老師,你在那里為我筑室傍夜臺吧,在寒霜苦月的那天我就會過來?!边@一日來得很快,同年10月16日,夏完淳在南京就義。
4
夏完淳之所以能成為夏完淳,與他有著深厚底蘊的家族教養(yǎng)和優(yōu)秀的師門傳承分不開,也與皇朝政權更替的殘酷,以及明末清初的人文背景分不開。但讓林雨無比感慨唏噓的是他的生命旅程太過短暫,他的生命體驗還沒有足夠展開就戛然而止。這在夏完淳詩詞曲風格中就能看出,自始至終從他筆端流淌出的是凄愴、蒼涼和悲壯。他的老師陳子龍則不同,陳子龍詩風與詞格迥異,恰是因為他有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他有婚姻,也有紅顏知己,與秦淮名妓柳如是有過一段情投意合的過往,自然筆下就有了“黛眉收,翠鬟流,厭損芳波一段愁,愁時夢未休”的繾綣風情。
夏完淳也有婚姻,是在他15歲那年隨父加入抗清戎旅前匆匆完的婚。他和妻子是娃娃親,古人雖然早婚,但15歲即成婚顯然是夏允彝擔心事變而想趁早為夏家留后。夏氏一門忠烈,夏完淳的岳家同樣一門忠烈。在夏完淳父子及岳父錢旃先后殉國就義后,夏、錢兩門女子或殉夫或遁入空門。夏完淳妻子錢秦篆削發(fā)為尼,從此青燈古佛。
夏完淳的詩詞曲作如同一幅用墨深沉遒勁的山水畫,只有黑白而無艷色。他的生命里沒有古代文人所崇尚的風雅:或賭酒對詩、秋月春花;或淺吟低唱、紅袖添香;或寄情山水、放浪行跡。他有的是“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發(fā)從軍,想那日霜角轅門,想那日挾劍驚風,想那日橫槊凌云”;他有的是“帳前旗、腰后印。桃花馬、衣柳葉,驚穿胡陣”;他凄愴的是“興亡盛敗,嘆英雄黃土,俠骨荒丘”;他悲嘆的是“君不見六朝煙草余芳樂,幾片降旗上石頭。青天外,白鷺洲,暮鴉殘照水悠悠?!毕耐甏镜脑娫~曲作皆上品,極具情感張力;他善于用詞句造景寫意,所展現(xiàn)的意境既不亞于畫的質感,又具備畫的留白所無法擁有的想象空間。無怪林雨每每閱讀夏完淳的作品,都會共情落淚。
謝伯陽先生編纂的《全清散曲》,目次的第一人是沈自晉,出生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夏完淳生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理應列入清人散曲總集。但謝伯陽在增補重訂《全明散曲》時,將夏完淳拉進了明人散曲總集。林雨覺得,謝先生此舉,不是簡單地用筆在文稿上扒拉幾下,他是用雙手,慎而又慎地將這位曲家、這位少年英雄的“曲魂”送回故里,送回了大明朝。
如果人的意識離開肉身真的能永恒于某個空間,林雨相信,夏完淳的靈魂一定是天宇間最璀璨明亮的星星,他是那樣的年輕、完美。
編輯 許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