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李清光,潘明耀
(1.上饒衛(wèi)生學校 江西 上饒 334600;2.上饒市廣豐區(qū)中醫(yī)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通常由長期吸煙或長期暴露于有害氣體和顆粒物(如空氣污染、工作場所的化學物質(zhì))引起,在中老年人群高發(fā),常見癥狀包括咳嗽、咳痰、氣促和呼吸困難。隨著疾病進展,癥狀可能會加重,且可能出現(xiàn)反復的呼吸道感染,對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F(xiàn)階段,臨床治療以控制病情為主,但患者病情好轉后常因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造成病情反復,預后效果較差。目前,醫(yī)護人員多以健康教育為主,卻忽視了患者面臨生活方式改變的適應性挑戰(zhàn)。適應性領導理論由Ronald Heifetz和他的同事提出的一種領導理論,其核心概念是“適應性資源”,即員工在應對工作要求和環(huán)境變化時所需的資源。適應性資源包括心理資源(如自我效能感、樂觀情緒和自尊心)、社會資源(如支持和合作關系)和組織資源(如培訓和發(fā)展機會),該理論能夠幫助員工了解變化和挑戰(zhàn)的情況,減少不確定性,增強員工的適應能力?;谶m應性領導理論,可構建一種自護模式,突出護士領導力,控制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改善預后[2]。本研究將以適應性領導理論為支持的自護模式應用于COPD患者中,探究其應用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治療的88例COPD患者為本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中的診斷標準者;②肺功能檢查明確存在持續(xù)氣流受限,吸入支氣管舒張劑,FEV1/FVC%<70%者。排除標準:①近期進行專業(yè)系統(tǒng)化運動鍛煉者;②有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心律失常者;③惡性腫瘤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4例。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48~74(61.85±4.55)歲;病程2~13(8.11±1.74)年。實驗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50~76(62.03±4.67)歲;病程3~12(8.20±1.6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審核,研究允許開展,患者及家屬/監(jiān)護人對該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COPD健康指導。由COPD??漆t(yī)生和護士進行疾病健康指導,包括飲食指導、運動指導,每2周電話隨訪1次,根據(jù)患者需求進行上門隨訪,檢測呼吸功能、肺功能等情況。發(fā)放COPD健康知識手冊,內(nèi)容包括疾病的自我管理、運動控制、壓力與情緒管理等。積極示范并監(jiān)督患者呼吸肌訓練,保持室內(nèi)通風、環(huán)境清潔。干預3個月。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以適應性領導理論為支持的自護模式。①成立適應性領導自護管理團隊。團隊由1名培訓專家、1名COPD??漆t(yī)生、2名??谱o士、1名營養(yǎng)師、1名護士長構成。由護士長為主要領導者;團隊各成員職責:培訓專家負責理論學習和考核;專科醫(yī)生符合解答問題和處理研究期間發(fā)生的緊急情況;??谱o士負責協(xié)助健康指導;營養(yǎng)師負責飲食搭配和指導。②干預方法:分為線上干預和線下面對面干預。a.線下干預:團隊與患者及家屬建立合作關系,形成疾病管理共識,評估患者當下面臨的挑戰(zhàn)并制訂方案。方案中,挑戰(zhàn)類別包括技術性挑戰(zhàn)、適應性挑戰(zhàn)。其中,技術性挑戰(zhàn)包括疾病知識缺乏、治療流程不清楚,可通過一對一健康教育、發(fā)放COPD健康知識手冊、每周三及周五開展2 h的疾病健康知識課堂;適應性挑戰(zhàn)包括自護認知不足、健康信念過低、行為依從性較差、心理問題。自護認知不足:一對一評估患者行為,強調(diào)疾病治療不良行為的錯誤,由被動管理轉為主動接受。健康信念過低:護士與患者共同分析消極信念的原因,消除過分顧慮。行為依從性差:結合患者行為共同制訂計劃,由家屬負責患者的自護監(jiān)督,識別影響行為依從性的相關因素,介入成功治療案例,提高自護積極性。心理問題:通過正念冥想、情志療法、正念呼吸的方式緩解負性情緒,給予患者共情、傾聽支持。b.線上干預:建立COPD管理微信群,指導患者關注本院微信號,每天在群內(nèi)及公眾號推送相關圖文、短視頻,在群內(nèi)相互鼓勵、分享經(jīng)驗,并由團隊專科醫(yī)生和護士負責問題解答。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3]評估干預前后自我效能,其包括10個條目,各條目均從“完全不正確”到“完全正確”依次進行1~4分賦分,總分10~40分,分數(shù)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②自護能力:選用修正版自我護理能力量表(ASAS-R-C)[4],包含一般性自理能力(6個條目)、發(fā)展性自理能力(5個條目)、健康欠佳性自理能力(4個條目)3個維度,各個條目評分1~5分,總分15~75分,分數(shù)與患者的自護能力呈正相關。③疾病預后水平:選用Celli[5]制訂的BODE指數(shù),即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阻塞性通氣障礙(Obstruction,O)、呼吸困難(Dyspnea,D)、運動耐量(Exercise capacity,E)。BODE指數(shù)范圍0~1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COPD患者疾病越嚴重,其預后效果越差。評分標準:0分為FEV1/FVC%≥65%,6 min 步行距離≥350 m,mMRC 0~1分,BMI>21;1分為FEV1/FVC%50%~64%,6 min 步行距離250~349 m,mMRC 2分,BMI≤21;2分為FEV1/FVC%36%~49%,6 min 步行距離150~249 m,mMRC 3分;3分為FEV1/FVC%≤35%,6 min 步行距離≤149 m,mMRC 4分。其中,a.BMI(B)根據(jù)患者的身高和體重計算得出。較低的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表示營養(yǎng)不良和肌肉消耗;b.阻塞性通氣障礙(O)通過FEV1/FVC%評估,以預測值(PV)為基準來表示患者的實際用力呼氣一秒容積(FEV1);c.呼吸困難(D)選用改良版英國醫(yī)學研究會呼吸困難量表(mMRC)[6]進行評估,評價標準:0分為無劇烈運動不會存在呼吸困難感,1分為上坡或急行時會出現(xiàn)氣短,2分為平地行走慢于同齡健康人或在平地步行時需要間斷停下喘氣,3分為在平地行走數(shù)分鐘后出現(xiàn)氣短,4分為無法出室外步行。d.運動耐量(E)評估:對COPD患者進行6分鐘步行試驗(6MWT),距離越長表示COPD患者的運動耐力越強。
2.1 兩組干預前后GSES、ASAS-R-C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GSES、ASAS-R-C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疾病預后水平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疾病預后水平比較
COPD是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一種,會導致氣道狹窄和肺功能下降,使患者在呼氣時感到困難,造成氣流受限。COPD是一個進行性疾病,肺功能會逐漸下降,導致患者的呼吸功能逐漸減弱。且COPD患者常常出現(xiàn)氣短和呼吸困難的癥狀,這會限制患者的日?;顒幽芰蜕钯|(zhì)量。有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COPD患者對自身疾病認知不足,容易忽視對自身的護理管理,從而降低預后水平。自我護理模式使患者能夠有效地控制COPD癥狀,預防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zhì)量,并增強患者對自己健康的主動性和控制感[7-8]。國外研究表明,適應性領導理論在護理管理中能有效增進護患間的溝通距離,改善患者結局[9]。
適應性領導理論是指一種領導風格,強調(diào)領導者的任務是適應和應對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和情境。在自護模式中,適應性領導理論可以為患者提供支持和指導,幫助其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應對壓力和逆境,并促進患者的健康與幸福。適應性領導理論為支持的自護模式包括如下幾個關鍵要素:①情境認知:適應性領導強調(diào)患者對情境的敏感度和理解。在該理論下的自護模式中,患者提升對自身狀況、環(huán)境和情緒的認知,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情境和其對患者的影響[10]。②自我調(diào)節(jié):適應性領導鼓勵患者學會管理和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行為和反應。在該理論下的自護模式中,患者發(fā)展情緒智力,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以有效地應對壓力和挑戰(zhàn)[11]。③自主決策:適應性領導鼓勵患者主動參與決策過程,并在決策中發(fā)揮自主性。在該理論下的自護模式中,患者在關鍵問題上能做出積極的自主決策,包括制訂患者的目標、管理時間和資源,選擇適當?shù)淖晕谊P懷策略[12]。④彈性適應:適應性領導強調(diào)患者的適應能力和彈性。在該理論下的自護模式中,患者能提升適應能力,靈活應對變化、挑戰(zhàn)和逆境,并能夠從困境中恢復和成長[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GSES、ASAS-R-C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以適應性領導理論為支持的自護模式可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與自護能力。分析原因:在該自護模式中,患者通過了解自己的情況和挑戰(zhàn),能夠更準確地認知自己的能力和資源。這種認知增強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即相信自己能夠應對和克服困難?;颊呖梢酝ㄟ^線上平臺溝通與交流來增強自我護理能力,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勵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14]。在自護模式中,患者可以學習和發(fā)展適應性技能,如應對壓力的方法、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技巧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來提高自護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mMRC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6MWT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自護模式可提高患者的疾病預后水平。分析原因:該自護模式能改變患者的健康信念,鼓勵其進行康復運動,遵從醫(yī)生治療,從而增強體質(zhì),克服呼吸困難;同時,科學飲食搭配也能促進患者機體功能恢復,提高預后水平。但本研究中,兩組干預后的BMI、FEV1/FV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COPD屬于不完全可逆疾病,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短時間內(nèi)難以有效提升肺功能。
綜上所述,對于COPD患者而言,實施以適應性領導理論為支持的自護模式,可以提升患者自我效能與自護能力,改善預后水平。但本研究時間較短,其肺功能指標觀察無明顯變化,需在后續(xù)研究中延長隨訪時間,從而能夠全面反映患者變化情況,使觀察的長期各項指標更加客觀、全面。