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生
由于玉米免耕播種高產栽培技術,在玉米播種和栽培過程中無需實施耕地環(huán)節(jié),相比傳統(tǒng)玉米培育方式會降低大量農作物生產成本,對于玉米種植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基于此,本文簡單分析玉米種植密度及田間管理等工作,并深入探討玉米免耕播種病蟲害防治方法,以供參考。
玉米免耕播種培育技術主要是運用相應的免耕播種機,在種植區(qū)殘茬覆蓋的地表內,一次性完成施肥、開溝及破芽等作業(yè)工序,整體種植栽培過程較為簡潔且經濟性極強。因此,相關人員應重點從玉米免耕播種前期準備工作、密度控制、播種時間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進而實現高產量免耕玉米培育。
應在玉米正式開始播種在種植區(qū)噴灑一層如草銨膦型除草劑,如有特殊需求也可選擇其他型號除草劑,需將除草劑均勻噴灑在玉米種植地面,以達到區(qū)域性除草目的。此階段必須注意的是,當玉米經過生長出幼芽后,必須改用人工除草方式進行除草作業(yè),以免因除草劑產生的副作用傷到幼苗。通常來講,玉米作物本身生長適應能力極強,免耕玉米種植對于土壤結構并無特殊要求,除部分黏度重板結地和低洼易澇區(qū)不宜種植外,包括山區(qū)旱地等各種地段均可實施玉米栽培。但對于一些甜糯玉米和高蛋白玉米等特殊玉米品種,則必須實施隔離種植,而隔離種植的根本目的是避免玉米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因串粉作用而影響其植物本身的生長品質,就將上述兩種特殊玉米作物類型而言,在實施隔離種植時,通常會將種植間距設定為300m以上。
在選擇免耕玉米品種時,通常需要根據區(qū)域氣候條件及種植條件而定,如我國北方遼寧地區(qū)可選擇采用早熟型雜交類型品種,該種玉米品種具有良好的抗逆性且整體生長發(fā)育周期相對較短。而我國南方廣西地區(qū)則宜采用本地雜交玉米品種,如南交9665 號、桂單26 號、桂單0810 號、桂單30 號及迪卡008 與迪卡007 號等,其本身原因在于上述品種本身適應性能極強且產量較為穩(wěn)定。而無論任何地區(qū)選擇免耕玉米種時,都必須保障玉米種本身純度在98%以上、發(fā)芽率在86%以上且含水率低于14%。并在正式播種前運用種衣劑對種子實施包衣處理,進而預防種子后期生長培育時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襲,保障玉米植株生長質量。除此之外,為增強玉米種子整體的流動性提升播種質量,還可適當使用相應的軟化劑材料在種子播種前對其進行均勻攪拌,并結合區(qū)域地塊肥力特征,選擇適合種子發(fā)育的底肥。
結合免耕播種器裝置及相應的機械掛載方式,合理布設免耕播種機各項機械運行參數數據,基于區(qū)域種植條件選擇盡量選擇安全性能較高的機械機組,并嚴格按照機械裝置使用說明書實施安裝配置,將拖拉機與播種機緊密掛接在一起,仔細檢查每個連接位置的連接裝置是否牢固,進而保障整體玉米免耕施工作業(yè)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除此之外,應重點檢查機械裝置內部各個活動構件的磨損情況和潤滑狀態(tài),正確合理連接液壓電路裝置。且應在播種作業(yè)之前對升降機實施一系列調試和檢查,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整體機組結構運行的穩(wěn)定性和平衡性,最后仔細檢查如鎮(zhèn)壓構件、覆土構件、排料構件及播種構件等旋轉構件,在確認各個構件無誤后實施不少于5 分鐘的空載運行,在確定機械裝置整體運行穩(wěn)定且并無任何機械噪音后,便可實施免耕播種作業(yè)。
春季玉米免耕播種時,保障種植期間環(huán)境溫度高于12℃,最佳播種階段為每年春季時期2 月15 日-3 月20 日之間。而秋季玉米免耕播種最佳播種時間為7 月5 日-7 月15 日之間,最晚播種時間不宜超過7 月份末。由于我國部分山區(qū)地帶秋季少雨且干旱,故而應在春季玉米成熟以后,玉米收割的8 天到12天內采用免耕套種方式來播種秋季玉米。如此一來,既不會錯過最佳種植季節(jié),又可最大限度地減弱部分地區(qū)因秋季干旱而影響玉米種植生長。而關于甜糯玉米的種植則必須基于地區(qū)土壤、氣候及市場需求來綜合選擇,通??蛇x擇育苗移栽和正常播種兩種方式進行。一般來講,主要采用單株種植方式來實施玉米免耕高產栽培,且應將大行距設定為80cm、小行距設定為40cm,距離株距密度布設則必須根據項目種植需求和實際土壤情況而定,詳細數據如表1 所示。
?
在確定玉米種植品種與種植數量后,可進行相應施肥作業(yè)。通常而言,每1hm2需要布設550kg 腐熟農家肥、290kg 氯化鈉、550kg 過磷酸鈣和700kg 復合肥,在整體施肥作業(yè)時合理控制玉米種與肥料之間的距離,避免因肥料與玉米種距離過近而引起損傷幼苗,通常需將二者之間間距控制在5cm 以上。
玉米免耕播種作業(yè)相關參數必須基于種植要求和播種機型號而定,具體參數應基于以下幾方面進行綜合設置:第一,播種量設定株距與行距參數設定。玉米播種量參數、行距和株距參數設定應根據播種需求種植品種和種植方式而定,具體可參照表1 數據執(zhí)行。第二,排肥參數設定。在排肥參數設定方面,大部分玉米種植項目會將排肥量設定為500kg/hm2至900kg/hm2之間,且整體玉米生長期用肥量應保持在60%左右為宜。第三,播種深度。通常來講,采用免耕播種方式實施玉米播種時,會將最低播種深度設定為3cm、最大播種深度設定為5cm,若土壤墑情狀態(tài)較為優(yōu)質可適當將播種深度減少,若土壤墑情不佳則可適當加深播種深度。第五,施肥深度。在施肥深度選擇方面,通常會將施肥區(qū)域設定為玉米中下方或側方5cm 區(qū)域,如種植區(qū)域所需肥量相對較多則需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加大種肥距離。
在種肥添加方案,必須基于區(qū)域播種范圍面積來計算化肥材料和種子用量,且應在正式播種作業(yè)之前,將化肥材料及種子等材料均勻布設于播種機肥箱和種箱當中,進而保障在播種作業(yè)期間,機械裝置肥箱與種箱內部殘余材料大于整體機械裝置容積的20%。除此之外,機械裝置在試播種作業(yè)前期,必須按照提前規(guī)劃好的播種路線緩慢前行,不得偏移設計軌道,使其緩慢、均速地進入相應的播種地塊當中。實際行進速度必須根據機械類型而定,駕駛員應在將播種裝置駛入種植區(qū)30m 距離后停止前進,并對整體裝置及播種質量進行調整和檢查。通常來講,應在單行中間距離間隔2m 處選取不少于三個播種路段進行質量檢查,一旦發(fā)生異常情況則必須及時調整相應的機械參數,并在調整完畢后進行試運行,在確認機械裝置參數調整正確后再繼續(xù)實施后續(xù)播種作業(yè)。
應基于前期試運行階段的播種模式實施正式玉米免耕播種作業(yè),正式作業(yè)階段必須時刻監(jiān)測機械裝置各個階段的運行狀態(tài),一旦發(fā)現機具堵塞或內部裝置異常旋轉,則必須及時進行處理,且應在整體播種作業(yè)過程中,時時觀察播種區(qū)域地面是否存在漏肥和漏種現象。如發(fā)現此類現象,則應首先檢查機械裝置內部肥箱和種箱是否存在堵塞、機械裝置旋轉結構是否存在異常噪聲,如存在上述情況則應及時疏通機械裝置肥箱和種箱,并在疏通完畢后進行試運行。若此時機械裝置播種系統(tǒng)恢復正常,需將車輛倒退約2m 距離后繼續(xù)播種,若在處理疏通機械裝置肥箱和種箱后,仍然存在漏肥和漏料現象則可考慮是否因為參數錯誤原因所導致。在播種作業(yè)完成后,應針對相應區(qū)域及時進行除草作業(yè),可采用封閉式除草方式,盡量在玉米苗長出幼苗之前完成除草作業(yè),通??刹捎孟鄳某輨﹣韺嵤W詈?,為進一步提升免耕玉米整體產量,則可在整體免耕播種作業(yè)期間,對該片土壤區(qū)域每3 年實施1 次深度處理。
在使用玉米免耕播種高產量培育技術時,為保障玉米種植作業(yè)質量,必須重點注意以下幾點要求,如表2 所示。
?
此外,應在整體播種期間保持地表平整,應具備足夠的反復鎮(zhèn)壓作業(yè)條件,進而保障肥料堆積等不良現象發(fā)生。
應在玉米作物種植之前在大行間鋪設相應的防旱保護措施,其不但能夠有效避免玉米作物過于干旱,使其施工保持應有的水分,同時還能進一步增加土壤內部各種有機物質,進而增強整體耕地的肥力,實現玉米作物免耕高產栽培目的。當玉米作物生長到一葉階段,需安排專門人員進入田間檢查幼苗是否存在缺漏現象,進而保障整體玉米生產率。無論是補苗作業(yè)還是補種作業(yè),都必須在玉米長出三葉之前實施。且應在補種操作過程中,重點注意噴淋灌溉質量,使每個種植區(qū)穴淋保持350g 水量。在玉米苗成功生長出三葉時期,需要在每個穴內提前預留2 苗,而在生長到四葉和五葉時期,需要在每個穴內提前預留1 苗。在定苗階段,應在每個缺苗穴附近適當預留雙株玉米苗,從而保障整體玉米苗的種植基數,提升玉米生產產量。
①病蟲害概述與病害防治
在玉米作物正常生長期間,其可能產生的病害主要包括紋枯病、小斑病及大斑病等,而主要損害玉米作物的害蟲主要包括蚜蟲、鐵甲蟲、地老虎及玉米螟等。如不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一旦玉米作物大量暴發(fā)病蟲災害,則勢必會大大減少玉米產量,甚至導致部分玉米種植區(qū)域顆粒無收。因此,相關人員必須在田間管理過程中對各種病蟲害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不斷加強對田間玉米作物病情、與蟲情的信息采集,進而在玉米作物發(fā)病生長期和幼蟲低齡階段,進行相應的藥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通常在防治紋枯病時,可在玉米作物發(fā)病初期階段,每公頃采用900kg 水混合1.5kg 井岡霉素水劑實施噴霧防治。而針對小斑病與大斑病藥物防治時,則可在玉米作物發(fā)病初期階段每公頃內,采用500kg 混合濃度為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實施噴霧防治。若只有局部地區(qū)玉米作物呈現出發(fā)病狀態(tài),可針對重點發(fā)病區(qū)玉米實施每7 天一次的藥物防治工作,并根據發(fā)病區(qū)域大小合理配制藥、水比例,如此往復連續(xù)兩周采用交替式藥物使用模式即可,進而避免區(qū)域玉米作物產生抗壓性,增強整體病害防治效果。
②蟲害防治與除草
在對玉米作物進行蟲害防治時,需在實際播種作業(yè)時,在每公頃范圍內采用50%濃度的辛硫磷乳油15kg 與區(qū)域蓋種土進行均勻蓋種處理。而在玉米螟害蟲防治時,則主要集中于大喇叭口階段,對于低齡幼蟲而言,可主要喇叭口均勻布撒5kg 攪拌細土和500g 濃度為1.5%的辛硫磷顆粒,同時也可適當運行用2.5%濃度氯氰菊酯乳油進行噴霧處理。而在面對高齡害蟲時,則可采用10%濃度的懸浮劑實施噴霧防治。在防治鐵甲蟲時,既可采用以人工為主殺蟲方式,又可在每公頃范圍內,采用180mL且濃度為40%的氰戊菊酯混合750kg-900kg 水實施噴霧防治。而在防治蚜蟲時,則可采用撲虱蚜(2.5%濃度)兌水800 倍液來實施整體噴霧防治。除此之外,區(qū)域除草工作也十分重要,相關人員應在正式實施播種作業(yè)之前7 天到10 天內,在每公頃內采用74.7%濃度的農民樂和濃度為20%的克蕪蹤3.75-4.5kg 實施除草作業(yè),也在每公頃范圍內采用10%濃度的草甘膦(23L 左右)兌750kg-900kg 水實施噴霧除草。為進一步增強除草劑材料本身的吸附作用,可在藥物配制過程中加入適量尿素和碳銨進行輔助。而在正式實施噴藥時,為切實提高噴藥質量,噴藥作業(yè)不可在大風天和雨天、霧天來實施。待玉米作物生長到5 至8 片葉片時,則采用450kg-600kg 水混合濃度為4%的玉農樂懸浮劑(每公頃配量為900mL),在指定區(qū)域內實施噴霧除草。
由于玉米作物本身適應性較強、產量相對較高,玉米作物收獲階段的栽培對整體產量與質量而言極為重要。若收獲期時間控制不當則極有可能導致整體玉米產量減少9%,也就是每公頃可能減少1.2 噸玉米產量。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農戶通常會在玉米苞葉發(fā)黃和上部籽粒硬化階段實施收獲作業(yè)。而實際上此期間為玉米作物尚未完全成熟屬于蠟熟期,這也是大部分農戶收獲期減產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僅如此,在玉米作物尚未進入成熟期時實施收獲作業(yè),則必然會產生玉米出粉率低下與品質低下等不良現象,若想從根本上避免此類現象發(fā)生,種植戶必須充分明確玉米成熟時期的發(fā)育狀態(tài),待其完全發(fā)育成熟后再實施收獲作業(yè)。通常來講,玉米作物完全成熟時期主要表現形態(tài)為籽粒乳線隱退、籽粒微干縮、苞葉發(fā)白,此種條件下玉米作物乳線便會在成功授粉完成后28 天左右逐漸呈現出來。當籽粒頂部區(qū)域淀粉經過一系列沉淀作用后會逐漸轉為固態(tài)形式,當其底部完全呈現出乳漿形態(tài)時,固液交界區(qū)域會呈現一條直線也就是所謂的乳線。而在乳線出現之前直到全部隱退,籽粒會逐步呈現結構成形狀態(tài)、半乳線狀態(tài)及乳線全部隱退狀態(tài)幾個發(fā)育階段,通常這幾個階段需要經過20 天才能徹底完成。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種植戶在籽粒乳線并未完全隱退時便開始實施相應的收獲作業(yè),但此時籽粒正處于灌漿狀態(tài),故而大部分收獲作業(yè)會因玉米收獲過早而嚴重降低本身產量。因此,為杜絕因收獲時間過早而影響整體玉米種植產量,種植戶必須全面了解玉米完全成熟時的外部形態(tài),并合理選擇符合相關要求的收割機裝置實施收割作業(yè)。
綜上所述,免耕播種玉米培育技術,主要是基于傳統(tǒng)玉米播種技術優(yōu)勢的基礎上,以土壤保護、簡化玉米作物種植環(huán)境、提高玉米產量為主要目標,實施的一系列技術改革和優(yōu)化,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種植機械裝置,全面實現玉米作物的免耕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